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關於發佈《繭絲綢行業“十五”規劃》的通知


國經貿外經〔2001〕131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經貿委(經委),國務院有關部門: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精神,進一步加強繭絲綢行業工作,我委組織制定了《繭絲綢行業“十五”規劃》,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貫徹落實。

國家經貿委           

二○○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繭絲綢行業“十五”規劃


絲綢是中國的瑰寶,繭絲綢行業是我國的傳統産業。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繭絲綢行業迅猛發展,一舉成為世界生産大國和出口大國,為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增加農民收入和勞動就業、擴大出口創匯、豐富國內市場、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進入九十年代中期後,全行業遇到了很大困難,經過四年調整,1999年我國繭絲綢行業扭虧為盈,出現全面恢復性增長。目前,我國絲綢産品在國際上依然保持著資源優勢地位,繭絲綢行業成為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可以主導國際市場的優勢産業之一。特別是隨著國際絲綢貿易和消費格局的變化,世界繭絲綢業科技、生産中心正在逐步向中國轉移,中國肩負著推動世界絲綢發展的重任。如何重振我國繭絲綢行業雄風,從絲綢大國變為絲綢強國,十五乃至今後十年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階段。

一、我國繭絲綢行業“九五”發展回顧

在國務院領導直接關心和有關部門及地方政府積極支持和密切配合下,“九五”期間,我國繭絲綢行業加強宏觀調控,加大改革力度,積極推進農工貿一體化,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發展步伐,大力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實施科技興業,克服了前進中諸多困難,為實現中央提出的以紡織為突破口實現國企三年脫困目標做出了重要貢獻,也使我國繭絲綢行業逐步擺脫困境,走上穩定健康發展的軌道。

(一)生産、出口恢復性增長,全行業實現扭虧目標

農業基礎得到加強,桑蠶生産穩步發展。2000年全國桑蠶繭産量為910萬擔,連續5年蠶繭産量保持在800萬擔以上,實現了平穩發展穩步提高。蠶種得到進一步改良,蠶病得到有效控制和防治,近幾年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蠶疫病。蠶繭質量有了明顯提高,方格簇、小蠶共育、省力化蠶臺等先進種桑養蠶技術逐步推廣,據測算全國推廣率比1995年提高20%,特別是産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種桑養蠶有了較大發展。

絲綢工業扭轉了連續5年虧損局面,在1999年實現全行業扭虧的基礎上,2000年實現工業總産值771億元,比1995年增長15%,實現利潤14.4億元,是1995年的45.7倍。2000年全國絲綢工業主要産品産量與1995年相比,雖有所下降,但經過調整,産品結構進一步優化。2000年全國絲總計通過主動調整産量為7.5萬噸,與1995年比壓縮産量32.2%,比1999年增長5.3%,其中桑蠶絲5.1萬噸,比1995年下降34.9%,比1999年下降9.3%;真絲綢為5億米,比1995年下降47.1%,比1999年增長24.8%。

在渡過亞洲金融危機之後,2000年絲綢出口已扭轉近幾年徘徊不前的局面,出現較快回升。2000年我國絲綢出口創匯為31.6億美元(不含絲針織品),同比1995年增長1.4%,比九五期間最低點的1999年增長37.9%。出口産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綢類與絲綢製成品出口比重不斷提高,2000年已佔出口總量的81%,比1995年提高了10.7個百分點。

(二)宏觀調控得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有效地保持了全行業平穩運行

1997年起,國家每年制定下發桑蠶繭生産和桑蠶絲生産指導性計劃,加強信息引導,防止種桑養蠶的盲目性;堅持繭絲價格政策,制定了《繭絲價格和流通管理辦法》,加強價格管理,整頓和規範流通秩序,保證了蠶繭收購秩序的穩定;實行廠絲出口最低限價和配額有償使用措施,制止低價競銷。建立了國家廠絲儲備制度,通過儲備吞吐,改善供求關係,穩定市場和價格;建立繭絲綢發展風險基金,保證國家廠絲儲備制度的資金需要,加強繭絲綢行業的基礎性科研與開發,強化貿、工、農中的薄弱環節。

