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2012年兩會:不同尋常的年份 不同尋常的兩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2月2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2月29日電(記者張宗堂、齊中熙、楊維漢、趙 超)這是不同尋常的年份——

    2012年是落實“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這一年,中國共産黨將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這是不同尋常的兩會——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國內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50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將在兩會上履行職責、共商國是,審議和討論一系列報告和法律案……

    堅定信心、攻堅克難、開拓前進——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宣示擲地有聲。

    不同尋常——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異常艱巨

    2012年,形勢複雜、極具挑戰——

    外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蔓延和美國經濟陷入高失業、高負債的困境,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

    內部,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猶存,部分小微企業資金緊張、生産經營仍然困難,結構調整、節能減排形勢十分嚴峻。

    前不久,聯合國發佈的報告預測:2012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將陷入泥潭,新興經濟體也無法獨善其身,全球經濟正在“二次衰退”的懸崖邊“蹣跚前行”。報告把2012年世界經濟增速預測從半年前的3.6%下調到2.6%。

    “從2012年開始,也許要延續5到10年的全球經濟低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這樣預計。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中國經濟受到一定影響不可避免,也完全正常。”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德水説。

    2011年,中國經濟全年增長9.2%,增速較上年明顯放緩,且逐季回落。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科學分析國內外形勢基礎上,確定了“穩中求進”的2012年工作總基調。

    “形勢如此複雜,努力保持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良好態勢,要‘穩’。同時,利用環境變化帶來的倒逼機制推動結構調整、深化改革,讓百姓享受到更多發展實惠,是‘進’。”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説。

    不少經濟學家這樣解讀,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格局沒有變:從中長期看,工業化、城市化加快發展,仍處戰略機遇期;從短期看,內需增長仍然穩健;從調控手段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仍有一定空間。

    他們同時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有兩個趨勢已基本確定:一是經濟增速會逐步回落,二是通脹壓力將較長時間存在。解決由此引發的新問題,關鍵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涉及經濟發展的理念、戰略、結構、體制等多個方面,是一個系統工程。

    前不久,溫家寶總理就政府工作報告徵求各界意見時強調,要用改革的辦法破解難題。無論是經濟結構性問題,還是分配不公問題、反腐敗問題,都得靠改革、靠制度建設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代表委員們普遍認為,“改革”無疑將成為今年兩會除“發展”之外的又一關鍵詞。

    “當前,任何一項改革都牽一髮而動全身。目前結構調整進展相對較慢,主要是受體制和機制方面的制約。抓住機遇轉變發展方式,首要的就是要抓住機遇推進改革。”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説。

    “改革、發展、穩定三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説,“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對政府工作報告等一系列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問題進行審議和討論,是把黨和人民的意志轉化為國家意志的過程,也是凝聚力量、增進共識的過程,有利於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紮實工作,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從這個意義上説,今年兩會意義尤為重大。”

    不同尋常——民主法治進程的重要里程碑

    “我特別希望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能在今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這將是我國民主發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耄耋之年的著名法學家、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陳光中教授,談起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心情激動。

    作為推進民主法治進程的重要舞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見證了我國政治文明的不斷前行。素有“小憲法”之稱的刑訴法1979年制定,1996年第一次“大修”,是國家懲治犯罪、保障人權的程序法律。 201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兩次審議再次修改的刑訴法草案,並將草案全文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最終決定將凝聚各界意見和建議的法律修正案草案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

    “這次修改是基於近些年的司法實踐,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結果。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充分説明了我國最高立法機關在法律修改過程中,對民意的尊重和吸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衛東認為,30多年過去了,刑事訴訟法從無到有,從粗疏到細密,每前進一步都體現了程序正義對人權的保護。但近年來,杜培武、佘祥林、趙作海等重大冤錯案的發生,暴露出一些問題,吸取教訓、推動修法勢在必行。

    僅從條文的數量看,這部法律條文最初164條,1996年修改後增加到225條,這次修改將增加到300條左右。“條文的增加與細化,程序規定得更嚴密,‘保障人權’的理念在科學化、規範化、具體化的條文中得以體現和落實。”全程參與第一次修法的陳光中説。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律師協會名譽會長陳舒仔細研究了修正案草案後説:“草案體現了政法機關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之間的平衡,是這次修法的又一重大進步。”

    2011年,刑事訴訟法緊鑼密鼓修改的同時,在現行選舉法指導下,我國進行了縣鄉兩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期間,9億多選民選舉産生了縣鄉兩級人大代表200多萬人。

    在這場社會主義民主生動而深刻的實踐中,農村和城市每一名全國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是1比1。而以往,這一比例曾經是8比1、4比1。這一選舉實踐中,城鄉居民首次實現“同票同權”,體現了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平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民主精神。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憲法學專家韓大元認為,現行選舉法有望為推動城鄉一體化提供法律保障,基層群眾將獲得更多話語權,有利於強化社會認同,增強凝聚力,提高基層群眾民主權利,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今年初發佈的信息,已基本完成縣鄉人大換屆選舉的省份,選民平均參選率超過90%。從選舉結果看,縣鄉兩級人大代表的結構進一步優化,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及婦女代表的比例較上屆都有所提高。

