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及解讀>>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推進教育公平取得哪些新成績?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09時44分   來源:國研室

    五年來,黨和政府堅持優先發展教育,2012年實現了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4%的目標,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進一步突出民生導向,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為重點,以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為根本措施,推動教育公平邁出了新的重大步伐。

    一、全面實現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為重中之重

    全國義務教育全面納入了財政保障範圍,1.6億適齡兒童“不花錢、有學上”。2011年底,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全面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凈入學率達到99.79%,初中毛入學率100.1%,青壯年文盲率下降至1.08%。近年來,國家在推進“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鞏固提高普及水平基礎上,開始進行戰略轉移,均衡發展成為義務教育工作重中之重。教育部與27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簽署備忘錄,明確各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不少省份還進一步與市縣區簽署協議,層層落實政府責任,均衡配置教師、圖書、設備、校舍等資源。進一步規範中小學佈局調整,對嚴格佈局調整程序、妥善解決學生住宿、辦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學點等作出明確規定。從2012年起,開展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督導評估,依法保障均衡發展。

    二、推進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入園難”問題有效緩解

    以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為重點,增加學前教育資源供給。2011年,全國幼兒園總數比2009年增加了2.9萬所;在園幼兒總數比2009年增加了766.6萬人,增加了29個百分點,增長量超過前十年增量的兩倍;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62.3%,提前實現“十二五”60%的目標,更多農村孩子有了上幼兒園的機會。

    三、實施一系列教育民生工程,農村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

    堅持教育資源配置向農村傾斜,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3.5億平方米規劃改造任務全面完成,啟動實施第二期“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中央分別投入50億元、168億元,重點改善農村學校食宿條件,加強圖書、教學儀器設備建設。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試點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週轉宿舍建設項目,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任教。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統籌,推進農科教結合,每年培養農村實用人才100萬人。2011年秋季開始,國家啟動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工作。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營養干預計劃,在國內外獲得了一致讚揚。世界銀行、聯合國糧食開發計劃署和兒童夥伴組織的專家考察認為,中國政府組織實施的營養改善計劃具有高效率、高質量和規範性的特點,與世界上90多個實施學校供餐的國家相比具有獨特優勢。

    四、加強薄弱環節,區域教育差距加快縮小

    系統設計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重點支持100所左右中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夯實辦學基礎、改善教學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深化教學改革。創新東西部教育對口支援模式,目前有近百所東部高校對口支援西部18個省(區、市)67所高校,17個省市對口支援西藏7個地市,19個省市對口支援新疆82個縣(團場),6個省市對口支援青海6個自治州。對加快民族教育發展作出全面部署,安排8億元專項投資實施民族地區教育基礎薄弱縣普通高中建設項目。教育信息化十年規劃開始實施,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教育信息化扶持力度,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縮小區域、城鄉教育的“數字差距”。

    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中西部考生入學機會普遍增加

    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2011年毛入學率提高到26.9%,在學總規模達到3167萬人,位居世界第一,為培養大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解決中西部省份學生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相對偏少的問題,自2008年起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由東部和發達地區招收河南、貴州等8省區考生,2012年規模已達17萬人,受支援省份高考錄取率最低可達67%左右。2012年,啟動實施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十二五”期間每年安排1萬名本科第一批次招生計劃,專門招收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680個縣的考生,這些地區上重點大學的人數提高10%左右。

    六、國家助學制度逐步健全,基本覆蓋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階段

    每年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近8000萬人次,資助金額980億元,努力不讓一個學生因貧困而失學。2010、2011年兩次提高中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達到小學每生每天4元、全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天5元、全年1250元。自2010年秋季學期起,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制度,平均每生每年1500元,惠及480萬名學生,資助面佔在校生總數20%;將普通高校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博士生提高到1萬元。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建立學前教育資助制度,對在園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予以資助。2012年,在中西部地區啟動高校家庭經濟困難新生入學路費資助項目,出臺研究生獎勵政策。自2012年秋季學期起,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覆蓋範圍擴大到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這是繼城鄉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之後,中國教育歷史上第二項免學費政策。

    七、關愛特殊群體,平等受教育權利得到保障

    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努力解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受教育問題。目前,全國共有1260多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城市接受義務教育,79.4%在公辦學校就讀。出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31個省(區、市)除西藏外都按照國務院要求出臺了具體實施方案。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和管理,建立健全關愛體系,保障留守兒童上好學。關心特殊教育,以隨班就讀和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為主體、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的特殊教育基本格局不斷完善。

    八、加強規範管理,教育行風建設進一步提升

    針對群眾反映比較突出的亂收費、亂辦班等問題,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建立健全治理教育亂收費工作機制,初步形成涵蓋規範各級各類教育收費的制度體系。針對義務教育“佔坑班”、跨區域招生、升學考試等擇校亂象,出臺指導意見和“八條措施”。著力治理教輔材料散濫等問題,2012年秋季開學時學生選用教輔材料人均由3—5套減為1套。進一步規範中小學服務性收費和代收費,禁止各種形式的亂辦班,明確要求取消義務教育階段各類重點校、重點班、實驗班,禁止任課教師以任何形式進行收費性補課。2011年全國有1188個縣(區、市)實現了教育收費問題零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