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公路水路
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交規劃發〔2012〕1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及計劃單列市交通運輸廳(局、委),沿海主要港口管理局、港口企業,部屬各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要求,明確“十二五”期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部組織編制了《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十二五”發展規劃》,以指導交通運輸行業“十二五”環境保護工作。
  本規劃是《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交通運輸部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十二五”發展規劃
(2012年1月)

前  言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黨的十七大明確要求,“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因此,堅持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是現代交通運輸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在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和促進産業升級的過程中,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工作的意義更加重大。
  2009年中國政府已向全世界莊嚴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成效顯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億畝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1.66%等目標。“十二五”期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工作任務更加艱巨,對交通運輸環境保護也提出了全面的更高的要求,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為滿足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運輸行業建設,特編制《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十二五”發展規劃》,以指導“十二五”期交通運輸行業環境保護工作。
  本規劃提出了“十二五”期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明確了“十二五”期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對交通運輸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資源節約、環保管理和科研等領域進行了統籌規劃,並提出了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是“十二五”期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工作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將為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加快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發揮重要的基礎性指導作用。
  一、形勢與要求
  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工作歷經多年的發展,在行業污染控制、生態保護與建設、污染事故應急處置及環保監管能力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初步適應了國家環境保護政策的要求,有力支持了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尤其在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公路工程景觀綠化、船舶油污水防治、水上溢油應急能力建設等方面成效顯著,形成了交通運輸行業環境保護的特色領域。但隨著日益提高的國家環境保護的要求和快速擴展的行業規模的挑戰,對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工作也提出了全面的更高的要求。
  (一)公路水路交通環保的主要成績
  1.交通運輸規劃領域
  環保理念在規劃階段得到體現。上世紀80年代末,我部率先在港口規劃管理工作中明確要求開展環境保護論證工作,開啟了規劃階段注重環境保護的新思路,從源頭上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隨著國家對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公路、港口和航道等交通運輸規劃中都設置了專門的環保篇章,對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和應對措施進行了分析和論證;在公路、港口及航道規劃方案的確定過程中,儘量避讓了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和珍稀動植物保護區等環境敏感目標,盡可能節約了土地和岸線等資源。
