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改革開放 和平發展 李克強倫敦講述“中國故事”

2014-06-19 15:39 來源: 中國政府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改革開放、和平發展
      李克強倫敦講述“中國故事”

    18日,在金碧輝煌的倫敦金融城市長官邸,李克強面向台下300多名智庫成員發表演講,講述“中國故事”。這場演講由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和國際戰略研究所共同舉辦。這也是兩個全球著名的頂級智庫第一次共同舉辦活動。

    在這場時長半小時的演講中,總理的“中國故事”始終貫穿著兩個關鍵詞:“改革開放”與“和平發展”。他説:“我今天力圖給大家一個比較完整的印象來認識中國。”

    中國在和平穩定的環境裏快速發展,我們吃到了甜頭,為什麼要放棄呢?

    作為“中國故事”的開篇,李克強首先談起了“改革開放”。他説,中國30多年來,經過改革開放,特別是人民艱苦卓絕的努力,現代化和工業化都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

    “我們讓6億人吃飽飯、穿暖衣,使他們擁有生存權,也使他們變得有尊嚴。”李克強説。他表示,“中國製造”的風靡全球也迷惑了很多中國人:很多中國人出國旅遊,想買外國産品送朋友,結果買回來翻翻裏面的標簽,“Made in China,中國貨繞了一圈又回來了!”

    現場響起了一片笑聲。

    在講述成績的同時,李克強也坦率承認,中國的發展還不平衡,還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1億人住在棚戶區;“中國製造”也還要向各種高端水平邁進。他説:“13億人要實現現代化,走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之路,這將是漫長的道路,需要艱辛的探索。”他因此強調,中國要發展,要堅定不移地推進現代化,需要的必然是和平的國際環境和穩定的周邊環境,“這是一個幾乎不可置疑的邏輯”。

    他用兩個反問句加強自己的觀點:“過去中國30多年的發展,是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我們吃到了甜頭,為什麼要放棄呢?中國正是因為在和平發展的過程當中開放發展,開放帶動了改革,使中國人逐步地走向富裕,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我們已經得到的成果呢?”

    戰爭是人類智慧的失敗,和平是反思災難痛苦的結晶

    在闡述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時,李克強充分展現了來自中國的智慧。他引用孔子“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古訓表明,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人沒有擴張的基因,也不能理解和接受“國強必霸”的邏輯。

    他還談起了前一天在英國首相府的訪問經歷。“我昨天去唐寧街10號,看到那裏挂了兩幅貴國首相丘吉爾先生的畫像。他曾經説過,‘歷史蘊藏著一切智慧,不學習歷史註定要重蹈覆轍’。”李克強説,“歷史昭示我們,戰爭是人類智慧的失敗,和平是反思災難痛苦的結晶。”

    台下一片寂靜中,李克強説,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主張國家間應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相處,堅持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係的準則,倡導通過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決分歧和爭端,反對訴諸武力和干涉別國內政。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開放共贏的戰略。願意同世界各國一道致力於創造持久和平的國際環境。

    他同時表示,中國始終奉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政策,願與所有鄰國和睦相處。但是對挑起事端、損害和平的行為,中國也必須採取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防止局勢的失控,用真誠對話、理性協商,就能夠保持和平安寧的環境。

    中國經濟如何保持長期中高速增長?還是要靠改革

    在演講接近尾聲的時候,李克強強調,中國發展,需要和平的外部環境,而內部條件的改善,必須依靠改革。他用自己“插隊”期間當大隊支書的經歷,説明“中國30多年來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靠的是改革開放”。他説,每個人都有發展的潛力,尤其是千千萬萬的人,有巨大的創造力,市場有著巨大的活力。

    “現在,中國經濟出現了放緩,如何保持長期中高速增長?”李克強頓了一下,隨即自己給出答案:“還是要靠改革。讓市場發揮更大的活力,讓社會發揮更多的創造力。”

    他向台下的智庫會員們介紹,中國政府正在進行“自我革命”,一方面把政府不該管的權力消掉,把應該讓市場來決定的事情交給市場;另一方面通過事中事後的監管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國還在推動結構性改革,要放寬市場準入,更多地讓民營企業、讓外資進入中國。

    如同對開頭的呼應,總理的“中國故事”同樣以改革開放收尾。李克強最後強調:“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必然會使中國經濟迸發新的活力,千千萬萬人的創造力的發揮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這些空間不僅是對中國人可以帶來福祉,也會為世界創造機遇。”(肖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