(三)改革不斷深化,經營管理體制日益朝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發展

繭絲綢貿工農一體化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和成效。1996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繭絲綢協調小組《關於繭絲綢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意見的通知》(國辦發〔1996〕49號)。經過幾年改革,目前大部分蠶繭主産縣已組建了貿工農一體化的絲綢公司,山東、江蘇、廣東省組建了省級一體化絲綢集團公司。多種形式的公司加農戶的産銷模式得到廣泛推行,創造性地初步形成了比較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繭絲綢貿工農一體化改革,一方面有效地組織農民適應市場變化的要求,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為穩定蠶繭收購秩序特別是為防止蠶繭大戰發揮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推動了種桑養蠶的規模化、專業化,提高了蠶繭單産和質量,促進了貿工農的協調發展。

絲綢出口經營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自2000年起,凡獲得三類産品自營進出口權坯綢生産企業,在當地省市外經貿主管部門進行坯綢經營備案,並同時申請坯綢配額許可證後,可直接經營坯綢出口。與此同時,絲類出口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向生産企業放開,對符合條件的絲類生産企業賦予絲類自營出口權。並把經營絲類出口的企業調整為38家,這一改革對2000年絲綢産品擴大出口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

(四)産業結構有了較大調整,形成了東中西部地區突出優勢、區域協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格局

産業佈局趨向合理。在國家宏觀指導下,蠶業生産已逐步由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向經濟欠發達地區轉移、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出現“東桑西移”的局面。江、浙等傳統主産區在提升工業優勢的同時,蠶繭産量減少,重點加強了産業化、規模化發展,江蘇省有蠶繭生産的縣1996年以前是74個,目前減少到65個;浙江省3萬擔以上的20個主産縣産量由1996年佔全省72%,上升到85%。四川省1996年以前幾乎縣縣有蠶繭生産,目前已調整為37個,主産縣佔全省産量的70%以上。甘肅、寧夏等地結合西部大開發政策,養蠶業發展較快。繅絲生産已由大城市轉向以蠶繭産地為依託的中小城鎮,使我國的繭絲綢生産形成中西部地區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

企業兼併破産和債轉股、進行資産和債務重組取得成效。1997-1999年用於絲綢行業兼併破産的核呆金額達34.6億元,涉及100多家絲綢企業。2000年,安排58個破産項目,核呆金額41.7億元。2000年列入債轉股的企業8個,擬轉股金額12.2億元,已落實企業6家,減輕企業債務7.4億元。這些政策對絲綢企業資産重組、結構調整和減虧扭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繅絲絹紡加工能力調整基本結束,果斷有效地壓縮了過剩落後加工能力。199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批准了國家繭絲綢協調小組、中國紡織總會《關於調整繅絲絹紡加工能力的意見》(國辦發〔1997〕16號),經過兩年的努力,浙江省率先壓縮47萬緒繅絲加工能力,為全國壓緒工作提供了經驗。2000年,國家壓緒補償資金落實後,經過有關部門和各地共同努力,又完成壓緒41萬緒。58個企業破産項目涉及壓縮18.3萬緒落後繅絲能力,加上市場自然淘汰的繅絲企業,壓縮過剩繅絲加工能力已取得重大進展,目前繅絲生産能力已從507萬緒,調整到258萬緒,實際生産能力減少三分之一,與市場需求、原料供應基本平衡。

(五)科技有了長足進步,産品開發不斷朝深度發展

“九五”期間,國家投入絲綢工業的技術改造資金達15億元,確定了一批重點科技攻關、技術改造項目,攻克了一大批蠶業、絲綢工業生産科技難關,使絲綢工業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明顯提高。自動繅絲機的比重已從6%上升為42.6%,實現了質的飛躍。無梭織機的比重已佔15.4%,並增添了一批技術先進的印染後整理設備。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真絲重磅織物研究和真絲防縮抗皺整理技術研究順利通過鑒定,産品已向國外市場銷售,並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倍捻機、精密絡筒機、高速多臂機、電子提花機、劍桿織機、真絲綢星型架精練和染色機、印花圖案自動分色描稿處理系統等科技成果得到了推廣;真絲浸泡助劑、真絲綢高效精練劑等專用助劑得到廣泛的應用,提高了真絲綢的質量水平。

