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關於印發《“十五”星火計劃發展綱要》的通知


國科發農社字〔2001〕26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科技廳(科委)、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科委,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司:

星火計劃是黨中央、國務院1986年批准實施的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農村經濟,普及科學技術,帶動農民致富的指導性科技計劃。星火計劃實施15年來,極大地促進了農村先進適用技術的傳播和推廣,促進了鄉鎮企業的科技進步,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務院頒發的《農業科技發展綱要》提出的各項任務,適應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的新形勢和新要求,進一步明確十五期間星火計劃工作的指導思想和重點任務,我部在廣泛調研和徵求有關部門、地方及社會各界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十五星火計劃發展綱要》。

現將《“十五”星火計劃發展綱要》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在具體工作中認真貫徹實施。

科 技 部

二○○一年七月二十六日



“十五”星火計劃發展綱要


星火計劃由黨中央、國務院1986年批准實施。是依靠科技進步,振興農村經濟,普及科學技術,帶動農民致富的指導性科技計劃。為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國務院頒布的《農業科技發展綱要》提出的各項任務,適應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特製訂本《綱要》。

一、星火計劃的歷史性貢獻

星火計劃的實施,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振興農村經濟的成功道路,取得了“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成就,為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正如江澤民總書記指出的,“星火計劃是我國科技界的一個創舉,是引導廣大農民依靠科學戰勝迷信、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一次偉大實踐”。

1.把大批先進適用技術帶給億萬農民,促進了農業技術進步,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星火計劃率先將科學技術面向農村經濟落到實處。通過將先進適用技術引入廣大農村,為獲得生産經營自主權,求技若渴的億萬農民提供了大量的致富手段。15年來,星火計劃共實施示範項目十萬多個,其中國家級項目一萬多個,覆蓋了全國85%以上的縣(市),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總量的增加和生産方式的轉變。九五期間,累計創利2810多億元,産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建立了一批星火技術密集區和區域性支柱産業,營造了科技與經濟結合的良好環境,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15年來,星火計劃通過145個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和227個國家級星火區域性支柱産業的建設,培育了一批星火龍頭企業,有力地促進了星火産業帶的形成和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初步形成了以産品促企業,以企業帶産業,以産業興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

3.扶持了一批龍頭企業,促進了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農村工業化進程。星火計劃從加速科技進步,引導鄉鎮企業的發展入手,通過産品的開發、技術的改造、人才的培養等措施,為鄉鎮企業的成長與蓬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使鄉鎮企業發展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加速了我國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

4.普及了科學技術知識,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促進了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星火計劃從農村科技需求的實際出發,以先進適用技術和科學管理知識為重點,以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科技意識和依靠科技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能力為目標,共建立了5000多個培訓基地,其中國家級培訓基地42個,基本形成了從國家到省、地、縣較為完善的星火培訓網絡體系。培訓了農村星火技術人才6000多萬名,培養了一批星火帶頭人和星火科技骨幹,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生力軍,為農村的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5.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增強了星火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開拓了國際市場。15年來,星火計劃廣泛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進行了星火走向世界的嘗試,取得了一定成績。從1990年中國星火首次走出國門以來,部分星火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大幅度增強,如2000年星火項目創節匯已經達到122.2億美元。星火計劃的巨大成就,為發展中國家做出了典範,引起了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廣泛關注,並産生了較為深遠的國際影響。

二、面臨的新形勢與新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農産品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餘,農村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我國農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從新世紀開始,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將步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國家“十五”計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始終把農業放在發展國民經濟的首位,保證農業在提高整體效益的基礎上持續、穩定發展,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因此,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已成為新階段農村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這對星火計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針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加入WTO的需求,迫切需要強化農村科技創新能力。當前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數量不足轉變為品質不優、效益不高、市場不對路;農業整體效益低,農民增收緩慢,鄉鎮企業發展減緩和效益下降等問題更加突出;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對我國農業和鄉鎮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帶來了嚴峻挑戰。必須依靠科技,優化農業産業結構,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切實提高以企業為主體的農村科技創新能力,以農産品加工業為重點,大力發展新型農村工業;提高農業整體技術水平,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快速增長。

2.針對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需求,迫切需要營造科技産業化的良好環境。當前迅速變化的市場和信息不暢的矛盾,已經成為科技向農村快速擴散和科技産業化的瓶頸。必須以農村科技信息體系和網絡建設為重點,營造科技、人才、資金、信息等流向農村的良好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

3.針對實現區域經濟、科技協調發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科技進步。科技是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要圍繞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中心任務,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快速提升西部地區科技支撐能力,促進西部地區依靠科技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發展。

4.針對提高農村勞動者整體素質和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普及科學技術知識。農村的現代化有賴於農民的知識化。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推動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農村科技培訓為重點,加快科學技術普及,大力提高農民素質。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必須依靠科技加快小城鎮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活環境。