    億萬人民踐行的民主,正在為下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産生打下堅實基礎。今年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將審議關於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草案。有關專家指出,這個決定將貫徹選舉法的規定,以更好地體現人人平等、地區平等、民族平等等重要原則。

    5年前,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最終使得3名農民工通過法定程序進入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成為我國民主政治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落實選舉法規定,從制度上保證各方面代表比例,拓寬了群眾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途徑,擴大了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社會基礎。韓大元認為,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將把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再次大大推進。人們有理由期待2013年的全國兩會上,有更多新面孔亮相中國政治舞臺。

    “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與核心。”韓大元説,“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兩項工作牽動人心,它們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進程的生動展現,必將載入共和國民主發展史冊。”

    不同尋常——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嶄新內涵

    2011年12月29日,北京迎來一場瑞雪,空氣變得清新起來。

    當天,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周建與部分全國政協委員進行了一場有關PM2.5的對話。之前的一個多月,全國多個地方持續的大霧灰霾天氣引發公眾對PM2.5的持續關注。

    “應該儘快建立PM2.5監測體系,將監測結果向社會公開”“中國人不應該呼吸比別人差的空氣,開始公佈的數據可能不好看,但是有利於問題的最終解決”……與會委員紛紛發表真知灼見。

    “總體上説,近些年百姓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藍天,呼吸到了越來越乾淨的空氣,對PM2.5這一‘陌生’話題的瞬間爆炸性關注,實際上反映出人們對健康生活的嚮往,這是更高層次、更新內涵的民生追求。”全國政協委員黃海説。

    其實,過去的一年,這樣的關切無處不在,從普通百姓到代表委員,從各級黨委政府到黨和國家領導人。

    民生問題,廣大百姓關切,代表委員關注,黨和政府關心。近年來政府工作報告透出的民生理念,從側面反映出對保障和改善民生認識和實踐的不斷深化——

    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讓人民生活無後顧之憂;

    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注民生,越要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説,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

    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各級政府一定要把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國家發展的根本目標。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在社會保障、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民生領域取得了世所公認、百姓認可的好成績。但隨著實踐的發展,廣大群眾對“民生”也有了新解讀、新需求。

    兩會前夕,一項有關兩會熱點問題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網民對社會保障、公平正義、反腐倡廉的關注位居前列。這樣的調查結果驗證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的預測。

    他認為,今年我國多項社會保障制度將實現全覆蓋,保障制度普惠全民的願景即將實現。因而,人們更加重視制度性公平,以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使整個社會沿著公平、正義、共享的價值取向健康發展。

    “中國已經進入需要解決‘發展後問題’的階段,”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趙淩雲説,“面對分配不公加劇、安全壓力增加、民生發展相對滯後等一系列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對民生進行再認識,從解決具體民生問題到全面推進民生發展進程邁進。”

    物質生活日漸改善、日子越來越好的普通百姓,也表達著各自的民生新期盼——

    在浙江義烏打工的李超軍希望企業能提高員工工資和待遇,讓勞動者報酬的增長速度能夠跟上GDP的發展速度;

    河北省行唐縣信莊村百年民間戲班的組織者張洛江,希望解決戲班生存發展的實際困難,讓戲班後繼有人,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自稱“雷鋒鐵桿粉絲”的山東省菏澤市減震器廠下崗工人張玉貴,希望雷鋒精神能融入每個人的生活,讓崇尚奉獻、恪守道德、助人為樂的文明之風吹滿神州……

    “從解決溫飽、實現總體小康向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民生需求也從解決基本生計、追求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向享受更高社會福利、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嚴快速轉變。”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張神根説。

    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春天,攜著百姓新期盼,帶著民生新話題,代表委員們已做好了準備——

    全國人大代表趙長義會前經過認真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和建議,準備在兩會期間圍繞防止流域水污染、加大城鄉垃圾無害化處理、加大對重大事項的決定監督力度等問題提出建議;

    在河南從事農業産業化經營的全國政協委員宋豐強説,糧食實現“八連增”,農民的日子越來越好,但收入與城市居民相比還差得很遠。他準備就這一問題和代表委員廣泛交流,尋求破解途徑;

    來自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全國人大代表陳鳴明,準備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體會,就如何加快民族地區發展、進一步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提出意見和建議……

    “説到底,民生問題的根本是發展問題,發展最終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張神根説:“即將召開的兩會,期待對‘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老話題進行再認識,形成新共識,拿出更加務實的舉措,進一步激發起億萬人民堅定信心、紮實工作,團結奮進奔小康的信心和力量。”

 
 
 相關鏈結
· 兩會代表委員期冀鞏固深化兩岸和平發展成果
· 2012年全國“兩會”氣象服務工作28日正式啟動
·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十七次委員長會議舉行
· 兩會即將召開 臺籍代表委員關注兩岸交流合作
·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分組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