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文化的繁榮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就不可能實現。做好2013年的文化工作,必須按照黨的十八大總體要求,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廣闊的文化舞臺,讓廣大群眾享有更多選擇、更加優質的文化體育服務。
一、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提高服務質量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關鍵是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創新服務運行機制,加強資源整合,通過政府採購、服務外包、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建立健全財政投入公共文化的績效管理機制。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站)等免費開放保障機制,推動科技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免費開放。積極發展數字圖書館等新興服務平臺,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事業,注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社會化。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增強文化發展活力
進一步推動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圍繞打造合格市場主體,加快推動國有文化企業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産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完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管理體制,推進人事、社會保險等制度改革。推動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提高服務水平。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體制,實現管人、管事、管資産、管導向的統一。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多出精品力作
遵循文化發展自身規律,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評價作品的最高標準,正確處理好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提倡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自由發展、不同觀點和學派的充分討論、不同品種和業態的積極探索。加強文藝理論建設,把文藝評論作為推動文藝創作的利器,實現文藝批評與創作的良性互動。
四、以培育創新能力為重點,加快文化産業健康發展
大力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推進文化産業的內容生産、藝術形式、體制機制、技術手段和發展業態不斷創新。加快文化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傳統文化産業升級改造,培育文化品牌,推動文化與旅遊、科技融合發展,延長産業鏈條,增強文化産品的藝術魅力、感染力和傳播力。鼓勵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打造一批骨幹龍頭企業,提高文化産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努力擴大文化消費,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文化産業,為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和制度保障,實現文化産品和服務供給的多元化,形成良性競爭、富有活力的文化産業格局。
五、積極培育文化市場,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市場配置文化資源的積極作用,從産品市場和交易平臺、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要素市場和仲介機構等方面,採取有力措施,打破各種壁壘,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積極推動電影院線、演出院線等現代流通組織建設,創新商業模式。促進文化資源與金融對接,以信息化、規範化建設為重點,加大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力度,加強市場監管,培育市場主體,推進誠信建設,探索建立文化市場經營主體分級管理和信用等級評價機制。
六、加大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堅持把文物保護利用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相結合,加強文物法制建設,開展國有可移動文物普查,健全文物安全責任體系,著力提升博物館的展陳、服務水平和文物利用水平。加大重點文物保護工作力度,推進故宮博物院“平安故宮”工程。繼續開展大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大力提高文物保護科技水平,推進海洋水下文物的保護和利用。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産法》相關配套法規,推進非遺數字化保護工作,努力探索和完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機制。弘揚春節等傳統節日文化,辦好“文化遺産日”、非物質文化遺産節等宣傳展示重大活動。
七、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
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學習借鑒世界先進文化相結合,開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對外文化交流,積極參與世界文明對話,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共同維護文化多樣性。堅持政府與民間並舉、文化教育與文化貿易並重,推動中華文化優秀産品走向世界。加強國際文化貿易平臺建設,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積極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仲介機構,鼓勵國內外的出版機構翻譯推介中國文化精品。廣泛開展人文交流,支持孔子學院開展文化合作交流,辦好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文化非營利機構參與文化“走出去”,支持海外華人、中資企業等做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的使者。依法吸收外資進入文化領域,鼓勵外資企業在華開展文化科技研發,積極開展知識産權保護國際合作。
八、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體育事業全面發展
體育作為文化活動的一種獨特形態,始終與人類文明進程相互激蕩、相互促進。我們應以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體育的特殊價值與文化內涵。
一是進一步加強體育公共服務。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體育設施建設,面向大眾、創新形式,努力開創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大群體”格局。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利用城市綠地、公園廣場、自然山川等場所,不拘形式,建設特色鮮明、群眾喜愛、環境優美、安全實用的戶外健身設施。加強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鼓勵城市幫扶農村,把進城務工人員納入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引導企業、社區開展面向進城務工人員的公益性體育活動。
二是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全面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強化學校體育工作機制,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深入開展“陽光體育”活動,充分保證學生體育活動的時間,鼓勵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培養青少年良好的體育鍛鍊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熱愛體育、崇尚運動、健康向上的良好風氣和珍視健康、重視體育的社會環境。
三是積極發展體育産業。以體育服務業為重點,發展大眾健身市場、體育競賽表演市場,擴大體育産業規模。培育體育仲介市場,探索完善綜合性運動會和單項賽事的市場開發運作模式,打造有影響有特色的體育用品、賽事和健身服務品牌。開拓海外市場,鼓勵優勢項目和民族特色項目“走出去”。積極擴大中低收入群體的體育消費需求,提供多層次高品質的大眾體育服務。推動體育産業與文化、旅遊、電子信息等相關産業的複合經營,促進體育旅遊、體育媒介、體育會展、體育影視等相關業態發展。
四是弘揚中華體育精神,促進競技體育再上新臺階。加強對運動員精神、意志和作風的錘煉,培養運動員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要繼續堅持和完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深入分析競技體育面臨的新環境,科學調整發展方向,把握項目規律、大膽創新,努力提升集體球類項目水平,推動競技體育內部各門類均衡發展。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以提升文化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鞏固體育事業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