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記者王春雨)“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農民問題的關鍵是增收。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綏化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金會認為,跳出“結構性陷阱”,是傳統農區農民增收突破口。
王金會説,綏化是傳統大農區,也是欠發達地區,農民不富裕。從綏化市近幾年農民收入情況看,雖然連續糧食豐收帶動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但在農民收入結構中,工資性收入佔23.2%,家庭經營收入佔64.4%,轉移性收入佔8.1%,財産性收入佔4.3%。
王金會認為,由此可見,家庭經營收入在農民收入中仍居主體地位,其中來自第一産業的收入達94%,而種植業又佔到第一産業比重的85%,這種獨木支撐的“結構性陷阱”,制約了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
除了結構性制約,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抗災減災能力不強,單位面積産出率上升空間有限。農業産業化程度低,産業鏈條短,利潤空間受市場和價格波動的雙重擠壓。職業農民隊伍建設緩慢,農民受自己綜合素質的影響,多元增收渠道不寬。這些問題也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農民收入的持續快速增長。
王金會説,破解“結構性陷阱”,首先要依靠科技投入,提高農業效益。其次要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促進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通過減少農民來富裕農民。三是多級增值牽動增收,大力發展農業産業化,注重由抓“田間地頭”向抓“市場端頭”轉變,拓展延伸增粗産業鏈,使農民有效獲取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利潤。
王金會建議,傳統糧食主産區,地方財力大多捉襟見肘,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能力較弱,提高社會保障標準壓力較大,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需要給予特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