  規劃環評和環保專項規劃逐步開展。交通運輸行業全面貫徹《環境影響評價法》,目前已完成了數十個沿海及內河主要港口、航道、公路網和公路運輸樞紐的規劃環評工作,從環境保護角度對規劃方案提出了優化建議和措施,在規劃層面上避免了産生重大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部分省份組織開展了公路水路交通環保專項規劃編制,指導本地區交通環保工作的開展。
  2.基礎設施建設領域
  環保“三同時”制度得到全面貫徹。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同步設計和建設了相應的環保設施,行業污染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截至2008年底,全國交通建設累計投資約400多億用於環保“三同時”建設。公路交通方面,全國高速公路污水處理設施數量達到2819套,噪聲治理設施主要有聲屏障40多萬延米、隔聲窗23萬平方米以及防噪聲林帶5000萬平方米;水路交通方面,沿海規模以上港口擁有污水治理設施429套,中央直屬海事機構管轄水域內從事到港船舶污染物接收的船舶達544艘,沿海大部分港口都具備了較強的船舶油污水、船舶垃圾接收能力。
  生態保護力度日益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積極採取生態保護和修復措施。公路交通方面,相繼建成了川九路、神宜路、渝湛高速、思小高速等環保、景觀方面的示範工程,體現了公路設計和建設的新理念,並實施了水土保持、濕地恢復、動物通道等生態保護工程。水路交通方面,採取了增殖放流、人工魚礁、生物多樣性修復等生態保護措施;營口、上海、寧波、太倉等港口也著手開展生態型港區的建設。
  自然資源利用集約化趨勢明顯。隨著公路網建設等級結構不斷優化,港口建設向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發展,交通運輸行業對土地、岸線等資源的利用效率明顯提升。2010年公路單位貨運週轉量的佔地面積、沿海港口單位貨物吞吐量佔用的碼頭泊位長度比2005年均有明顯下降。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還積極推廣表層土、疏浚土、廢舊瀝青、棄渣等資源的再利用。
  全面落實國家建設項目環境管理要求。交通運輸行業在工程項目實施之前全部依法開展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編制工作,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開展了工程環境監理工作,工程交工驗收後開展了環境保護專項驗收調查工作,並形成竣工環保驗收調查報告。近年來,行業建設項目環評執行率,環評和竣工環保驗收通過率都達到100%,有效保障了交通運輸建設任務的順利完成。
  3.客貨運輸領域
  污染治理成效初顯。“十一五”期,儘管交通運輸行業的基礎設施營運規模和運輸週轉量有了較大增長,但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得到了有效控制。2008年,行業主要沿海港口各類污水處理率達90%,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水處理率達88%,噪聲敏感點達標率高於90%。2008年交通運輸行業污水處理率比“十五”末增長了10%,公路污水回用率達26%,港口污水回用率達12%。行業污染貢獻率不足1%,維持在較低水平。船舶污染防治一直是交通運輸行業污染治理最為重視的領域之一。船舶油污水排放得到了全面有效的監管和控制,各港口船舶廢棄物接收處理能力不斷增強,沿海大型港口基本能夠實現對船舶污染物的完全接收,渤海、長江口等特殊水域實現了油污水零排放。
  污染應急防範能力明顯增強。在應急機制和預案體系方面,交通運輸行業建立了相對健全的管理及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形成了層次清晰、運行順暢的污染事故應急預案體系;在應急監測及預警方面,推廣使用了海上溢油的決策支持、衛星遙感和航空遙感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增強了船舶污染事故監視能力,有效縮短了應急響應時間;在應急處置能力建設方面,經過“十一五”期溢油應急設備庫和專業應急處置船舶的集中建設,全國水上溢油應急處置能力有大幅度提升,在環渤海、長江口、珠江口、三峽庫區等高風險水域初步具備了應對較大規模溢油事故的應急能力。
  4.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能力
  全面加強行業環境保護管理工作。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逐步建立了行業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初步明確了環境保護的管理職責。按照國家有關法律和規定,對交通運輸規劃環評、項目環評、環保驗收等各方面都開展了行業管理工作,確保國家環保法規和要求落到實處。
  行業環境保護法規體系初步建立。交通運輸行業在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環境監測和統計、船舶防污染等方面頒布了一系列規章制度,推行了交通建設項目環評和環保設計的技術規範。各類法規和規範保障了行業環境保護工作健康有序的開展。
  行業環境監測工作逐步開展。部分省份相繼建立了交通環境監測中心站,部分大中型沿海港口也設立了環境監測站點。截至2009年,全國共建成18個行業環境監測站。目前環境監測工作較好地滿足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竣工環保驗收的需要。
  行業環保統計全面啟動。交通運輸部從2006年開始開展全國公路水路交通環境保護調查和統計工作,基本掌握了行業環保總體情況。部省兩級環保統計體系初步建立。
  5.行業環保科技支撐