國家為了加強繭絲綢行業基礎建設,國家繭絲綢發展風險基金連續三年投入8771萬元,研究培育出一批新的桑樹和蠶品種;廣泛推廣方格簇、小蠶共育等先進飼養技術;微粒子病等蠶病得到有效控制,蠶繭單産和質量有較大的提高;絲綢新産品科研開發取得新的成果;並通過名牌産品培育和國內外市場開拓,樹立了絲綢新形象。

新産品開發不斷加快,産品結構得到有效調整。繼1997年推出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絲綢報紙後,把絲綢高科技印染技術與絲綢不易退化特點相結合應用到高檔藝術品印製中,進一步提高絲綢産品附加值,成為絲綢企業開發産品的一個方向。具有食用性和防病、治病的絲素、絲素肽,具有綠色之稱的絲素化粧品,能夠治療糖尿病的雄蠶寶膠囊等高技術含量産品開發生産投入市場後,受到普遍關注和歡迎。絲綢面料開發步伐加快,真絲産品服用性能進一步得到改善,提高了真絲綢産品抗皺性和防縮性,增加了織物的懸垂性。蠶絲纖維與其它纖維混紡、交織、交並産品開發力度加大,充分發揮多種纖維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克服絲綢産品原有的弱點,進一步降低産品成本,提高産品的競爭能力。許多企業在産品開發上都取得了較好成效。2000年面市的絲綢新産品佔絲綢總産品的三分之一,受到國內外市場的歡迎。

“九五”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是各級政府和絲綢企業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我們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繭絲綢行業僅僅是制止了下滑和萎縮,全行業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有的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我國繭絲綢行業主要經濟技術指標依然處於低水平狀態,全員勞動生産率、銷售利潤率遠遠低於全國工業平均水平,而資産負債率卻高於全國,企業裝備先進程度仍然很低;絲綢國有企業依然處於虧損狀態,企業負債率仍高達80.5%,加之企業退休職工多、負擔重、機制不活,使國有絲綢企業還沒有形成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最終産品市場銷路沒有完全打開,生産和銷售水平離行業最好時期還有相當大差距,特別是在多種纖維競爭中,絲綢産品遠沒有達到應有的市場優越地位。我國絲綢在世界市場上缺乏國際名牌的狀況依然沒有改變,我國還只是一個絲綢生産大國,而不是絲綢強國。因此,要使我國繭絲綢行業取得更大發展,還需做大量的工作,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我國繭絲綢行業發展前景

儘管我國繭絲綢行業在“九五”期間遇到了很大困難,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調整,但展望未來我國繭絲綢行業依然充滿美好的前景。

首先,蠶絲作為“纖維皇后”,素有“人的第二肌膚”美稱,其舒適性和保健功能是其他纖維無法比擬的,特別是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人們崇尚回歸自然,蠶絲作為綠色環保産品,將成為國際消費的主流之一。世界蠶絲纖維産量僅佔世界纖維總量的0.175%左右,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要。目前歐美市場需求基本穩定,南美、中東和南非以及原東歐國家成為絲綢新的消費地區,儘管近幾年來與快速增長的化纖産品相比,絲綢整體消費有所下降,但消費總量基本維持在5萬噸/年左右,並且我國人均絲綢消費量不足0.25米,國內外絲綢市場蘊藏著較大的消費潛力。

其次,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産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近幾年來世界繭絲綢地區結構正在發生較大的變化。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繭絲綢業逐步衰退,産量出現較大幅度下降,而一些經濟發展中國家根據本國的氣候條件,著力發展絲綢生産,力促本國工業化發展進程,世界絲綢業結構處在不斷調整之中。目前,世界絲綢生産中心已由勞動力成本高的發達國家向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已成為主要的集中地。

第三,中國絲綢生産有著悠久的歷史,絲綢是中國的瑰寶,曾作為東方文明的使者,開創了舉世矚目的“絲綢之路”,成為中華輝煌燦爛文化的代表。作為傳統産業的我國繭絲綢行業,涉及2000萬戶農戶收入的增加和近100萬職工的就業和社會穩定。目前,我國生絲和坯綢産量分別佔世界總産量的70%和45%以上,居世界第一位,真絲印染綢、絲綢服裝和絲針織産品的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生絲和坯綢出口量分別佔國際市場貿易量的80%和60%左右,絲綢産品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具有主導優勢。繭絲綢行業成為我國加入WTO後可以主導國際市場的少數幾個優勢産業之一。應該説,繭絲綢是我國一個特殊的産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繭絲綢行業發展面臨著許多不利因素。

