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政策的通知

交科教發〔2009〕8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計劃單列市交通廳(局、委),有關港口管理局、中央管理的交通企業,大型港口集團,有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部屬各單位: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指導公路水路交通行業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不斷提高“三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推進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部研究制定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政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學習並組織好貫徹和實施工作。

交通運輸部           
二○○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資源節約型 環境友好型
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政策

前  言

  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通運輸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領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的重要內容。推進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關鍵是轉變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為此,交通運輸部組織制定《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政策》,明確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及主要政策,以指導公路水路交通轉變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不斷提高“三個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
  一、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使命
  1.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國民經濟較快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但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的壓力不斷加大,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必須加快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公路水路交通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産業和服務性行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路水路交通取得了歷史性巨大成就。到2008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368.4萬公里(含村道168.9萬公里),高速公路達6.03萬公里;全國港口生産用碼頭泊位3.65萬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1480個;內河通航里程12.3萬公里,其中四級及以上航道里程為1.6萬公里;全社會公路水路完成旅客週轉量12711億人公里、貨物週轉量78217億噸公里;沿海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44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28億標準箱。公路水路交通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3.交通運輸業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領域。公路水路交通發展過程中,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十五”以來,全國公路單位運輸週轉量用地面積降低了30%左右,港口單位長度生産用泊位完成的貨物吞吐量提高了1倍左右,營運車船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改善,船舶重大污染防控體系初步建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在行業戰略規劃、政策法規、標準規範、科技創新中得到更加充分的體現。新時期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運輸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是轉變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任務十分艱巨。
  4.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必須大力推進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到2020年,全國公路總里程將達到300萬公里以上(不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10萬公里左右;沿海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到65億噸以上,其中集裝箱吞吐能力達到2.4億標準箱;內河航道里程達到13萬公里,其中四級及以上等級航道1.9萬公里。交通建設與發展必須正確把握規模與結構、速度與質量的關係,將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作為加快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的切入點,構建一個更安全、更通暢、更便捷、更經濟、更可靠、更和諧的現代交通運輸系統,使經濟社會運行更加高效,交通與環境更加友好,運輸服務更加優質,這是交通運輸行業的共同願景,也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使命。
  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方式