  行業環保科研條件得到一定改善。交通運輸部相繼投資建設了公路、水路交通環境保護技術實驗室等一批行業環保實驗室,購置了交通環保實驗儀器和設備,環保科研的硬體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行業環保科研初見成效。“十一五”期,交通運輸部組織開展了一批公路水路交通環保領域的重大科研課題,各省也相繼開展了環保課題研究,在公路生態環境保護、資源集約利用、節能減排、船舶污染防治及溢油應急處置等領域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當前存在的問題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公路水路交通環保發展還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行業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尚不健全,部分行業環境保護法規和技術規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環保發展需求,行業環保監督和執行力度不強;二是行業環保監管手段缺乏,環境監測、環保統計、環境監理等方面都較為薄弱,環保監管的資金渠道仍未有效落實;三是行業環保科研的基礎性研究不足,資源循環利用、應對氣候變化、生態修復等新興領域研究尚未系統開展,科技支撐力度有待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機制尚不健全;四是早期建設的部分工程缺乏環保設施,部分基礎設施運營管理部門沒有污染物回收處理能力,行業總體污染治理能力不足,污染治理設施運行機制有待落實,監管工作有待加強;五是早期建設的部分工程缺少生態保護措施,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且至今仍未恢復,新建工程生態保護水平依然較低,生態保護和修復技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尚且不足;六是廢棄物再利用程度總體較低,行業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有待進一步探索。
  (三)“十二五”新形勢和新要求
  “十二五”期,我國經濟仍將保持高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現代化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這一時期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運輸業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發展建設所面臨的生態環境承載壓力、資源需求壓力、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等矛盾將進一步凸顯。
  1.國家環保要求不斷提高,要求進一步控制污染排放
  目前我國環境質量呈現“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加大”的特點。“十二五”期,國家環境污染治理將從當前的污染物總量控制轉向總量控制與環境質量改善並重,對污染排放的控制將更為嚴格。交通運輸行業的污染治理面臨著國家的更高要求。
  “十二五”期,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和運輸裝備的存量和增量都將維持在較大規模,污染物産生總量勢必大幅增加,必須不斷加強行業污染治理設施的建設力度,確保行業的污染排放和環境影響控制在較低水平。另一方面,基礎設施運營和客貨運輸規模的擴大還將導致運營期污染問題逐漸凸顯,需要在繼續做好建設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同時,更加重視基礎設施養護運營期的污染治理,逐步增強對運輸裝備的環保管理和污染控制。我國沿海和內河的眾多老港區都緊鄰城市生活區或旅遊區,港口運營産生的散貨粉塵、船舶污水、裝卸噪聲、集疏運車輛噪聲等都對城市環境質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迫切需要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維繫和諧港城關係。
  2.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依然繁重,要求加大生態保護力度
  隨著我國生態環境狀況日益嚴峻,交通運輸行業發展面臨的生態保護壓力不斷增大。
  “十二五”期,我國公路基礎設施建設仍保持一定規模,預計“十二五”末公路總里程將達到450萬公里。隨著公路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東部地區面臨著土地資源的嚴重制約,中西部地區面臨著生態脆弱區和國家生態屏障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
  “十二五”期,我國將加快內河高等級航道建設,預計“十二五”末全國內河高等級航道將達到1.33萬公里。天然河流的大規模航道建設和梯級開發,有可能對河流湖泊生態系統帶來不良影響。
  “十二五”期,我國沿海港口將重點開發建設一批新港區,預計新增深水泊位440個。這些港區大多是在原有自然岸線基礎上開發建設,對於沿海濕地,水生物種的保護都會産生一定影響。
  上述新形勢和新要求需要我們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加大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的力度,重點開發研究相關保護技術,採取有效措施,避免引發重大生態問題。
  3.節能減排壓力日益增加,要求加快低碳交通體系建設
  作為“三大碳源”之一,交通運輸業碳排放佔據比例較大且增長較快,是我國節能減排的重點領域。因此,迫切需要推進低碳交通技術、政策的研究和推廣實施,開展利用清潔、可再生能源和節約能源的工藝改造,鼓勵發展清潔運輸裝備,加快淘汰更新高能耗的運輸和裝卸裝備。切實把低碳發展的理念落實到交通建設和運輸的各個環節中,促進行業主動適應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儘快建成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交通體系。
  4.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規模迅速擴大,要求進一步節約集約利用資源
