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及解讀>> 對2013年政府工作的建議
 
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仍在農村?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09時40分   來源:國研室

    近些年,我國糧食生産實現連續九年增産,農民收入實現連續九年快速增長,農村民生改善邁出較大步伐。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形勢,為我們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綜觀我國發展的各個領域,農業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農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難點和重點,促進農業農村發展任務緊迫而重大。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首先保障好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保障農産品供給的壓力越來越大。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不能很好解決,全面小康就無從談起。近些年,我國農業持續發展,各種農産品的産量都實現了較大幅度增産,全國人均佔有的糧食、棉花、蔬菜、水果、肉類、禽蛋、水産品都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其中豬肉、禽蛋、蔬菜等産品人均佔有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較好地解決了農産品的供給問題。但是,我國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要滿足人民群眾對農産品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對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來説,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我國農業連續增産、農産品供給連續增加,但農産品需求增長的速度更快,供求關係一直處於緊平衡狀態。近些年,不少農産品需要進口彌補缺口,這導致我國農産品國際貿易由過去的順差轉為逆差並呈快速增加態勢,部分重要農産品自給率不斷下降,其中糧食自給率已低於90%。2004年我國農産品貿易逆差為46.5億美元,2008年突破100億美元,2010年突破200億美元,2011年突破300億美元,2012年接近500億美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仍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階段,隨著人口總量增長、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農産品的工業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會對農産品數量、質量、品種的需求將進一步提升,保障農産品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安全的壓力越來越大。進口可以彌補部分供需缺口,但是從國際市場來看,全球農産品貿易總量有限,大量進口、過度依賴進口,對我國來講是不現實、也不可能的,因此,立足國內解決糧食和主要農産品供給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這就必須大力加強農業基礎建設,持續穩定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農産品供給能力,否則將會帶來嚴重後果。國內外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因農産品嚴重短缺,導致物價飛漲、社會動蕩、現代化進程受阻的情況,代價巨大、教訓慘痛,必須深刻汲取、引以為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實現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而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民增收的困難越來越大。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是城鄉發展不協調,集中表現是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較大。這些年來,儘管我們實現了農民增收“九連快”,特別是近三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收入之比仍超過3:1,收入差距仍處於歷史高位。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大幅度提高農民的收入,全面改善農民的生活。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也是當前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客觀需要。沒有農民的收入增長,就不可能有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民的收入增長,擴大內需就難有大的成效,經濟增長就缺乏強大的動力。十八大提出,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未來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需實際增長7%左右。現在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牢固,長效機制還未建立,實現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面臨諸多新挑戰。農業收入的增加不僅受到農業增産潛力的制約,而且受到國內外農産品市場價格的制約。農民工資性收入增加是這些年農民收入增長最重要的因素,但工資性收入增長受到宏觀經濟甚至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國農業面臨著發展方式的轉變,對勞動的容納能力越來越弱。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發展也受到産業結構調整的影響,這些都會對農民收入增長帶來挑戰。促進農民收入增長,必須廣開門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強農村發展的內在活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農村生態建設的任務越來越重。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我國農村是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薄弱環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要求全面加強農村生態建設。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增強防洪抗旱排澇能力,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等等,都與農業農村建設和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重視農業農村發展,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在不斷增加。一是資源環境約束更加趨緊。我國是世界上人均耕地和淡水資源最少的國家之一,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耕地減少、農業用水緊缺的問題會更加突出,以農田灌溉用水為例,缺口達到300多億立方米,很多生態環境問題、污染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相當長一個過程,農業農村發展的制約因素在增加。二是生産經營成本不斷抬高。未來一個時期,世界能源價格仍將高企,我國農業生産資料價格將持續高位運行;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全社會人工成本不斷增加,農業勞動力價格將快速提高;全國土地價格處於上升通道,農業土地流轉費用和用地成本將持續攀升;農業生産佈局日益向優勢産區集中,農産品跨區域流通量增大、運距拉長,物流成本呈增長態勢,農業生産經營將進入一個明顯的成本上升時期。三是青壯年勞動力緊缺問題突出。經過長時間、大規模的勞動力轉移,儘管我國農業勞動力在總量上還處於過剩狀態,但結構性短缺問題凸顯,青壯年勞動力緊缺日益成為突出矛盾,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農村老齡化、村莊空心化愈演愈烈,許多地方留鄉務農的以婦女和中老年為主,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超過50%,佔農民工比重6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不願意回鄉務農,今後“誰來種田”、“誰來務農”的問題將越來越嚴峻地擺在我們面前。四是風險和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加。近十年來我國平均每年因旱災損失的糧食就達600億斤以上。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呈頻發重發加大了農業自然災害風險,我國農産品需求結構的變化導致市場波動的可能增加,世界農業豐歉、能源價格變動、投機資本炒作、貨幣匯率波動以及跨國公司壟斷操縱等對農業的影響加大。所有這些問題,都對我國農業農村持續發展帶來挑戰,進而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我們必須從戰略全局出發,充分認識強化農業農村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戰略意義,準確把握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加快科技進步,不斷推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