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及解讀>> 對2013年政府工作的建議
 
如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09時44分   來源:國研室

    近些年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2012年城鎮化率達到5257%,但總體看城鎮化仍然滯後。很多城鎮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很多勞動力已經轉移到城鎮非農産業,但卻還不能在城鎮穩定居住生活,如果按照戶籍人口計算,我國城鎮化率還在35%以下。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對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第一,城鎮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我國是世界上人均耕地最少的國家之一,農戶的經營規模小,不足以獲得足夠的經營收入,有限的土地面積不足以容納農村眾多的勞動力。儘管目前已有26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産業就業,但農村勞動力仍然偏多。光靠一畝三分地,實現全面小康幾乎是不可能的。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産效率,提高農村經濟競爭力,必須繼續轉移勞動力,積極推進城鎮化。這是農村發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城鎮化是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矛盾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是城鄉發展不協調,集中表現是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較大。儘管我們實現了農民增收“九連快”,近三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縮小,但收入之比仍超過3:1,收入差距仍處於歷史高位。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大幅度提高農民收入。十八大提出,2020年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未來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需實際增長7%左右。2012年,全國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3446元,比2007年增加1850元,增長了116倍,年均增長166%,工資性收入對全年農村居民增收的貢獻率達到514%,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體。隨著城鎮化的穩步推進,農民會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多的人口將會享受到城鎮的文明,同時留在農村的人口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城鄉發展將更加協調,困擾我國發展的很多經濟和社會矛盾將會緩解。

    第三,城鎮化是今後一個時期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這些年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出口拉動。隨著國際市場潛力的不斷挖掘,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特別是全球經濟危機的不斷深化,出口的高速增長受到越來越大的制約,促進經濟增長更多的要依靠擴大內需。城鎮化不僅會增加投資,而且隨著勞動力的轉移和人口向城市的聚集,消費需求會大為增加,這將給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帶來強大動力。農民轉為市民的過程,意味著消費觀念的更新和消費結構的升級,意味著巨大消費潛力的釋放。目前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是農村居民的31倍左右。如果一個農民真正成為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至少是目前的3倍以上。因此,從需求角度講,城鎮化有利於釋放巨大的內需潛力,為經濟增長帶來持久動力。

    城鎮化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是結構調整的內容、改善民生的途徑,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之所在。我們必須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從現代化建設歷史進程,深刻認識城鎮化的重要意義,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積極穩妥推進。

    一是科學規劃,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東中西部合理佈局的城鎮體系。要因地制宜,科學佈局,建立適合我國人口、自然和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的城鎮體系。要充分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大力加快中小城市發展,積極發展小城鎮,努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相互促進、互為補充、合理分工、協調發展的局面。既要避免大城市過度膨脹帶來的“城市病”,又要避免城市化遍地開花造成資源浪費。要通過大力發展交通、通訊體系,把一定區域城市和城鎮整合起來,形成城市網絡,提高城市、城市群的經濟實力和社會效率。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與有關部門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

    二是以人為本,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來抓。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只有實現了“人的城鎮化”,才能真正放開“捆綁”我國城鎮化發展的繩索,讓城鎮化帶動經濟增長的潛力充分釋放。我國城市化最突出的問題是,農村轉移到城市就業的勞動力難以在城市定居,有人將這種城市化概括為“半城市化”或者“不完全城鎮化”。大批在城市就業人口被排斥在城市社會福利制度之外,處在不穩定、無保障狀態。這種狀況如果持續,將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問題。從經濟角度看,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産業升級的深化,城市發展對勞動力技能等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需要有穩定的勞動力隊伍。穩定的就業是勞動力技能與素質提高的基礎,而就業的穩定需要居住的穩定。從社會角度看,農民進城已經不是為了在城市賺錢,然後回農村消費,新生代農民工到城市,就是為了追求城市生活方式。因此,解決“半城市化”問題,是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實現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的必然選擇。必須徹底轉變城鎮化理念,從以城為本轉向以人為本、以民為本,要不斷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實現新市民、老市民在公共管理、社會服務等方面的平等待遇。

    三是産業支撐,夯實各類城市産業基礎,創造就業機會,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城鎮化與工業化,可以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二者相輔相成。城鎮化需要産業發展來充實,通過産業發展促進就業和創業,同時城鎮化也能為産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在拉美一些國家,現代化進程出現反復甚至停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城市化過程中産業發展沒能跟進,企業結構不合理,就業創業問題解決不好,出現了城市貧民窟等社會問題。我們推進城鎮化,應當堅持城市發展與産業成長“兩手抓”,把城鎮化與調整産業結構、培育新興産業、發展服務業、促進就業創業結合起來。要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要注重傳統産業的改造提升,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努力增加城市的就業容量。這是城市化健康發展最重要的基石。

    四是環境友好,大力節約土地等資源,走集約、智慧、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充分考量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高度重視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將發展中對環境的傷害降至最低,實現城鎮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使子孫後代擁有永續利用和安居樂業的生態環境。要積極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保新路,實現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要積極培育和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引導公眾改變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讓更多人關注環境保護。要防止片面的“土地城鎮化”,重視解決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加強生態保護和人居環境建設,加強管理服務,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人多地少是我國城鎮化的最大制約因素,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保障用地需求的根本出路在於節約集約用地,要千方百計提高城鎮化建設土地利用率,使有限的土地産出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五是城鄉統籌,實現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相互協調。我們要推進的城鎮化,是與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的城鎮化。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任何時候都要立足自己解決糧食問題,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這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所以城鎮化過程中要保護好農業資源,促進農業發展。同時,要看到,即使未來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5%—70%左右,還會有幾億人口在農村生産生活,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的建設和發展。沒有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繁榮、農民的富裕,就不可能有城鎮的繁榮與發展。要大力促進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服務等一體化推進,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建立新型工農、城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