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兩會”熱詞“霧霾治理”牽動著眾多政協委員的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建議,政府統籌開展霧霾天氣基礎研究,加強霧霾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設。
宇如聰告訴記者,雖然大家都知道霧霾是水汽和微小污染顆粒組成的混合體,但其中水汽和污染顆粒物各佔多少比例,具體成分構成如何,在大氣中發生了怎樣的化學演變,氣象條件和霧霾是如何互相作用等,都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
“首先要提高對霧霾的科學認識,只有這樣才能提出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宇如聰強調。基於此,他建議政府加強對霧霾的科研投入,建立科研協調機制。環保、衛生、交通、氣象等相關部門和科研機構協同合作,開展霧霾天氣對生態環境、人體健康、交通等經濟社會活動影響的評估,共享科研成果。
無論從我國的發展階段還是自然條件來看,在短時期內霧霾天氣仍將持續。“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他解釋説。霧霾天氣的成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存在水汽和污染源;二是靜穩的大氣條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特別是東部地區,具有全球陸地最有利於形成霧霾天氣的自然條件。天氣無疑是形成霧霾的重要原因。
因此,建立有效的霧霾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十分必要。宇如聰認為,目前,我國在霧霾的觀測方法、技術和標準方面存在不足。由於缺乏協調機制,導致盲目性。以監測站網建設為例,霧霾的監測設備多數為進口設備,其價格和維護費用高昂,如果能統籌規劃,便可以集約利用,提高效益。他建議,在國家層面進行統籌安排和部署,建立科學、合理的霧霾天氣監測系統,開展精細化預報預警。同時,鋻於霧霾的危害性,應建立霧霾天氣災害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發佈和應急聯動機制,完善區域聯防聯控。
此外,宇如聰還建議加強霧霾天氣科普宣傳,讓公眾了解霧霾天氣的成因和不利影響,以便採取防護措施;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減少污染源排放,共同保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