一是隨著世界紡織科技的飛速發展,絲綢産品面臨來自於其它纖維産品在服用性能和價格上的雙重挑戰,絲綢産品同其它纖維産品消費的競爭將日趨激烈,對國際市場絲綢需求將帶來影響。

二是近幾年來印度在世界銀行、泰國在歐共體、越南在法國等支持下,繭絲綢業得到較快發展,特別是印度和泰國形成了印度綢和泰綢等風格獨特的産品,與我國絲綢産品爭奪市場,越南則以低價的成本在國際市場上與我國相抗衡,我國繭絲綢行業面臨更多的來自於周邊國家的激烈競爭。

三是我國加入WTO後,隨著配額限制的逐步取消,進入歐美市場的産品技術要求將更加嚴格,很可能對我出口形成技術壁壘,而我國企業對此準備並不充分,技術裝備、工藝技術、專利産權等相關政策的應對都存在差距。

四是目前我國還只是絲綢大國,而不是絲綢強國。目前我國生産技術裝備還比較落後,印染後整理水平與意大利等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産品檔次不高,能在國際上馳名的品牌幾乎沒有,入世後外資進入,將給我國絲綢生産企業帶來較大的衝擊。

因此,我國繭絲綢業發展既有機遇和潛力,也有困難和挑戰。只要抓住機遇,挖掘潛力,克服困難,知難而上,迎接挑戰,全行業將迎來一個持續、穩定、發展的新局面。

三、“十五”計劃目標

(一)基本方針

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市場為導向,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綜合運用國家改革和發展的政策,加大行業結構調整力度,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強我國絲綢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加強全行業宏觀管理,完善行業協調自律機制。實現絲綢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努力實現我國由絲綢大國向絲綢強國的轉變,再現中國絲綢業的輝煌。

(二)主要目標

2005年絲綢行業主要發展目標為:

(1)繭絲綢産量:蠶繭産量為55~60萬噸,其中桑蠶繭産量50~55萬噸,比2001年增長10~20%;絲産量為7.5~8萬噸,其中桑蠶絲産量為5.8~6.2萬噸,比2000年增長14.4~22.3%;真絲綢産量為7~8億米,比2000年增長39~59%。

(2)繭絲綢質量:優良蠶品種推廣率98%;蠶繭上繭率90%以上,解舒率為65%以上,鮮繭出絲率13%以上;桑蠶絲平均等級3A以上;絲織品(成品綢)入庫一等品率90%以上。

(3)絲綢出口:創匯45億美元(包括合纖長絲織物),比2000年增長50%以上,力爭主要商品出口價:廠絲價格主導國際市場,3A級廠絲出口價達2.5萬美元/噸,增長9%;真絲印染綢平均6美元/米,增長50%;服裝平均單價12美元/件,增長40%。

(4)整體技術及裝備水平:重點産地養蠶業的蠶種培育、養蠶技術,絲綢工業的工藝、技術、裝備及主要産品,要求達到世界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世界先進水平,其中自動繅絲機比例達60%以上,無梭織機達30%,全行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45%以上。

(5)環保要求:與增加森林覆蓋率和改善生態條件相結合,實現無害化生産,成品綢達到符合國際公認的環保標準。

(6)經濟效益:全行業的經濟效益力爭與産量、出口等同步增長,蠶繭年收益50億元以上;工業總産值950億元,增長23.2%,利潤總額為22億元,比2000年增長52.8%。

四、發展我國繭絲綢行業的主要任務

(一)深化改革,建立適應繭絲綢行業發展特點的生産和經營體制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經貿委關於深化蠶繭流通體制改革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44號)精神,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求,建立適應繭絲綢行業發展特點的生産和經營體制。