  5.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方式就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充分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優化産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集約節約利用資源、發展綠色交通、推動安全發展,實現交通運輸與經濟社會協調、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
  6.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樹立以人為本、好中求快、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題,以集約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為主線,大力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努力做好“三個服務”〔1〕,實現交通運輸科學發展。
  7.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基本方針是:
  ——堅持發展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不斷提高供給能力和服務水平。
  ——堅持將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貫穿于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全過程。在規劃、設計、施工、運營、養護、管理和服務等各個環節,集約節約利用資源,促進資源循環利用,大力推進節能減排,有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強化政府規劃、政策的指導,發揮市場機制的有效作用,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規範和引導公路水路交通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
  ——堅持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加強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技術的創新,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廣和轉化,提高從業人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能力,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保障作用。
  8.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政策目標是,指導公路水路交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明確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和提高質量效率的方向和重點,鼓勵和倡導集約發展、綠色發展和安全發展,強化科技創新,完善公共服務,規範和引導行業集約節約利用資源、保護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保護水平。
  9.按照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結合交通運輸發展的特點,到2020年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主要指標(與2005年相比)是:
  ——公路單位運輸週轉量用地面積下降25%左右,港口單位長度生産用泊位完成的貨物吞吐量提高50%左右,土地和岸線資源集約利用取得顯著成效。
  ——營運客車、營運貨車單位運輸週轉量能耗分別下降5%和16%左右,海洋和內河營運船舶單位運輸週轉量能耗均下降20%左右,港口生産單位吞吐量綜合能耗下降10%左右,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
  ——營運車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30%、單位運輸週轉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50%,港口粉塵綜合防治率達到70%,港口污水綜合處理率達到100%,內河水域、重點海域的船舶污水接收處理率和船舶垃圾接收處理率均達到100%,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顯著下降。
  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的主要政策
  (一)加快産業結構調整。
  10.調整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結構。加強公路網絡化建設,優化網絡功能結構與佈局,繼續推進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加大國省幹線公路升級改造和養護管理力度,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強化連接線、斷頭路等薄弱環節建設,充分發揮公路網絡效益。優化公路運輸樞紐佈局,加快國家公路運輸樞紐體系建設,提高樞紐站場的服務覆蓋面。加快縣級汽車客運站和農村客運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主要港口的疏港公路通道,完善港口特別是集裝箱幹線港的集疏運體系。
  11.調整水路交通基礎設施結構。充分發揮水路運輸運能大、佔地少、能耗低、污染小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水路運輸。促進沿海港口資源整合,統籌區域港口群協調發展,拓展港口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專業化碼頭設施。大力發展公用碼頭,加強老港區功能調整和技術改造。進一步提高港口航道等級和通航能力,以適應船舶大型化趨勢。大力發展內河水運,建設以高等級航道為主體的干支直達、通江達海的內河航道體系,加快發展長江黃金水道,加快航電結合、梯級開發進程,建設佈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內河港口體系。
  12.調整道路運輸業結構。鼓勵道路運輸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發展快件運輸、冷藏運輸等有特色、專業化的運輸服務,拓展在供應鏈中的服務功能,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強化快速客運,完善幹線客運,加快農村客運,積極發展旅遊客運、包車客運等客運服務形式,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旅客運輸需要。繼續實施對客車實載率低於70%的線路不投放新運力的道路客運市場調控政策。鼓勵按照市場規律整合資源,形成競爭力強、質量信譽好的道路運輸骨幹企業。推動營運車輛向大型化、專業化、清潔化方向發展,鼓勵使用集裝箱車、廂式貨車、專用運輸車和多軸大噸位貨車、拖挂車等。繼續推進營運客車等級評定制度和貨運汽車推薦車型制度,推廣應用先進成熟的節油型車輛,實施《道路運輸車輛消耗量監測監督管理辦法》,加大高耗油老舊運輸車輛淘汰力度。
