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及解讀>> 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自主創新取得哪些新進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9日 09時47分   來源:國研室

    過去五年,在全球遭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大背景下,創新成為各大國突破發展瓶頸、培育發展新優勢的戰略支點,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走向復蘇與繁榮的制勝法寶。黨和政府把創新與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緊密結合,把科技放在優先發展地位,深入實施科技中長期規劃綱要。科技領域突破了一批事關全局的核心技術,取得了一批有世界影響的原創成果,建成了一批帶動作用明顯的重大工程。科技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支撐轉方式調結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頂層設計日益完備。中央對科技的戰略定位、制度安排、規劃佈局更加科學和系統化,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突出體現在:一是以2008年國家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為標誌,確立了科技在克服當前困難、創造未來繁榮中的支撐引領地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伊始,中央就把科技創新作為治本之策,將“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加強科技支撐”作為一攬子計劃“四個大”之一。科技為我國經濟率先回升向好作出重要貢獻,在全球起到了先行作用。二是以2010年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制定實施“十二五”規劃為標誌,形成了科技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導向。五中全會提出“十二五”時期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強調“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兩個最”成為我國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道路的核心要求。三是以2012年中央研究部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為標誌,開啟了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面對新科技革命和全球産業變革加快的新態勢,針對科技體制存在的突出問題,中央頒布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6號文件,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組建26個單位組成的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明確了建立科學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國家創新體系的改革目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賦予了科技服務大局的新使命。以科技創新引領“四化”同步發展、支撐“五位一體”建設,科技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提升。

    (二)科技攻關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標誌性成果。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對接,我國空間技術能力躍居世界前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展區域性商業服務,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蛟龍號載人深潛突破7000米,我國具備在全球99.8%的海域科學研究和資源勘探的能力;千萬億次高效能計算機開發成功並投入實際應用,我國超級計算機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第四代核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座實驗快中子堆成功並網運行;首個3000米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在南海投入使用,世界首臺12000米深井鑽機研製成功。這些上天入地下海的重大成果增強了綜合國力,提振了民族信心。

    (三)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支撐引領作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推動了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培育。在電子信息、能源環保、先進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重大專項取得重大進展,催生了一批新興産業。大型快速高效數控全自動衝壓生産線、核電超大鍛件、“申威1600”高性能中央處理器、快速成像測井技術裝備等成就填補了一批重要技術和裝備空白。突破了12英寸65—40納米集成電路成套工藝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和工藝,TD-LTE-Adv成為4G國際主流技術標準之一。研製成功了抗癌藥物埃克替尼、水污染監測治理裝備等一批重要産品。專項實施以來累計申請專利近4萬項,成果應用和産業化直接新增産值約1.1萬億元。科技加快了傳統産業優化升級的步伐。我國在大型水電、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等技術和成套裝備達到世界領先,支撐了三峽工程、高速鐵路、西電東輸等國家重大工程。製造工藝、基礎零部件、儀器儀錶、標準體系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發和示範推廣,使傳統産業核心競爭力得到提升。實施“數控一代”工程,支撐了量大面廣的中小型製造企業技術升級。IGCC、風光儲輸示範工程投入運行,新一代可循環鋼鐵流程工藝、低溫低電壓鋁電解新技術推廣應用,提高了重點行業的節能減排水平。25個城市實施“十城千輛”工程,帶動全國推廣運行各類電動汽車3萬輛。37個城市開展“十城萬盞”示範工程,應用LED照明燈具超過600萬盞。“金太陽”工程支持光伏發電分佈式和並網應用示範,總裝機容量達5.8GW。科技在更大範圍和更深層次上造福億萬民眾。黨和政府把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科技與教育、文化、醫療、生態、旅遊等相互融合,加大對人口健康、資源環境、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領域的支持力度,促進了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是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進一步增強。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八部門聯合開展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目前構建了95個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涵蓋2000多家行業龍頭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依託行業骨幹企業和轉制院所,建設了99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164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676家國家級試點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人均發明專利、新産品收入等指標是行業平均水平的3—4倍。高新技術企業的快速發展帶動全國高技術産業總産值年均增長18%。國家高新區2012年達到105家,工業增加值佔全國的13.6%,成為區域經濟重要增長極。完善並落實政府採購、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2011年全國4.1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免稅866億元,上繳稅費7300億元,創造了全國近1/3的發明專利,開發了全國1/3的新産品,研發投入佔全國的1/3。新型研發組織發展迅速,武漢東湖、上海張江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創新政策先行先試,創新型城市試點深入推進,區域創新日益活躍。加速發展科技服務體系,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435家,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76家,國家級生産力促進中心達256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08年的2665億增至2012年的6000億以上。

    五是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SCI收錄科技論文從2008年的11.7萬篇到2011年的16.8萬篇,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二。論文被引用次數持續提升,高影響力科學論文數量和比例增長顯著。中微子振蕩、量子通信、超高速光傳輸、超導、水稻分子設計育種、誘導多功能幹細胞、磁約束核聚變能研究等重大成果的攻克,提升了我國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六是科研基礎條件大幅度改善。2012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10240億元,比2002年增長近10倍,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97%。隨著科技投入的大幅增長,我國形成了包括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自然科技資源、野外試驗臺站、科學數據、科技文獻等在內的基礎條件體系。國家重點實驗室387家,試點國家實驗室6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94家。研發人員總量從2008年的197萬人年增長到2012年的320萬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