  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戰略措施,也是轉變交通發展模式的重要途徑。“十二五”期,交通基礎設施總量仍將快速增長,部分地區還將開始出現較大規模的國省道改造和基礎設施大修養護。預計到2015年,全國公路網對佔用的土地資源較目前將再增長15%左右;沿海港口深水泊位佔用的岸線資源也將增長約20%。在基礎設施建設和養護過程中的大量土石方使用和廢舊建材堆棄也可能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這些都需要不斷提高土地、岸線等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力加強疏浚土、廢舊瀝青等廢棄物的循環利用,在行業資源節約、循環利用等領域增加支持力度和科技投入,研究制訂相應的技術標準和推廣政策。
  5.行業發展實現綠色轉型,要求完善行業環境保護管理體系
  《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交通運輸行業要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建立以低碳為特徵的交通發展模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強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為保障綠色交通運輸發展目標的實現,“十二五”期,應加強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監測、統計等方面的建設,增強行業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的系統性、科學性和針對性;進一步理順各級交通環境保護管理機構設置和職責,增強環境保護管理的執行能力。在建設工程的生態環保技術示範與推廣方面,需要建立相應的機制和技術規範,提升示範和推廣的成效。
  二、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以建設綠色交通運輸體系目標為引領,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先導,以交通運輸行業加快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為契機,以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支撐,著力加強行業環境污染防治,積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提升行業環境保護監管水平,不斷完善行業環境保護法規和標準,努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現代交通運輸業。
  (二)基本原則
  立足行業,適應發展。交通環境保護應立足於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的特有階段,適應新時期國內外形勢對行業發展的要求,在滿足國家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的前提下,將環境保護作為推動行業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現代交通運輸業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行業的重要切入點和推動力。
  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系統全面的考慮規劃、建設、運輸等環節和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污染事故應急等領域的環境問題,明確各級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單位、運輸企業和交通運輸消費者等不同責任主體的環境保護職責和義務,實施分類指導,分級實施。在政府職責範圍內,需要主動作為,加強監管,發揮主導作用;對於企業和消費者的責任,則需實施積極的引導政策和措施,促進不同領域、不同環節交通運輸環保工作的全面均衡發展。
  重點突破,有序推進。交通運輸行業生態環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歷史問題尚未解決,新問題不斷涌現的局面,“十二五”期,應緊密結合行業發展、政府職能和公眾需求,在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應急能力建設、行業環保監管等方面選擇問題突出、需求迫切、條件成熟、效益顯著的領域優先重點建設,並通過試點、示範,以點帶面,逐步、有序推進。
  科技先導,政策支持。應進一步加大行業環保的科技投入,全面引進國內外環境保護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手段,組織實施行業環保的基礎理論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逐步提高行業環境保護技術水平;還應協調應用法律、經濟、財政、行政管理等多種政策手段,確保規劃目標和方案得到有效實施,有效促進交通運輸行業綠色發展。
  三、發展目標和重點
  (一)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交通運輸行業將全面體現“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加大行業環境保護監管力度、建設力度和科研力度,構建綠色交通運輸體系。到2015年,實現公路水路交通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資源集約利用與生態保護取得實質性突破,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升,行業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基本健全,行業環保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