  13.調整水路運輸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海運服務業,提高海運服務貿易能力,拓展國際物流業務,增強國際競爭力。拓展水上客運服務功能,發展水上旅遊客運及相關服務業。進一步引導港航企業規模化發展、集約化經營。鼓勵船舶專業化和大型化,加快幹散貨、原油、液化天然氣、集裝箱等專業化大型船隊的發展,明顯提高海運船隊技術水平。大力推進內河船型標準化,積極發展商品汽車、散裝水泥、化學品和內河集裝箱支線運輸等特種運輸船舶。加速淘汰能耗高、防污染性能差的落後、老舊船舶。
  14.促進綜合運輸體系建設。按照“宜水則水、宜陸則陸”的原則,優化交通運輸資源配置,加強運輸通道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加快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運輸體系。在規劃、政策、法規和標準等方面,積極促進公路、水路、鐵路、民航、郵政和城市交通等的有機銜接。加快建設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以及服務於重點樞紐港口、重點物流基地(中心)、綜合客運樞紐的集疏運配套設施,促進貨運的無縫銜接和客運的零換乘。
  (二)提高交通發展質量。
  15.提升基礎設施質量和效率。推行全壽命週期成本的設計理念,提高工程結構的耐久性、安全性和防災減災能力。建立工程質量信息統計分析制度和大型基礎設施風險評估機制,加強工程建設管理,落實工程質量責任制,保證合理工期,強化質量監督。鼓勵養護管理機制創新,大力推行預防性養護,加強基礎設施的病害診斷與處理,保障基礎設施的有效使用。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中主要産品和材料的質量監督,鼓勵使用節能環保的新技術、新材料、新産品和新設備。大力推進基礎設施的智慧化進程,積極開展高速公路跨區域聯網收費、不停車收費,加快數字航道、智慧化航運建設,提高基礎設施使用效率、運營效能和現代化水平。
  16.提升運輸服務質量和效率。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範有序的運輸市場,提高運輸效率和服務水平。進一步發揮港口、站場在物流中的結點作用,強化交通運輸在供應鏈中的服務功能。促進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完善物流服務網絡。規範貨運代理等仲介服務行為,鼓勵貨運代理網絡化發展。完善費收等政策,積極推進甩挂運輸發展。大力發展公共客運服務體系,重點改善客運服務質量,以多樣化、高品質的運輸服務引導出行者選擇使用公共交通方式。加強城市公共交通與農村公路客運的有效銜接,加快推進城鄉客運交通一體化,加大對農村公路客運的政策支持,加強農村客運網絡化建設。完善公路服務區維修網點佈局,推進機動車維修救援網絡建設,為道路運輸優質服務提供保障。
  (三)集約節約利用資源。
  17.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按照統籌規劃、合理佈局、集約高效的要求,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基礎設施的銜接,統籌綜合運輸通道線位資源和運輸樞紐資源的合理使用、綜合利用,科學安排建設時序和時機,加強綜合交通網絡建設。加強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的銜接,確保《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提出的2006—2020年新增公路用地145萬公頃(其中農村公路用地30萬公頃)、新增港口碼頭用地3萬公頃目標的實現。嚴格項目用地審查,合理確定建設規模、技術標準,公路建設項目設計、施工和建設用地審批必須嚴格執行用地標準,把節約土地特別是耕地作為方案選擇的重要指標。大力推廣節地技術,優化工程建設方案,高效利用線位資源,鼓勵利用舊路改擴建,因地制宜地採取降低路基高度、提高橋隧比例等措施,控制公路基礎設施工程用地和取棄土用地,提高土地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儘量利用荒山、荒地、廢棄地,減少佔用耕地、林地和經濟作物用地,重視對施工臨時用地和取棄土場的恢復,鼓勵工程建設中採取改地、造地、復墾等措施,節約利用土地資源。
  18.節約使用集約利用港口岸線資源。堅持統籌規劃、遠近結合、深水深用、合理開發、有效保護,保障港口岸線資源合理、有序開放利用。完善港口岸線使用的法規制度,規範行政許可和開放利用行為。鼓勵通過提高等級、改進工藝、更新設備、擴大陸域、完善配套等方式,加強老港區技術改造工作,提高老港區生産能力、技術水平,發展集約化、專業化、現代化港區,提高老港區岸線資源利用效率。
  19.節約和有效利用能源。進一步完善交通運輸節能法規制度,加強行業節能監督管理。完善並嚴格執行交通運輸固定資産投資項目節能評估與審查制度,制定節能評估導則和審查指南,將節能要求作為項目立項、初步設計、施工及驗收審批中的剛性指標。制定並實施營運車船的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建立和完善營運車船燃料消耗準入和退出機制,限制高耗能車船進入運輸市場。加強對營運車船燃料消耗的監測與管理,淘汰高耗能的設施和裝備,加快高油耗營運車輛退出道路營運市場進度,力爭到2013年底前使在用營運車輛全部符合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建立港口主要耗能設備的行業準入制度,對重點耗能裝置建立並實施嚴格的監控制度。強化對交通運輸重點用能單位的監督管理,做好能耗考核分析,改進用能管理和技術。健全行業能源利用監測體系,完善行業能源消耗統計報告和分析制度。
  20.發展交通運輸循環經濟。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積極探索交通運輸循環經濟實現方式,完善標準規範,倡導標準化設計、工廠化預製,提高再利用水平。加強港口、公路服務區等生産、生活污水綜合處理能力,加大中水回用力度。大力開展路面材料、廢舊材料、疏浚土等資源的再生、循環和綜合利用,實現對資源的少用、用好、循環用。
  (四)大力發展綠色交通。
  21.加強建設工程的生態環境保護。樹立“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最小程度地破壞生態、最大限度地恢復生態,不破壞是最好的保護”等理念。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公路選線、港口選址盡可能避繞環境脆弱或敏感地區,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公路建設合理掌握平縱面指標,儘量擬合原地形,合理控制邊坡高度,減少深挖高填,採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減少取棄土場、施工營地、施工便道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港航工程建設要避免或減少對水生動植物生存環境的改變、破壞及對海岸的非正常侵蝕,嚴格疏浚土的處置,加強對廢棄渣土、物料等建築垃圾的收集、運輸、消納和處理。建設項目工程費用預算中應保證生態恢復所必需的費用,並確保其有效使用。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生態恢復,實現工程防護、景觀塑造和環境保護的統一。