5.針對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星火計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隨著金融、財稅和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原有星火計劃的支撐條件和運行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為實現新時期星火計劃再上新臺階的目標,必須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型星火計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6.針對農業、農村、農民對星火科技的巨大需求,迫切需要星火計劃再上新臺階。星火計劃造福于億萬農民,在廣大農村有很高的聲望。廣大農民期望星火計劃有更新更大的發展,期待星火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增強星火計劃實施力度,擴大覆蓋區域,使貧困地區的農民走向小康,使已經實現小康的農民走向更加富裕。

三、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

星火計劃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五中全會及全國農業科技大會精神為指導,堅持面向農業、農村和農民;堅持依靠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農業産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知識化,加速農村小康建設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2.基本原則

“十五”星火計劃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繼承和創新相結合。星火計劃是一項依靠科技發展農村經濟的長期工作,在過去15年中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十五期間,要繼續高舉星火旗幟,發揚依靠科技、開拓創新、務實奉獻、為民報國的星火精神,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實現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根據新的形勢和要求,豐富新的內涵,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機制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開創星火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政府引導與全社會參與相結合。星火計劃既要體現政府的宏觀引導和調控作用,又要充分發揮社會各界的積極性,把依靠科技振興農村經濟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三是統一規劃與分類指導相結合。根據我國農村地區類型多樣、地域性強、發展不平衡的特點,要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實行分類指導。要積極推動東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提高技術水平,鼓勵參與國際競爭。要加大力度向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普及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四是創造環境與重點示範相結合。星火計劃要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必須營造好農村科技發展的體制、政策和運行環境,優化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資源配置,建立新型的管理體系、投入體系、政策體系和信息服務體系。要突出重點,通過組織重大科技示範行動,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

1.發展目標

“十五”星火計劃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扶持星火龍頭企業,促進農村科技整體創新能力的提高;通過推廣普及農村先進適用技術,促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通過農業科技的環境建設,促進農村科技創新體系的形成;通過技術培訓與示範,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活水平。

具體目標是:重點扶持100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型星火龍頭企業和100個外向型星火企業;推廣普及5000項先進適用技術;建成通達基層的全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網和100個農村信息化科技示範縣;建設20個跨地區的星火産業帶、100個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和30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建設20個星火西進科技示範縣;建立多層次星火梯級培訓體系,培訓3000萬農民。

2.重點任務

“十五”期間,星火計劃工作要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農業及農村經濟全面、持續發展,加強農村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大力普及科學知識,營造有利於農村科技發展的良好環境。圍繞農副産品加工、農村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農業的高效種植和養殖、農用化工、農業機械與設備、農村建材和特色産業等領域,集成配套並推廣5000項先進適用技術,提高星火計劃的覆蓋面和技術水平,使星火示範項目覆蓋率達到全國90%的縣(市),使我國農村生産力水平明顯提高。要充分利用現有環境條件,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由國家組織並帶動地方重點實施八大星火科技燎原行動

第一,以農副産品加工為突破口,實施農業産業化科技行動。以扶持農副産品深加工業和特色産業發展為重點,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通過“公司+農戶訂單農業等多種産業化經營模式的發展,大幅度提高農業整體效益,帶動農民致富。十五期間,要組織實施300個星火重大農業産業化項目,加快産業的技術進步和升級,促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實現農産品的轉化增值,使農産品深加工業和特色産業的發展成為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第二,以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為目標,實施星火龍頭企業創新行動。從加速企業技術進步入手,加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健全企業技術創新機制,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産品轉型和産業升級,增加産品的科技含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壯大企業規模和實力,實現星火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要依託企業和企業群體,形成一批以農産品加工業為主體的新型産業,並通過創新型星火龍頭企業帶動全國星火企業實現産業升級。“十五”期間,重點扶持100個自主創新能力強、具有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國家級星火龍頭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提高星火産品科技含量,創立一批星火名牌産品,授予一批星火企業星火商標使用權。各地也要重點扶持一批省級和地縣級科技創新型星火龍頭企業。

第三,以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網建設為重點,實施農村信息化科技行動。按照市場需求,運用網絡資源構建智慧化農村科技信息平臺,整合和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強化信息技術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滲透。建立農民技術服務體系、企業信息服務體系、星火計劃管理服務體系三大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全面、有效、快捷地為農業生産者、經營者和管理者提供各種有價值的市場信息、科技信息和服務信息。“十五”期間,重點加強中國星火計劃網站和全國農村科技信息服務網的建設,在全國選擇10個省、20個地市、100個縣進行示範,利用村村通科技110等模式,推動家庭上網工程,加快信息進村入戶,促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進程。