  ——交通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顯著下降。高等級公路和沿海、內河主要港口的污水、廢氣等污染物基本實現達標排放,噪聲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營運車輛單位運輸週轉量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11%,營運船舶單位運輸週轉量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16%;化學需氧量(COD)、總懸浮顆粒物(TSP)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比“十一五”末降低20%;交通基礎設施施工污水、內河港口生産污水、散貨碼頭粉塵等行業環保的薄弱環節得到有效改善,港區和路域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交通資源集約利用和生態保護取得實質性突破,行業自然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相比“十一五”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養護及運營過程中産生的污水、廢舊瀝青、疏浚土等的回收利用率顯著提高;形成生態型公路和港口工程規範,並逐步得到推廣;初步形成統籌協調、科學安排的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生態修復計劃並開始推進實施。
  ——交通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能力進一步提升,建成覆蓋全國沿海和主要內河水域的船舶溢油及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設備物資儲備體系。沿海重點水域形成應對1000噸以上水上溢油事故的應急能力,一般港口水域形成200噸到500噸水上溢油事故的應急處置能力。
  ——交通行業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基本健全。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行業環保監管涵蓋交通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與養護管理、客貨運輸等所有環節;全國沿海和內河主要港口、國家高速公路重點路段的環境狀況得到有效監控;初步形成科學規範的全國交通運輸環保統計和公報制度。
  ——交通環保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在生態保護理論和技術、碳減排理論和技術、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等領域取得突破,科研成果推廣力度進一步提高,初步建成適應行業需求、創新能力強的交通環保科研體系。
  (二)發展重點
  1.進一步控制污染
  採用源頭控制和末端治理並重的手段,進一步控制交通運輸污染。
  ——根據技術發展水平和我國實際情況,對從事客貨運輸的營運性運輸裝備,設置能耗和排放限制標準,促進節能環保型車船發展。
  ——進一步開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期污水、噪聲和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物的治理,實現污染達標排放。
  ——繼續加大營運公路、港口、船舶、客貨運站場的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力度,並加強監督管理,確保污染處理設施的有效運轉。
  ——加快港口裝卸機械技術升級改造,淘汰低效率、高污染的老舊設備。
  ——加強公路養護中的污染防治,冬季養護鼓勵採用機械除雪,推廣使用環保型融雪劑,減輕融雪劑對路域生態環境的影響。
  2.強化生態保護與建設
  堅持“生態保護與修復並重”理念,加強工程建設中的生態保護,實施重大工程生態修復措施。
  ——研究制訂生態型公路、港口、航道工程的技術指南,逐步建立生態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激勵機制。
  ———加強工程建設方案的生態保護優化,實施動物通道、濕地連通、人工魚礁等生態保護工程,降低工程建設對生態系統的擾動。
  ——繼續加強工程建設臨時用地的生態恢復工作,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在沿海圍填海規模和內河航道建設等水運工程較為集中的區域範圍內開展生態修復工作,統籌考慮區域生態環境變化,積極調動水生生態系統的自我組織和修復能力,促進生態平衡。
  ——結合道路養護和國道改造工程,針對穿越或靠近生態敏感區的路段開展生態修復工作。
  ——根據國際海事組織公約要求,在我國遠洋船舶和沿海沿江外貿港口中配置船舶壓載水沉積物滅活設備設施,防止外來生物入侵。
  3.注重資源節約和集約利用
  根據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原則,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資源利用效率,積極推進資源循環利用。
  ——公路建設過程中大力推廣節地技術,因地制宜的控制工程用地,提高土地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港口建設過程中堅持統籌規劃、深水深用、合理開發,保障港口岸線資源合理、有序利用。
  ——重視對施工臨時用地的恢復,鼓勵工程建設中採取改地、造地等措施,節約利用土地資源。
  ——大力開展廢舊建材、疏浚土、棄渣、污水等的再生循環利用。
  4.加強污染事故應急能力建設
  重點針對公路水路交通運輸危險化學品泄漏、水上溢油等污染事故,加強預警監控、應急組織指揮、應急處置等方面的能力建設
  5.完善行業環境保護管理體系
  ——根據國家環保政策和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制訂和完善交通環保相關政策、法規和標準。