1.改革鮮繭收購管理體制,放寬鮮繭收購渠道。

鮮繭收購在堅持相對集中的原則下,允許具有條件的繅絲生産企業、絲綢企業等經營單位收購鮮繭。鮮繭收購實行資格認定制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經貿委在徵求同級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意見後,認定鮮繭收購經營單位的資格,負責發放鮮繭收購資格證書;未經鮮繭收購資格認定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鮮繭收購業務。

2.加強市場調控,改革蠶繭價格管理方式。

要逐步建立在政府調控下主要由市場形成繭絲價格的機制。國家主要通過運用廠絲儲備調節等經濟手段,調控繭絲市場,保持繭絲價格的基本穩定。進一步改革蠶繭價格管理,鮮繭收購價格和幹繭供應價格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實行省級政府定價或省級政府指導價。每年初由國家計委會同國家經貿委等有關部門,根據蠶繭供求狀況、生産成本、與糧棉的比價及國際市場價格等因素,提出當年蠶繭的預測價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按照國家的預測價格,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具體的蠶繭價格政策,國家不再統一規定廠絲價格。

3.改革蠶種産銷體制,加快培育優質蠶種。

要打破地區封鎖,允許蠶種跨地區流通,促進蠶種資源優化配置,大力推廣應用優良蠶品種和優質蠶種。省際間蠶種流通,須經調入方省(自治區、直轄市)蠶種質量檢驗部門檢驗、檢疫合格後方可流通,各省不得設置技術壁壘,阻礙正常的蠶種流通。對跨省流通中出現的質量爭議,可由國家確定的國家級質量檢驗、檢疫機構裁定。

實行蠶種生産、經營資格認定制度,維護和規範蠶種生産、經營秩序。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蠶種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並負責認定蠶種生産、經營資格,發放蠶種生産、經營資格證書。蠶種生産、經營資格證書實行動態管理,每年審核一次。對不符合要求的生産、經營單位,取消其相應的資格。未經蠶種生産、經營資格認定並領取營業執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生産、經營蠶種。禁止向無證單位和個人出售經營用蠶種。

根據市場需求,調控蠶種生産總量,優化蠶種生産結構及佈局。在政府部門指導下,利用市場機制,優勝劣汰,實行資産重組,逐步改變蠶種場數量多、規模小的狀況,有重點地加強對蠶種場的改造,改進生産設備和測試儀器,提高生産水平。通過改組、改造,逐步形成一批具備經濟規模、生産條件先進、技術實力較強的蠶種場,並逐步建立適應蠶種保護、開發、商業服務的科學體系。蠶種場的改組,要有利於推進貿工農一體化改革。各地要妥善安置好淘汰關閉的蠶種場的職工。

4.改進和完善繭絲綢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方式,全面實行一體化。

深化繭絲綢貿工農一體化改革的重點在縣級,這是穩定蠶繭收購秩序和行業發展的基礎。各地要採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全面推行公司(工廠)加農戶經營模式,深化和完善繭絲綢貿工農一體化的改革。

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根據自願的原則,推行農民樂於接受的公司(工廠)與農民的聯結模式,包括公司(工廠)加農戶、公司(工廠)加蠶農合作組織加農戶、公司(工廠)加基地加農戶等組織形式,建立經濟利益共同體,形成相對穩定的蠶繭産銷關係,穩定鮮繭收購秩序。

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可採取與農民簽訂合同、為農民提供産前産中産後系列化技術服務、向桑蠶生産環節投入技術和資金、扶持種桑養蠶、向蠶農二次返利、農民入股參與經營管理等方式,確保農民的利益。

(二)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推動繭絲綢行業優化

1.調整和完善絲綢行業所有制結構,促進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

繼續深化和推動國有絲綢企業改革。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決定》的精神,加快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加大企業結構調整力度,通過聯合、兼併、租賃、承包等形式引導非國有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國有絲綢企業在保留部分重點骨幹企業的基礎上,大膽地逐步退出這一競爭性領域。積極推進絲綢企業股份制發展,大膽探索,勇於實踐,促進企業機制轉換,形成有利於企業發展、産權清晰的利益機制。