  22.大力減少車船污染排放。嚴格執行車船排放標準,控制和減少營運車輛、船舶的污染排放。強化對營運車船定期檢查維修和監督檢查,禁止超標排放。制定並實施船舶污染治理技術政策和治理規劃,船舶強制要求安裝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回收設施。對適用船舶的排污設備實施鉛封管理,實現禁排;對非鉛封船舶實行監督管理,實現限排。對船舶垃圾實施強制排岸接收處理,特別是在內河、湖泊、水庫配備油污水收集船、建設垃圾回收站等配套設施,嚴禁船舶直接向江河湖海傾倒排放生活垃圾。
  23.提高船舶溢油防控能力。嚴格執行油船建造檢驗規範,加快淘汰不符合要求的老舊油船,降低船舶溢油事故污染風險。建立跨部門的船舶與重點水域溢油監測與應急反應體系,制定和落實溢油應急計劃和預案,提高溢油事故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加快建立船舶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強制保險和油污損害賠償基金制度,為溢油污染處置提供資金保障。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防範和溢油污染事故處置。
  24.提高港口防污染處置能力。港口、碼頭所在地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按照規定配置足夠的船舶廢棄物接收設施,建設船舶油類、化學品、垃圾、生活污水回收、轉運設施,配置船舶壓艙水、洗艙水和生活污水接收處理設施,未納入城市垃圾處理系統的港口應設置垃圾處理站。將港口和船舶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納入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港口要積極採用密封輸送、抑塵、防塵等污染防治措施,有效降低有毒有害氣體和粉塵的污染。
  (五)實現交通安全發展。
  25.提高水上交通安全和人命救助水平。加強海事監管、專業救助裝備和隊伍建設,以我國沿海和長江幹線水域為重點,基本建立全方位覆蓋、全天候運行、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現代化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救助體系。加大水上交通安全綜合治理力度,形成權責明確、保障有力的綜合監管機制。強化航運企業安全管理體系審核管理,加強船員、船舶和船公司的準入管理,嚴格執行船舶技術和船齡標準,繼續實施船舶強制報廢制度。加強以“四客一危”〔2〕、“四區一線”〔3〕及鄉鎮船舶和遊艇等為重點的安全管理。重點加強港口滾裝碼頭、危險品碼頭的安全管理,完善滾裝碼頭載貨汽車危險品等檢測手段,加強港口危險貨物運輸企業和人員的準入和安全監督管理,鼓勵港口企業建立健全安全健康環保管理體系。加強港口和船舶保安體系建設。
  26.提高道路運輸安全水平。認真落實好“三關一監督”〔4〕的管理職責,推動道路運輸企業提高自身安全管理水平,鼓勵採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道路運輸安全管理。嚴格危險貨物運輸從業人員資格管理,危險貨物運輸車輛應規範標誌標識、安裝定位裝置和行駛記錄儀,推行安全卡制度。嚴格執行《道路車輛外廓尺寸、軸荷及質量限值》和《營運車輛綜合性能要求和檢驗方法》等強制性國家標準,加強營運車輛技術狀況管理。強化車輛超限超載治理,在運輸市場準入、貨物裝載等環節上嚴格把關。加強汽車客運站安全管理和農村客運安全管理。
  27.提高交通運輸設施安全水平。嚴格按照國家及行業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規範的要求,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安全監督管理,安全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産使用。繼續推進公路安保工程建設,大力加強危橋改造,強化隧道建設與運營安全管理,特別是特大型橋隧工程的安全運營監控,加強橋梁的防撞設施建設。深入開展建設工程安全評價、通航環境安全評估等工作,將識別、查找危險源或安全隱患制度化,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有效的預防、整改措施,避免、減少事故發生。
  28.提高交通運輸應急保障能力。完善公路水路交通突發事件應急體系,加快交通運輸應急隊伍和應急平臺建設,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港口、航運、道路運輸以及施工等企業,應建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在全行業形成種類齊全、覆蓋全面,具有較強針對性、操作性、實用性的應急預案體系。重點加強各層面、各部門應急預案的有效銜接。有針對性地開展預案演練,促進相關單位協調配合和落實責任。
  (六)強化交通科技創新。
  29.加強交通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政府積極引導,推進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相結合的行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鼓勵大型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引導建立專業特色明顯的行業研發中心。加強交通科技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建設,促進交通科技信息資源集成共享,提供數字化、智慧化交通科技信息服務。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對高水平研發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層次管理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培育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勇於創新的科技人才隊伍,形成比較完整的科研梯隊。提高交通從業人員素質,推進職業資格制度與從業準入制度建設。開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科普活動。
  30.大力推進行業重大關鍵技術研發。針對全局性、方向性、綜合性的關鍵技術問題,大力推進交通科技自主創新,鼓勵原始創新,強化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實現重大工程的技術突破,在運輸服務領域加大現代信息技術、管理技術等的集成應用,更加重視決策支持、智慧交通、現代物流、交通安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方面的技術研發,強化基礎性研究,攻克關鍵性技術,突破牽動性技術,普及應用型技術,促進高新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
