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支農”,潛心“務農”
——代表委員熱議投資“三農”別怕回報慢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 璩靜、華曄迪、陳菲)“只要政策對頭、重視科技、投資到位,農業一定是一個大産業、好産業,而且效益不會比工業差。現在是‘三農’發展的黃金期,農業永遠是朝陽産業。”全國人大代表、萬向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魯冠球對記者説。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代表委員普遍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産業將是我國實體經濟中潛力巨大的産業。
推動資本和農業聯姻
資本和農業,這幾年一直“眉來眼去”。農村的資源優勢究竟如何向經濟優勢轉化?魯冠球建議,關鍵在於要用新型工業化的理念推動農業産業化。“以牛羊肉為例,在許多地方,原料肉本身的質量很好,但就是因為屠宰環境不過關而影響了銷售。把控宰殺、冷鏈運輸等環節,不是一家一戶可以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有實力的企業進入。”
一些代表委員認為,資本正在逐步取代土地、勞動和管理的投入,變為推動中國農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曾長期缺乏資金關注的農業領域,如今正在成為資本追逐的跑馬地。
魯冠球説,現在國內外的資本都觀察著中國的農業産業,研究著中國的消費市場。尤其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後,很多人已經行動起來,有膽識和眼光的企業紛紛投資農業、農産品精深加工業和農業衍生産業。
去年9月5日,浙江省農業區域合作促進會率領一眾浙商與昆明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58家浙江企業將為昆明的都市農業投資,創建農業總部經濟園區和現代農業産業園區、物流園區,重點打造設施農業、休閒農業、循環農業、加工農業和創意農業。
關於資金對於發展産業的重大作用,全國人大代表、寧夏中衛市市長徐力群深有感觸。中衛市的一份建議提出,要對枸杞、蘋果、葡萄、紅棗、硒砂瓜等沙産業産品的保新、儲藏、深加工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資金扶持,“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展支持沙産業發展的貸款業務,推行聯戶擔保,簡化貸款手續,延長貸款期限”。
“‘三農’政策將會越來越開放,並將帶來越來越多的創富機會。”魯冠球充滿期望。
投資回報別怕慢
資本與農業相互碰撞擦出火花的同時,農民的生活也在發生改變。作為泥土地走出的“茶王”,全國人大代表、浙江更香茶葉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學文説:“我的目標是開600家分店,建立更多的茶葉基地,讓企業上市,帶動更多的茶農致富。”
但另一方面,農業仍是弱質産業,農民仍是弱勢群體;發展現代農業更是投資大、見效慢。全國政協委員、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並不諱言投資農業的風險:“做農業收效是緩慢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投資過程中寧願企業虧損,也不能讓農民吃虧。因為只有農民富起來了,企業的生存發展環境才會更好。”
萬向集團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就從事“三農”産業,也曾“屢敗屢戰”,即使無利可圖仍然樂此不疲。如今,萬向三農已經覆蓋了山核桃種植加工、玉米種子培育和深加工、野生杏仁採集加工、遠洋捕撈加工、營造速生林等農業産業。2011年,萬向三農帶動40多萬人就業,實現營業收入37.63億元,利稅5億元,受惠農民達300多萬人。
“在投資農業的時候,一定不能圖一時之利,一定要懷著對農民的深厚感情。我建議,準備投資‘三農’的企業,一定要把農民的長遠利益放在心上,把帶動農民致富奔小康作為企業的首要社會責任,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開啟新事業的金鑰匙。”魯冠球説。
農業科技孵化器亟待建設
很多代表委員表示,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投資“三農”的經驗是:只有加大投入、提升科技、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才是出路。
“新市場、新科技催生新生産,這是大勢所趨。”魯冠球説,“建議政府出臺政策,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企業的扶持力度。溫州人到西部種葡萄,那個地方以前扦插苗挂果要2-3年,用嫁接技術,1年就見效應,你説技術重不重要?”
徐冠巨對提高農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也深有體會。以印染業起家的傳化集團早在2000年就開發了佔地面積5000余畝的傳化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12年過去了,按照“公司+農村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這一示範園區如今已成為全國商品種苗供應基地之一。
“大力建設農業科技孵化器是培育農業科技企業和提升農業科技水平的好辦法。”徐冠巨説,“現在各地都建了很多孵化器和創新中心,但農業科技孵化器少之又少。如果政府在這方面加大力度,把農業科技創新孵化器建設起來,讓農業創業精英和風險投資有平臺的支持,有助於創業團隊成長,從而把農業産業這塊短板補上。”
徐力群也表示,加大對相關産業發展的科技攻關力度,落實科研人員和經費,建立研究沙産業發展的專門性科研機構。在有關高校開設對應的産業專業,培養産業發展理論和開發技術方面的專業人才。建立健全科技支撐體系,加強與國內外相關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産、學、研相結合,著力解決産業方面存在的技術難題,切實增強産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支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