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記者王博、徐松)近期遮天蔽日的沙塵暴席捲各地,讓生態安全的話題持續升溫。甘肅團全體代表聯名提交建議,希望國家將甘肅確定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發揮甘肅在國家生態安全上的“屏障”作用,讓沙塵策源地止步,不再擴大、前移。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岷縣禾馱鄉石門村黨支部書記石壽芳對生態建設有切膚之感。在去年甘肅岷縣“5·10”雹洪災害中,全縣因災死亡47人,失蹤12人,倒塌房屋15604間。而石門村因為預警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但有18戶村民的房屋被沖毀。“灌進去的泥有一米多深。”石壽芳感嘆,“如果植被好,洪水不會那麼大,更不會帶下來那麼多泥和石頭。這都是教訓。”
來自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全國人大代表常海霞的童年記憶裏,祁連山下高原草場中的灌木還很繁茂,“這幾年已經基本看不到了”。常海霞工作的肅南縣明花鄉許三灣村地處沙漠邊緣,常海霞注意到,當地的土地沙化日益嚴重,沙漠正不斷蠶食著人們生存的空間。
“生態惡化的趨勢讓國家把生態安全提到特殊重要的位置。”在林業系統工作多年的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林業工作站管理局副調研員何麗霞認為,“十八大‘五位一體’建設中提到生態文明,是對生態安全地位的最好詮釋。”
“生態環境關係人民福祉,關乎子孫後代和民族未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生態文明建設又被擺在了突出位置。
多年致力於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水利廳石羊河流域管理局局長楊東認為,把甘肅確定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的建議,是基於甘肅在全國生態安全中特殊地位的考慮。
楊東説,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會處,地跨長江、黃河、內陸河三大流域,是黃河、長江的重要水源補給區,是高原濕地和荒漠濕地的重要分佈區,是騰格裏、巴丹吉林、庫姆塔格等大沙漠會合南移的阻擋區,“從地圖上看,甘肅東西綿延1600多公里,好像一道天然屏障。”楊東説。
近年來幾大沙漠呈現會合的趨勢,對國家生態安全造成巨大威脅。楊東直言,一旦綠洲消失、沙漠合攏,“羅布泊”“樓蘭”的生態災難將會重演。
“讓已經形成的沙漠退回去是不可能的,只能盡可能在沙漠邊緣阻擋其前進,避免合圍。甘肅的作用恰是如此。”楊東説。
國家在甘肅佈局的生態治理工程,一些已初見成效。比如楊東親歷的石羊河流域治理,讓自1959年起就已乾涸的民勤青土湖又重現碧波。這些項目雖然改善了甘肅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但大多是應急式的,較為分散,缺乏有效銜接,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要讓甘肅這個‘天然屏障’真正成為保障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的屏障,還需要國家搭建平臺,給予支持。”楊東認為。
目前,在甘肅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的方案,已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地理所院士專家的評審。代表們呼籲,國家能儘快批准在甘肅設立“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的建議,以有效發揮甘肅在國家生態安全方面的“屏障”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