第四,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目標,實施農村小城鎮現代化建設示範行動。積極引導小城鎮建設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科學規劃、合理佈局,逐步完善小城鎮建設的技術體系、結構體系。支持開發一批適合小城鎮使用的低成本節能綠色建材、低成本防污治污技術、環保技術設備等。促進農村建築業、運輸業、商業、金融、保險、信息等行業的發展,推動農村勞動力由第一産業向二、三産業轉移。“十五”期間,結合星火技術密集區建設,選擇30個規劃科學、功能完善、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小城鎮進行示範,探索不同區域小城鎮建設發展的模式,為全國小城鎮健康發展提供示範樣板。

第五,以提高農民素質為重點,實施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行動。通過大力傳播科技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破除封建迷信,宣傳科學思想,倡導科學的生産生活方式,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廣大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十五”期間,重點加強各級星火培訓基地建設,積極引導星火企業注重人才培訓,使企業逐步成為農村人才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學和培訓設施,積極開發適合農村特點的遠程信息傳播、培訓系統。完善從國家到省、地、縣的梯級培訓體系,系統培訓3000萬農民,重點培養一批星火企業家、星火技術人員和中高級管理人員。

第六,以可持續發展示範為重點,實施星火西進行動。緊緊圍繞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強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的科技開發力度。通過星火計劃項目的實施、星火西部科技示範基地的建設、東西部科技協作機制的建立等形式,大力推動星火西進,顯著提高西部地區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增強西部地區農民依靠科技實現脫貧致富的能力,改善西部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生産和生活環境,培育西部地區科技支撐能力,促進西部地區依靠科技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全面協調發展。“十五”期間,要注重以項目為紐帶,以科技示範為手段,以科技示範基地為立足點,以西部農戶脫貧致富和區域經濟發展為目標,堅持東西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在西部地區建設20個星火西進科技示範縣,培育一批西部特色支柱産業。優化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環境,建立合理、有效的科技協作機制,促進東西部的科技交流與合作。

第七,以技術集成和資源優化配置為重點,實施星火産業帶建設行動。以科技進步為動力,通過科技規劃、示範、技術轉移、培訓、信息傳播和服務為一體的星火産業帶和星火技術密集區建設,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與産業結構調整,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推動農村整體經濟水平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為地方經濟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示範。“十五”期間,星火計劃要加強對星火産業帶和星火技術密集區建設的培育和支持力度。重點建設20個跨地區的星火産業帶,建立100個星火技術密集區,300個區域性支柱産業。星火技術密集區和支柱産業建設要在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八,以增強星火企業國際競爭力為目標,實施星火國際化行動。充分發揮星火計劃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優勢,建立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星火科技走向國際的運行機制,使星火科技國際化成為我國技術、人才和勞務輸出的一個重要渠道,成為增強星火企業出口創匯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十五”期間,重點扶持100個星火外向型企業,在我國邊境省(區)及東南亞、非洲、俄羅斯、南美等地區和國家建立星火國際化科技合作示範基地,在技術、人才和管理方面進行全面的星火科技推廣和示範。同時,要重視引進、吸收和組織利用國外的先進技術、管理、人才和資本資源,促進星火計劃的實施。

五、保障措施和支撐條件

1.切實加強對星火計劃工作的領導

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星火計劃在農業和農村經濟中的重要性,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抓好星火工作,並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組織、實施星火計劃。“十五”期間,國家要加強對星火計劃的宏觀指導和環境建設,促進跨地區的交流和協作,組織實施具有跨地區影響的重大項目。各級地方政府與科技主管部門要重視星火計劃政策環境建設,根據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積極組織開展星火計劃工作,特別是縣級科技部門要把星火計劃作為重點任務來抓,做好科技成果推廣和人才培訓。

2.加大對星火計劃的投入力度

根據星火計劃發展的需要,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國家將進一步增加對星火計劃專項經費的投入,地方各級政府也要相應加大對星火計劃的投入力度和資金配套比例。加強國家各類科技計劃與星火計劃的協調與集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要重點支持星火計劃項目。要創造適應市場經濟的投資環境,積極調動企業、金融系統和社會各界力量,特別是加強與銀行的合作,探索運用多種融資方式,擴大融資渠道,利用多元化的資金支持星火計劃。

3.營造實施星火計劃的良好環境

充分用好用足國家在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制定國家級科技創新型星火龍頭企業的認定辦法,並允許國家級科技創新型星火龍頭企業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的優惠政策;鼓勵發展農業和農村科技仲介機構;在現有推廣體系和農技推廣隊伍的基礎上,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創新,進一步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吸引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將科技成果帶到農村,轉化為生産力,鼓勵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研究開發農村經濟發展所急需的科技項目。對實施星火計劃做出突出貢獻的企業家、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等進行表彰獎勵。各地方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研究制定切實有效的地方性政策,以促進星火計劃更好地實施。

4.建立新型的星火計劃運行機制

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堅持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充分調動科技人員、企業家和農民等社會力量的積極性。要進一步完善星火計劃管理辦法,建立科學化、程序化的決策機制,公平、公正、公開的項目管理機制,各級星火計劃主管部門的工作績效考核機制等,提高星火計劃的管理效率,開創星火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