2.調整組織結構,培育大公司、大集團,形成大中小協調發展的格局。

積極實施大企業集團戰略,扶植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使其成為代表中國絲綢形象、具備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能力、帶動絲綢行業經濟增長的支撐和骨幹。鼓勵以最終産品為龍頭的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把單一的企業優勢變成整體的集團優勢,不斷增強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鼓勵通過兼併、租賃、收購等方式進行規模和資本擴張,以資産為紐帶,形成一批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科工貿相結合的大型企業集團。

要引導中小型企業向“專、精、特、新”的方向發展,重點扶持一批在産品品種、科研開發、貿工農一體化等方面有特色的中型企業。眾多的小企業與大集團及特色中型企業建立密切的協作關係,形成以大型企業集團為支持,特色企業為中堅,大中小企業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共求發展的格局。

3.調整産業佈局,促進地區間合理分工與協作,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形成加工業與原料基地緊密結合、東中西部優勢互補、合理分工與協作的局面,實現産業的區域化、專業化和商品化。

加大中心城市絲綢結構調整力度,促進絲綢初加工能力從中心城市轉移,有序退出絲綢初加工領域。進一步優化存量結構,大力發展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産品,形成絲綢行業最終産品的開發中心、科研中心和生産、出口及市場信息中心,並加大技術進步的投資,推進城市絲綢的産業結構升級。

鞏固、提高中部地區蠶繭和絲綢初加工生産水平,蠶繭生産走集約化、規模化、産業化道路,進行科學養蠶,著重提高單産和質量,絲綢加工要重管理、抓質量、提高經濟效益,有條件的地區可因地制宜發展深加工。

西部地區重點是發展蠶桑生産,培育一批優質蠶繭基地縣,上規模、上檔次,成為全國的資源基地。積極引導繭絲綢原料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通過經濟手段,吸引東部沿海地區資金投資開發蠶繭基地,形成以資産為紐帶,形成加工基地與原料相連接的産業鏈帶。

4.加快企業技術進步,推動繭絲綢産業升級。

積極實施“十五”繭絲綢優化工程,以搶佔國際市場和生産技術制高點為目標,以技術為先導,以産品為龍頭,從優質蠶品種培育和推廣開始,解決原料繭生産、自動繅絲、無梭織造、精深印染整理的關鍵技術,強化桑蠶品種優化,改良以及基礎性研究;進一步改進傳統的真絲品種,全面提高蠶繭質量和絲綢品種檔次;應用高新技術,拓展絲綢産品新領域,大幅度提高科技含量,全面提升我國繭絲綢産業結構、技術水平和産品檔次,增強中國絲綢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實施“十五”繭絲綢優化工程,形成一批能代表行業先進水平、能帶動行業發展的絲綢産品,産品水平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形成一批産學研相結合的、具有較強科技、産品開發及成果轉化能力的,能夠支撐行業發展的繭絲綢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基地,蠶桑生産科技示範基地和多功能利用研究開發中心。

針對絲綢行業科技發展的重點和薄弱環節,特別要突出擴大面料出口和提高國內市場佔有率兩個重點,以提高絲綢面料的水平為切入點,加快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行業的步伐,帶動原料、繅絲、絲織、印染整到服裝的開發和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淘汰落後的繅絲、絹紡、織綢設備,採用先進的設備以提高自動繅絲和無梭絲織機的比例。“十五”期間,行業自動繅絲機的比重佔60%以上,無梭絲織機比重佔30%左右。把提高面料水平重點環節的印染整技術作為重中之重,利用發達國家産業結構作戰略性調整,絲綢印染整、服裝及絲製品將向外轉移這一契機,結合技術引進,加強利用外資力度,做好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國産化工作。

5.調整和優化絲綢産品結構,開拓消費領域。

調整和優化産品結構的方向是,主攻中高檔服裝面料,增加針織品種,發展裝飾和保健産品。一是改進傳統的真絲綢品種,如雙皺、電力紡、斜紋綢、素縐緞、絲絨、絹紡綢,提高印染加工深度,提高産品抗皺、耐縮能力,提高色牢度和産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二是開發利用科技含量高的特細絲、蓬鬆絲、複合絲等差別化纖維以及包纏絲、疙瘩絲等各類真絲和真絲與其他纖維混紡、複合的新型原料,生産質量等風格各異的絲綢産品;三是積極開拓新的消費領域,如將繭絲加工用於室內和汽車裝飾、商品包裝等;四是應用高新技術,發展衛生醫療、醫藥保健、食品、化粧品等新用途。