  ——進一步理順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設置,明確職責範圍與監管模式,逐步優化行業環境保護管理機制和體制。
  ——在規劃、建設、養護和運營的全過程中嚴格執行國家環保“三同時”制度,強化環保監管,研究制定有效的監督考核與責任追究制度。
  ——繼續開展交通運輸規劃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逐步試點開展重大戰略環境影響評價和項目環保後評估。
  ——進一步完善建設工程環境監理制度,提高行業環境監理水平。
  ——重點建設部省兩級行業環境監測網絡,建成一批技術能力較強的行業環境監測站點。
  ——進一步加強行業環保統計能力建設,建成部省兩級環保統計機制和平臺,建立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公報制度。
  6.提升行業環保科技支撐能力
  ——組織交通運輸環保基礎前沿性課題研究以及重大關鍵技術的開發和示範。
  ——結合交通運輸環保重點工程和示範工程,加大環保科研成果的推廣力度,規範和引導企業的科技推廣投入。
  ——進一步改善行業環保科研的條件,繼續支持行業環保實驗室建設。
  ——支持交通運輸行業相關院校的環境保護學科建設,提高行業環保從業人員專業素質,培養專業人才隊伍。
  ——推進交通運輸行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合作和技術轉讓,開展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的國際合作研究。
  四、主要任務
  為實現“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環境保護髮展目標,重點推進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工作,提出以下主要任務。
  (一)行業環保法規和標準體系建設
  完善的環境保護管理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是開展行業環保工作的重要依據,更是加強行業環境保護管理的基礎手段。公路水路交通環保法規和標準體系主要涉及綜合管理、規劃、建設與養護,客貨運輸等領域,包括行業環境保護管理體系、環保投資政策、環保科研、環境監測和環保統計、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環保規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環保工程設計、工程污染治理與生態建設、施工期環境監理、竣工環保驗收、運輸裝備污染防治、服務設施環保管理、運輸污染事故應急處置等方面。
  “十二五”期,將集中對現有的行業環保法規和標準規範進行系統梳理,重點對不適應新形勢環保要求的法規進行修訂和完善,並研究制訂一批當前公路水路交通環保發展迫切需要的法規、政策、標準和規範,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交通環保法規和標準體系。具體內容包括:
  行業環保法規修訂完善:研究修訂《交通運輸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規定》,進一步明確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管理機構的職責和主要任務;修訂《公路水路交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交通運輸行業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完善《交通運輸行業環境監測管理辦法》和《交通運輸行業環境統計管理規則》,強化行業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的管理。
  行業環保標準與規範制訂:研究制訂交通運輸環境監測和統計系列技術標準,促進行業環境監測和統計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制訂發佈交通運輸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規範,進一步提高行業規劃環評的技術水平;研究制訂交通建設工程生態保護的技術指南,推動生態型工程建設;制訂工程環境監理技術規範,全面推廣行業環境監理工作。
  (二)行業環保監管體系建設
  行業環保監管的主要手段包括環境監測、環保統計、規劃和建設項目環評監管、環境監理、環保驗收等方面。其中環境監測和環保統計是最為基礎的監管手段之一,也是實現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目前,交通運輸行業環境監測和統計體系尚不健全,一方面不能全面掌握行業環保工作的發展水平,影響了管理政策和措施的科學決策;另一方面無法對行業環保形成有效監管。因此,“十二五”期,公路水路交通環保監管體系建設將重點集中在行業環境監測網絡和統計平臺建設兩個方面。
  行業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研究提出交通環境監測網絡的總體佈局;依託現有的信息網絡基礎,建設交通運輸部環境數據中心和省級交通運輸環境監測中心站;選擇生態環境敏感或具備一定工作基礎的區域重點開始建設公路和港口的監測站點,初步形成佈局科學、層次合理的交通運輸環境監測網絡,基本掌握全國沿海、內河主要港口及國家高速公路重點路段的環保情況。試點推廣船舶污染物在線監測系統。
  行業環保統計平臺建設:建設部省兩級交通運輸環保統計信息平臺,建立標準統一的行業環保統計數據庫和網絡傳輸系統,開發統計數據分析系統。
  (三)行業環保科研體系建設
  行業環保科研主要分為環保基礎理論、政策法規、標準規範、應用技術等方面研究,分別涉及污染治理、生態保護和建設、資源循環利用、應對氣候變化、節能減排、污染應急處置等領域。“十二五”期,將系統研究分析行業環保科研需求,並針對公路水路交通環保科研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展交通運輸行業環保科研體系建設,主要包括:
