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及解讀>>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09時36分   來源:國研室

    過去五年,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

    一是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努力改善需求結構。過去五年,我國堅定不移地立足於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及時採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擴大消費、穩定投資,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五年來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消費能力進一步提高。2008—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9%。順應城鄉居民消費升級需要,積極促進家電、汽車、住房等熱點消費。同時,大力支持旅遊、文化、信息等服務消費。居民消費需求得到有效釋放,2012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10307億元,比2007年增長1.2倍,年均增長17.5%。基礎設施投資和民生投資增長較快。五年來,堅持把基礎設施投資和有利於改善民生的社會事業投資作為投入的重點,推動投資較快增長和投資結構不斷優化。一批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項目竣工投産,形成有利於長遠發展的優良資産。民生類投資快速增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得到加強。大批教育、文化、衛生設施建成投入使用,改善了設施水平,提高了服務能力。需求結構進一步改善。2008—2012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3%。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7年的82.1%上升到2012年的102.2%,其中最終消費的貢獻率由39.6%上升到51.8%,資本形成總額的貢獻率由42.5%上升到50.4%,而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則由2007年的17.9%轉為2012年的-2.2%。經常項目順差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從10.1%下降到2.6%。

    二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産業轉型升級。五年來,堅持發展現代産業體系,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轉變,取得了明顯成效。三次産業趨向協同發展。第一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穩中略降,從2007年的10.8%下降到2012年的10.1%,下降了0.7個百分點;第二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從2007年的47.3%下降到2012年的45.3%,下降了2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明顯提高,從2007年的41.9%提高到2012年的44.6%,提高了2.7個百分點。製造業規模持續擴大。目前,在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計算機、冰箱、空調、粗鋼、水泥等産品産量都達到或超過世界總産量的一半。産品質量整體水平不斷提高。製造業總體競爭力不斷增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製造業企業迅速增加。一批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成長。清潔能源所佔比重逐步提高,節能環保産業初具規模,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發展勢頭強勁,高端裝備製造業發展勢頭良好。服務業快速發展。2008—2012年,服務業年均增長9.5%。2011年服務業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人數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一産業,達到35.7%,成為吸納勞動力就業最多的産業。

    三是堅持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過去五年,我國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力度明顯加大。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規不斷健全和完善。“十一五”規劃綱要第一次把節能減排列為約束性指標,進一步強化了目標責任。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有利於節能減排的價格、財稅、金融等經濟政策,初步建立了一整套支持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的政策體系。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勢頭得到控制,小火電、煉鐵、水泥、焦炭、電石、電解鋁、平板玻璃、造紙等行業部分落後産能逐步淘汰。節能減排技術研發推廣和重點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循環經濟快速推進。隨著節能降耗工作力度加大,各項政策措施逐步落實,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單位能耗水平大幅下降,2012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17.2%。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2012年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的降幅都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目標。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天然林保護一期工程(1998—2010年)圓滿完成,二期工程(2011—2020年)順利啟動實施。退耕還林成果得到較好鞏固。防沙治沙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紮實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一期工程順利完成,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2013—2022年)已經國務院批准即將實施。

    四是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五年來,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大對特殊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取得了可喜成績。區域發展政策體系不斷豐富和完善。國家區域性政策文件、規劃和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基本實現了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全覆蓋,區域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進一步增強。隨著一系列區域規劃和區域性政策文件的深入實施,區域發展協調性不斷增強,區域發展差距擴大勢頭得到初步遏制,區域增長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各具特色、良性互動的區域發展格局正在形成。主體功能區規劃頒布實施。對特殊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進一步加大。黨中央、國務院把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發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中央先後召開了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新疆工作座談會,出臺實施促進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指導文件,研究制定了全方位扶持政策措施。制定出臺了促進廣西、內蒙古、雲南、寧夏、貴州等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開發開放的政策措施。與此同時,不斷加大對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發佈實施了《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支持革命老區發展的政策性文件,下大力氣改善革命老區人民生産生活環境。發佈實施《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編制有針對性的區域發展與扶貧開發攻堅規劃,開創扶貧開發的新局面。按照新的國家扶貧標準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測算,2012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9899萬人,比上年減少2339萬人。

    五是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近年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城鄉之間經濟社會關係開始發生積極變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持續提高。農村水、電、路、氣和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不斷完善,2008—2012年累計解決2.65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支持1033萬貧困農戶改造了危房,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進展順利。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明顯加強,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統籌城鄉發展取得積極成效,農村生産生活環境大大改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逐步形成。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群基本形成,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一批中西部城市群發展壯大。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公共交通、供水、供電、供暖、供氣以及污染防治等基礎設施水平進一步提升。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制定戶籍制度改革措施,推進教育、醫療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向城鎮常住人口延伸。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不斷增強,帶動了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27%,城鄉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2012年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到52.57%,2008—2012年城鎮化率累計提高6.68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