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舉行記者會
政協委員談推動科學發展
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朱立毅、林暉)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7日上午舉行記者會,六位政協委員在記者的提問中暢談如何推動科學發展。
出席記者會的政協委員分別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國家林業局原局長賈治邦。
厲以寧:今年我國能完成7.5%至8%的增長目標
厲以寧在談到中國經濟時説,2013年的中國經濟形勢將穩中有進,“我們現在首先認識到經濟年增長7%到8%已經是進入常態,今後的經濟也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兩位數增長,所以今年應該能完成7.5%至8%的增長目標。”但厲以寧也認為,今年我國還存在物價上漲的壓力。
在談到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時,厲以寧説,中國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是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他認為,通過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社會可以進入比較和諧的階段,再加上技術的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相信中國是可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
林毅夫:中國有潛力維持20年每年8%左右的增長
林毅夫在回答有關中等收入陷阱的提問時説,要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産業升級,利用後發優勢,提升經濟競爭力。
他指出,中等收入陷阱産生的主要原因是産業結構升級乏力,勞動生産力停滯不前,流入城市的大量人口因沒有工作成為貧困人群,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
他説,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相當於美國的20%左右,與上世紀50年代的日本、60年代的新加坡、70年代的韓國與美國的差距一樣。
“從國際經驗看,這幾個經濟體利用後發優勢,都在這個階段之後實現了連續20年7.6%至9.2%的年均經濟增長。我相信利用同樣的後發優勢,我們有潛力維持20年每年8%左右的增長。”
陳錫文:城鎮化應解決三個突出問題
陳錫文在回答有關城鎮化問題的提問時説,城鎮化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在中央提出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方針要求下,城市經濟的發展為農村的變化、農業的發展、農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貢獻。
他指出,目前城鎮化過程中還存在三個突出問題。首先是城市的規劃粗放、建設粗放、管理粗放,導致大量資源能源的損耗。其次是人口城鎮化明顯滯後,大多數農民工沒有取得城市居民身份。第三是城市擴張非常快,城市和城市、城市和城鎮之間的體系和功能不夠明確,很多城市的功能不能互補。
陳錫文表示,不能把城鎮化過程變成剝奪農民、損害農民利益的過程,要讓失地農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長遠生計有保障。
李毅中:化解産能過剩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
李毅中指出,部分産業産能嚴重過剩是個不爭的事實,業界認為,一般開工率在75%以下就屬於嚴重過剩。我國的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造船等行業的開工率都不足75%。 “化解這個問題,需要根據市場的狀況,分行業認真研究,採取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辦法。”李毅中説,可以通過擴大內需來化解部分能力的過剩,堅決加快淘汰落後的進度,還要通過重組兼併形成新的能力。
李毅中表示,要提高産能過剩行業的門檻,包括節能環保、質量安全、自動化水平等方面,無論用市場化辦法,還是行政審批備案,要用各種手段來限制那些已經嚴重過剩的産業。
杜鷹:協調區域發展應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
“在我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後,從實踐來看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但區域發展的差距還是偏大。”杜鷹舉例説,2000年西部地區的人均GDP和東部地區相差7200元,但是去年這個差距又拉大到26000元。
如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杜鷹認為,縮小差距不僅要在中西部發展特色優勢産業,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區域之間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使中西部間的要素能流動,實現比較優勢的轉換。
“同時,要注意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把蛋糕做大後東部地區才能更有效地支持西部。”杜鷹説,在經濟差距縮小之前還應該努力實現不同區域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還要注意保護環境,不能再走過去先破壞、後治理的老路。
賈治邦:“美麗中國”重在生態建設
賈治邦在回答關於“美麗中國”的提問時説,“美麗中國”需要人和自然和諧相處,要把林業作為生態建設的主體。
賈治邦説,近年來國家對林業的投資力度很大,目前全國有林地面積將近30億畝,人工林面積佔據10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3.6%,50%的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成效也非常顯著。
他指出,林業承擔著保護和建設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態系統、維護和發展生物多樣性的重要職責。“把這些做好了,地球就能夠健康長壽,人類就會在這個家園裏永遠繁衍、生息、進步,這就是我們嚮往的‘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