(三)建立有序、開放、規範的繭絲綢市場體系

1.形成全國統一市場。

隨著我國繭絲綢行業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日顯重要和突出。要打破地區封鎖和部門分割,建立一個由政府調控、有形市場、無形市場三者相結合的較為完整市場體系,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

2.進一步強化現有繭絲綢市場的功能與作用。

近幾年來,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批如吳江中國東方絲綢市場、杭州中國絲綢城、紹興中國輕紡城、嵊州中國領帶城、嘉興中國繭絲綢交易市場等絲綢專業市場相繼建成,為推動和促進全行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現有繭絲綢産品交易市場的功能,擴大規模,提高效益,努力增強輻射力、影響力和帶動力,極大地促進和加速繭絲綢産品的市場流通,形成一個市場能維繫和帶動一片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格局。

3.積極培育和發展新的市場。

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新的市場,逐步建立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各具特色和功能的專業交易市場,形成全國的繭絲綢産品交易市場網絡,通過市場的調節和流通,解決繭絲綢行業東部地區原料緊缺、加工能力發達,而西部地區原料豐富、加工能力落後的矛盾,推動資源順暢流通,優化資源配置。

4.逐步成為國際繭絲交易中心。

我國是蠶絲生産大國,絲出口量佔國際貿易量的80%以上,在國際市場具有主導地位。逐步成為國際蠶絲交易和價格的中心,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十分有條件的。要加強我國繭絲綢交易市場的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強化信息網絡,提升交易手段,大力拓展國際業務,逐步形成國際絲綢市場的客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中心。

(四)加強宏觀調控,促進繭絲綢行業穩定、健康發展

1.進一步發揮廠絲儲備調節作用,加強市場調控。

進一步擴大廠絲儲備規模,增強廠絲儲備對市場調控的力度,極大地發揮廠絲儲備在促進全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的作用,通過儲備吞吐,改善供求關係,穩定市場和價格。

2.強化政府在全行業經濟運行中的宏觀指導和引導作用。

對蠶繭生産和桑蠶絲生産繼續實行指導性計劃,加強信息引導,促進繭絲綢各環節平穩發展,防止盲目發展和“蠶繭大戰”;進一步加大繭絲綢發展風險基金髮展性項目的示範和引導作用,通過項目來支持繭絲綢貿工農的薄弱環節,同時指導全行業的發展方向。

3.加強宏觀監督檢查,嚴格執行各項政策。

整頓和規範流通秩序,保證蠶繭收購秩序的穩定,在蠶繭收購工作時,進行必要的引導和監督檢查,防止因價格差距而引發蠶繭收購秩序的混亂。強化繅絲、絹紡企業生産許可證制度,加強核查,嚴格控制繅絲、絹紡新增生産能力,使之與原料供應、市場需求基本相適應。加強廠絲出口管理,整頓和規範出口秩序,實行廠絲出口最低限價,基本達到統一對外,提高出口競爭力。

4.規範絲綢行業的管理。

通過立法,理順關係,使繭絲綢貿易、生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無序競爭。進一步做好立法工作,搞好制度建設,使我國的繭絲綢事業納入規範軌道,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五)開拓國內外兩個市場,保持我國繭絲綢行業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

1.優化出口結構,擴大最終産品出口。

長期以來,我國絲綢産品始終以原料性初級産品出口為主,在國外被稱為“中國的原料、意大利的品牌、國際市場的價格”。隨著世界經濟結構的調整,國際絲綢貿易和消費格局不斷發生變化,擴大最終産品出口、減少原料性初級産品出口,已成為我國繭絲綢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開拓國際市場新領域。

要在保持原有傳統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的新領域。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歐美、日本、韓國等絲綢主要消費市場,大力開拓和挖掘中東、非洲以及拉美新興起的絲綢消費市場。要區分不同國家的需求,開拓不同的産品市場。大膽地走出去,不斷參加國際性的各類展銷,特別是最終産品展銷活動,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國絲綢和絲綢産品。