  31.加強先進適用技術研發應用。大力研發應用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技術,鼓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選用適宜地方特點的工程材料和結構形式,加強運輸車輛、船舶節能減排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鼓勵使用清潔能源。大力研發應用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積極研發應用溢油監視、鑒別、處理、生態評價技術和船舶防污染技術。積極研發應用防災減災、風險源辨識監控預警等交通安全新技術。
  32.加快現代信息技術研發應用。大力推進行業信息化建設,鼓勵交通運輸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綜合開發利用行業信息資源,建立資源共享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和管理信息平臺,完善公眾出行信息服務系統,建立物流信息服務網絡,為公眾出行和貨物運輸提供及時、準確、高效的交通信息。推廣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ETC)系統,研發應用營運車輛的衛星監控和實時跟蹤系統,建立全國道路運輸車輛、營運駕駛員和經營業戶數據庫,加快交通電子口岸共享信息平臺建設,研究推進內河航運綜合信息服務建設,加強行業信用信息系統建設。
  33.強化科技成果推廣和轉化。積極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鼓勵使用創新成果,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有效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的産業化發展。大力實施科技成果推廣示範工程,加快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技術的示範和推廣,通過培訓使從業人員掌握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新技術、新方法。鼓勵把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及時納入標準規範,或通過發佈技術指南的方式予以應用。政府採購應優先購買我國自主創新的産品或服務。
  34.加強行業標準規範制修訂。進一步完善交通技術標準規範體系,強化安全標準和運輸服務標準,加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標準建設。建立開放、及時的標準制修訂機制,積極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先進標準,加快標準規範的更新。優先採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標準,及時淘汰落後標準,支持企業、社會組織參與制訂標準規範。鼓勵結合地區特點制定地方標準。
  (七)提升公共服務能力。
  35.發揮規劃和政策的指導作用。完善和健全交通運輸發展戰略規劃政策體系,更加關注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安全保障的要求,強化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專項規劃與相關政策,加強相關規劃的銜接和協調。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的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聽證和信息公開等制度,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36.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積極調整交通運輸投資結構,加大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安全保障、科技創新等公益性領域的資金投入,為集約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加強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以及開展相關示範工程等提供資金支持。積極推進交通預算項目績效考評工作,不斷改進項目管理和預算資金管理,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37.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加快建設和完善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和標準體系。加強行政執法部門建設,把交通安全、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作為行業監管的重點,加大監督和綜合執法力度。建立行業節能減排長效機制和産品認證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産、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的目標責任制,把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等要求納入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績效考核體系。推行政務公開,發展電子政務,強化公眾信息服務,全面提升管理效能。
  38.倡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交通消費方式。樹立綠色交通消費理念,建立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激勵機制,開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行業建設,大力推動節能減排工作。加強對社會公眾的引導,提倡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出行方式,鼓勵選擇公共交通出行和使用節能環保型交通運輸工具,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使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成為全行業和社會公眾的自覺行動。
【術語解釋】
  〔1〕“三個服務”:是指交通運輸發展要服務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於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
  〔2〕“四客一危”:“四客一危”船舶是指:客船、客滾船、客渡船、高速客船和危險品船舶。
  〔3〕“四區一線”:“四區一線”水域範圍是指:渤海灣水域、舟山群島海域、瓊州海峽水域和西南山區的內河水域以及長江幹線水域。
  〔4〕“三關一監督”:是指把好運輸企業市場準入關、車輛技術狀況關、駕駛人員從業素質關,加強客運站場的監督。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