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體育強國之路怎麼走?——政協委員"瞭望"中國體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3月0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高鵬、趙仁偉)後北京奧運時代,中國開始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強國”的戰略轉型。體育強國的標誌與內涵是什麼?中國距離體育強國的目標有多遠?體育強國之路到底該怎麼走?這成為全國兩會上體育界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

    政協委員在熱議中形成一種共識——奧運金牌的多寡,對於中國體育的意義與作用趨向弱化,體育強國的建設需要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和體育産業的共同強大來支撐。

    從量取勝到以質取勝

    最近4屆奧運會,中國軍團的金牌數不斷攀升,並在2008年登上金牌榜首位。但這無法掩蓋中國體育優勢項目結構失衡、金牌含金量不足的缺憾。據統計,自1984年奧運會以來,中國選手在跳水、舉重、體操、乒乓球、射擊和羽毛球這6個傳統優勢項目上摘取的金牌數,佔到金牌總數的七成以上。這與田徑、游泳兩個基礎大項持續突破不足以及足籃排三大球日漸衰落形成鮮明對照。

    更尷尬的是,雖然我們奧運冠軍、世界冠軍一大把,但在國際體壇最具權威性的勞倫斯世界體育大獎13年的歷史中,除了中國體育代表團依靠北京奧運會的輝煌在2009年榮膺最佳團隊獎之外,中國運動員中只有姚明和劉翔拿過最佳新人獎,但從未有人染指過男女最佳運動員獎,哪怕是提名。可見,貌似強大的中國體育,長期以來一直遊走在世界主流體育的邊緣。

    “如果僅僅是奧運會上拿若干金牌,算不上體育強國,”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原副局長崔大林表示,中國競技體育要想獲得更多的認可,一方面要努力提升傳統優勢項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同時也要在競爭激烈、職業化程度高的國際主流項目上多下功夫、實現突破。

    “中國體育可以不在乎勞倫斯獎,但要有更多像姚明、劉翔、李娜這樣有世界影響力的明星。”崔大林委員説。

    從精英體育到大眾體育

    中國在競技體育領域取得的成就世所矚目,但國民肥胖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等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國民整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國民體質是否健康,與全民體育是否發達密切相關,”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蔣效愚委員指出,我國國民體質下降,有環境、個人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但也跟大眾體育意識較差、個人參與體育鍛鍊的條件不理想以及體育在國民教育中不受重視不無關係。

    北京奧運會後,政府部門對群眾體育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但人均體育設施佔有率低、學校場地開放不足等問題依然突出。在一些學者看來,更令人憂慮的是,體育系統的“金牌崇拜熱”並未褪去,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仍然只停留在口頭上。

    中國奧委會副主席王鈞委員坦言,由於體育系統內一些人對於體育功能及任務的認識有偏差,加之奧運會、全運會等競技體育成績是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標,致使一些地方體育部門仍然走在“重競技、輕群體”的老路上。

    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國家體育總局從去年開始著手試行針對群眾體育的“剛性”評價體系,今後對各級體育部門工作的考核評價體系將向群眾體育傾斜。王鈞委員認為,這無疑會推動各級體育部門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向群眾體育。

    從花錢的體育到掙錢的體育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促進體育事業與體育産業協調發展。王鈞委員欣喜地表示,這表明體育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受重視,對體育産業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當今世界,職業體育代表了一國體育的核心競爭力。王鈞委員説,在體育發達國家,體育與經濟發展高度融合、相互促進,不僅催生了高水平的職業體育,並且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進器”。

    有統計顯示,體育産業已成為美國的第六大支柱産業,年增加值高達4000億美元,佔GDP的2%以上。而我國2010年體育産業增加值僅有2220億人民幣,約佔當年GDP的0.55%。更重要的是,如美國的NBA、歐洲五大足球聯賽等職業體育賽事,不但已形成完整的産業鏈,而且成為這些國家的文化輸出産品,有效地提升了本國的文化軟實力。

    中國近些年雖然也舉辦了不少世界級賽事,如中網、大師杯、F1等,但一些比賽是在“賠本賺吆喝”,燒錢而沒能賺錢。因此,山東泰山體育産業集團董事長卞志良委員認為,打造文化附加值高的體育賽事品牌及相關衍生品,以品牌塑造競爭力,應該是未來中國體育産業的發展方向,而體育産業發展的原動力來自整個社會廣泛的體育需求。

 
 
 相關鏈結
· 政協委員表示:中國現有技術可以保障核電安全
· 河南省舉行港澳地區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誼會
· 習近平與港澳地區政協委員共商國是
· 賈慶林與對外友好界政協委員共商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