3.積極挖掘國內市場絲綢消費,豐富人們文化生活。

我國是一個擁有12億人口消費的國家,絲綢市場蘊藏著巨大潛力,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健意識的增強,絲綢産品在國內市場銷售日趨活躍,這也將成為我國繭絲綢行業發展的新的增長點。要根據不同層次,不同消費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生産不同檔次的産品,為國內市場提供更豐富的絲綢新産品。

(六)實施絲綢品牌戰略,培育和發展一批知名絲綢品牌

1.加大宣傳力度,塑造絲綢産品新形象。

針對目前許多消費者對絲綢産品的特性了解甚少狀況,積極大力宣傳絲綢産品的力度,讓廣大的消費者更多地了解絲綢産品的舒適性、保健性。要通過宣傳,樹立起絲綢“天然”、“綠色”産品的新形象,擴大絲綢産品的影響,提高消費者尤其是當代年輕人對絲綢産品消費的興趣。

2.大力推廣使用高檔絲綢標誌。

推廣使用高檔絲綢標誌是我國絲綢行業的一件大事,它標誌著我國絲綢開始以最終産品和品牌來推動行業發展,是我國由絲綢大國向絲綢強國轉變的重要起步舉措。要象國際純羊毛標誌那樣,經過幾年的努力,通過推廣使用高檔絲綢標誌,達到帶動全行業發展的目的。

3.積極扶植品牌企業發展。

要通過扶植品牌企業,培育和發展絲綢名牌。通過發展名牌産品,推動企業生産技術水平的提高,引導社會資金、技術及人才等生産要素向名牌産品流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以新産品來充實名牌、豐富名牌,擴大名牌産品的市場佔有率,提高知名度,擴大絲綢産品的銷售,從而增加絲綢的消費量,帶動全行業産品結構的調整和産品整體水平的提高。

五、政策措施

(一)實施“十五”繭絲綢優質化工程

1.桑、蠶優化工程:選育優質桑品種,推廣高産栽培技術;選育推廣優質蠶品種;確立推廣簡易化、標準化的養蠶技術體系,簇中管理和蠶繭收烘設施和技術的研究推廣。

2.真絲綢品種優化工程:主要是開展新形質絲、複合絲加工技術及其産品開發;抓緊絲綢産品生態環保加工技術及裝備的研究;進行絲綢新技術應用與産業化研究。

3.絲綢高新技術産品開發工程:真絲醫保用品的研究開發;蠶絲蛋白新用途及産品開發;真絲針織保健産品和研究開發;納米材料在蠶絲纖維改性及功能性絲綢産品中的應用;生物工程技術在藥用絲綢産品的應用和開發。

(二)扶優扶強,推動企業改組、改造和技術進步

1.積極鼓勵絲綢行業經濟效益好、管理水平高、具有較大發展前景的絲綢企業和企業集團上市發行股票,進一步吸納社會資金支持絲綢行業發展。

2.重點支持一批産品開發能力、並已開發出一批代表絲綢行業先進水平、具有較好市場前景和發展潛力的新産品的企業,增加流動資金注入,使新産品儘快形成規模生産,擴大市場佔有率。

3.重點扶植一批技術設備先進、管理基礎好、産品開發積極性高的企業和集團,圍繞影響産品開發的關鍵設備和技術,加大填平補齊技術改造的投入,儘快提高其産品的開發能力。

(三)支持西部開發,實施“東桑西移”計劃

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繭絲綢原料與原料初加工工業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即實施“東桑西移”計劃,特別是利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給予必要的資金投入,扶持中西部地區的種桑養蠶,培育一批蠶繭基地,上規模、上水平,使中西部地區成為全國優質蠶繭資源基地。

(四)實施國家繭絲綢發展風險基金髮展性項目,促進絲綢行業發展

繼續利用國家繭絲綢發展風險基金對絲綢行業發展的支持作用,重點加強基礎性科研與開發,推廣先進養蠶技術,建設優質桑蠶基地,實施品牌戰略,開拓國內外市場。在項目選擇上扶優扶強,突出重點,以國家基金帶動多元投入,提升行業科技水平,實現絲綢大國向絲綢強國的轉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