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來,黨和政府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要戰略地位,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同步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
一是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任務全面完成,發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全國文化系統2103家承擔改革任務的國有文藝院團已完成2102家,其中轉企61%,撤銷20%,劃轉19%。轉企後的院團進一步增強了藝術創作活力,演出場次、院團收入和演員收入大幅增長。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不斷深化,文化部門職能進一步轉變,文化法制建設步伐加快。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全面完成,全國列入改革範圍的403個地級市以及2594個縣(區),全部完成綜合執法機構組建工作;所有省(區、市)和92.8%的地市、75.9%的縣(區)組建了文化市場管理工作領導小組;86.4%的地市和93.8%的縣(區)完成了綜合文化責任主體組建,文化市場執法力量明顯加強。
二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努力推動各項惠民政策落實,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國家大劇院等國家級文化標誌性設施投入使用,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實現“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有綜合文化站”。全國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站)已經全部實現了免費開放。完成全國行政村和20戶以上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任務,西藏、新疆等西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廣播影視覆蓋範圍明顯擴大,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基本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公益服務目標,初步形成覆蓋全國農村的數字電影服務網絡體系。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三大公共數字文化惠民工程穩步推進。突出示範引導,組織全國性重大群眾文化品牌活動,以文化志願者邊疆行和農民工文化建設為重點,保障少數民族和特殊群體的文化權益。累計投入180多億元,比預定計劃提前三年建成農家書屋60多萬家,覆蓋全國所有具備條件的行政村,保障了農民群眾的讀書需求。制定全民閱讀工程五年規劃,開展豐富多彩的“書香中國”讀書活動,2011年共有7億多人參與。
三是文化産業實現快速發展。文化産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文化産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制定出臺多項政策規劃,進一步完善産業政策體系,實施“十二五”文化産業倍增計劃。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兼併重組,發揮骨幹企業引領示範作用,通過政府採購、信貸支持、加強服務等方式扶持中小文化企業發展,鼓勵實施文化消費補貼制度,引導城鄉居民消費。據有關方面統計,2012年我國文化産業總産值突破4萬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進一步提升,對經濟發展拉動作用逐漸增強。開展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和國家級文化産業示範園區命名工作,加強主題公園建設管理,推進特色文化産業發展。文化産業投融資體系逐步建立,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不斷加強。深入推進部行合作,擴大文化産業信貸規模,文化産業本外幣貸款餘額已突破千億元。在江蘇、北京、深圳等地啟動文化企業債券融資試點,已註冊發行債券超1500億元。實施國家動漫品牌建設和保護計劃,開展動漫企業認定工作,提升動漫産業水平,推進文化産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新型文化産業發展步伐。
四是藝術創作生産更加繁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加強文藝創作的示範引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國家重大現實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國家崑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國家重點京劇院團保護和扶持規劃全面實施,一大批優秀藝術作品和人才脫穎而出。在奧運會、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世博會、慶祝建黨90週年等重大活動期間、在十八大召開前後,成功舉辦了各類重大藝術活動。不斷探索和創新藝術工作機制,加強藝術創作的扶持和保障。中國電影票房僅用3年時間,就從2010年的60億元增加至2012年的170億元,高速增長的市場使國産影片數量始終保持在500部以上。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公益性演出活動,在元旦、春節期間組織中直院團開展“三下鄉”活動,把歡笑送到基層群眾中去。
五是文化遺産保護工作更加有效。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名錄製度不斷完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法》頒布實施。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評選工作進展順利,文物保護重點工程、涉外文物保護工程、大型建設工程中的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成效明顯。元大都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我國世界遺産總數達43項,位居世界第三。全國博物館總數達到3589個,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達1804個,博物館年接待觀眾5.2億人次。大遺址保護格局初步確立,水下文物考古工作不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搶救性保護、整體性保護、生産性保護取得重要進展。到目前為止,共認定1986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一批瀕危的國家級項目得到中央專項資金補助,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達15個,41個項目企業或單位被列為第一批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充分展示了創新保護方式的生機和活力。
六是體育工作與全民健身蓬勃開展。全民健身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體育設施遍佈城鄉。截至目前,我國各類體育場地已超過100萬個,建成“農民體育健身工程”34.8萬個、“全民健身路徑”戶外健身設施26.1萬條。雪炭工程、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體育公園、體育健身廣場、全民健身戶外營地、社區運動場、健身步道等遍佈全國。群體體育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各級各類體育社團、體育指導站、體育健身活動站點、城市街道和農村鄉鎮體育組織、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逐年增多並日益活躍。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到28.2%。競技體育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獲得世界冠軍738個,打破世界紀錄85次。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創造了我國競技體育的新輝煌。
七是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更加活躍。與149個國家簽署《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協定》,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渠道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舉辦了中國文化年、中國文化節、歡樂春節、相約北京、亞洲藝術節等品牌活動,規模和影響進一步擴大。2012年“歡樂春節”活動在全球82個國家和地區的144個城市舉辦了323個交流項目,吸引了40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王室成員,500多位政要,1500余家媒體和約3000萬海外民眾的熱情參與。積極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深入開展人文交流,建立了12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在108個國家建立了387所孔子學院和509個孔子課堂,註冊學員總數達65萬人。發揮央地合作機制優勢,實現11個省(區、市)與海外中心的對接,海外中心共舉辦600多起文化活動,服務海外民眾近10萬人次。對港澳臺文化交流更加深入,舉辦了面向港澳的“藝海流金”系列、面向台灣的“情係”系列,增進了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