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記者 陳鍵興 顏昊)“我們不能容忍社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整個社會要認識到,對國家的任何一個兒童,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照顧、保護好他。”
臺籍代表陳雲英所説的“這樣的事情”,指的是去年11月貴州畢節5名男孩在街頭垃圾箱內死亡的事件,今年1月河南蘭考一所民辦收養場發生火災造成多名孩童死亡的事件,還有幾天前吉林一名盜車嫌疑人將兩個月大的嬰兒掐死的案件。
陳雲英現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長期從事兒童心理學和特殊教育研究,她的丈夫是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
參加兩會期間,陳雲英還在利用休息時間為《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提出修改意見。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她説,希望這個條例今年能頒布並督促落實,“因為孩子們拖不起”。
這位教育學家在思考下一步的目標:“我們提了十多年了,希望能儘快制定‘特殊教育條例’。”
她告訴記者,自己專業涉及的發展障礙兒童例如患有孤獨症、注意力缺陷、學習障礙、行為障礙等兒童,並不完全包括在六類殘疾人認定中,因此需要針對特殊教育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
她進而提出超越了特殊教育的“全納教育”理念。“全納教育是教育的最現代版,是指每個人都有接受特殊教育的權力,當他的教育接受得不好時,特殊教育就要跟上。”陳雲英解釋説。
“我們看見有各種各樣處於危機中的兒童,例如流浪兒童、留守兒童就不是普通兒童,他們身邊沒有父母,需要特殊的關懷、特殊的教育、特殊的幫助、特殊的政策、特殊的撥款。”
陳雲英説,中國教育的全面現代化一定要進入全納教育時代,那是教育公平所追求的。
她説,處境不利的兒童不能接受教育,在科技發達的時代,無法想象他怎麼會有樂觀的人生。這會導致很多社會問題,比如青少年犯罪。社會不可以逃避責任,否則後患無窮。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提出來了,其中的教育應該有怎樣的一個藍圖?我想就是我描述的全納教育願景。”陳雲英説,“我們學術界可能容易理想化,有人覺得我們很較勁,但社會發展需要知識分子的理想。社會要進步,要滿足,但又不能太滿足。”
陳雲英對國家在特殊教育領域加大投入感到欣慰,也希望社會各界都積極參與,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她認為,關心特殊兒童乃至特殊人群,需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
陳雲英説:“建設和諧社會,我們的社區應該提倡鄰居互助。我們中國工業化速度發展得很快,但不能忘記中國人是敦親睦鄰的民族,我們的根性是非常好的。”
“現在,很多人不缺一點吃,不缺一點穿,但是缺一點真誠的愛,缺一點信任。當你不能信任別人,就不能去愛別人,你不能愛別人,就沒有人愛我們。”她説,“愛就像花一樣枯萎掉了,我們的心靈如果枯萎掉了,即使物質再豐富,也不會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