  行業環保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啟動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交通體系的理論方法和政策法規研究,重點開展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生態保護、新能源利用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研究。
  行業環保科研條件建設:進一步支持相關科研院所提升交通運輸環保科研的硬體條件,重點資助環境政策和管理、環境空間信息、低碳交通、資源循環利用、生態基礎研究等領域的實驗室建設。
  行業環保科研人才培養:以環保科研課題為依託,以環保實驗室為基地,推進科研人才培養,在資源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修復、新能源利用等領域造就一批專業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人才隊伍。
  (四)行業低碳技術應用和推廣
  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交通運輸體系將成為“十二五”期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交通運輸行業既要通過節約能源、利用清潔能源等手段實現直接減排,又要進一步優化運輸組織、建設智慧交通、發展現代物流,提高運輸效率,間接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
  “十二五”期,通過政策引導與資金補貼,積極推廣低碳理念與技術,重點在公交車和內河營運船舶新能源改造、公路服務設施升級改造、港口和內河營運船舶節能改造、航道養護設備技術創新、公路隧道清潔能源利用、公路溫拌瀝青技術等方面開展試點和推廣
  (五)公路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
  公路建設和運營期産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減緩公路建設生態影響的主要手段包括濕地保護和連通、生境恢復、景觀綠化、水土流失防治、動物通道設置等,而減少污染排放則主要包括對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産生的污水、噪聲、粉塵、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物進行處理。
  “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內容包括:
  生態型公路工程推廣:選擇中、西部地區典型路段,結合西部開發的省際通道項目,開展生態型公路建設推廣工程。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公路水土流失防治、臨時用地生態恢復、動物通道設置、濕地保護和連通、生態排水溝等內容。
  公路生態修復試點:結合國道改造工程,針對不同區域的已建公路開展生態修復試點工程。選擇穿越或靠近自然保護區公路開展公路兩側生境連通性改造試點工程;在西南和中部山區選擇公路實施景觀升級改造和水土流失治理試點工程;在“三江源”區域、長江中下游區域和東北區域,選擇穿越或靠近濕地的公路實施濕地水系連通及生態恢復試點工程。
  施工期公路污染治理:重點選擇國道改造的施工路段,針對路基、橋涵、隧道、路面等施工過程産生的污水、噪聲、粉塵和固體廢棄物進一步開展治理。
  公路服務區污染治理:進一步開展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水及垃圾治理;重點推廣生態型污水處理技術,選擇中西部省(市)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建設污水生態處理示範工程。
  營運期公路噪聲治理:對營運期跟蹤監測超標的高速公路路段,採取聲屏障、隔聲窗等措施,逐步開展噪聲治理;重點推廣公路生態型聲屏障技術,選擇穿越噪聲敏感區域的在建公路實施生態型聲屏障建設試點工程。
  (六)水路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
  水路交通的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建設和運營期産生的生態影響和環境污染。建設過程中主要採取生態護岸、生態移植、植被恢復、增殖放流、人工魚礁等手段來減緩生態影響,同時應逐步重視施工期污染治理;運營過程中重點開展港區污水、噪聲、散貨粉塵、船舶油污水、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方面的治理,減少污染排放。
   “十二五”期重點建設內容包括:
  生態型港口工程示範:結合各港口自身條件和建設基礎,選擇不同區域、不同流域的沿海及內河主要港口開展生態型港口工程的示範建設,主要包括濕地保護和連通、生態護岸、生態緩衝帶、資源循環利用、污染控制等內容。
  港口生態修復試點:針對重大圍填海港口工程較為集中的渤海灣、江蘇沿海、珠江三角洲、北部灣等區域,統籌規劃,科學安排港口工程生態修復,開展港區生態修復試點工程,主要包括生態移植、植被恢復、增殖放流、人工魚礁等內容。
  內河航道生態修復試點:在內河航道建設較為密集的長江幹線、西江幹線等流域選擇合適水域建設航道工程生態修復試點工程,主要包括魚道建設、增殖放流、生態護岸等內容。
  施工期港口和航道污染治理:針對港口碼頭建設和航道疏浚施工過程産生的污水、噪聲、粉塵和固體廢棄物進一步開展治理。
  營運期港口污水處理與回用設施建設:在各沿海主要港口和地區性重要港口、內河主要港口及京杭運河沿線港口擴建和改造污水接收和處理設施,推進污水回用系統建設;補充和完善大連、青島、寧波-舟山、泉州、惠州、湛江、欽州、洋浦等油品運輸大港的油污水接收和集中處理設施。
  內河船舶廢棄物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在長江幹線、西江幹線、京杭運河、黑龍江、松花江、瀾滄江和贛江等重要航道沿線,建設船舶油污水和垃圾集中收集站點,配備油污水和垃圾接收船舶。
  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處理設施建設:在三峽庫區、清江、烏江、松花江等旅遊客運區、京杭運河和大連、煙臺、威海、海口、深圳、珠海等客運量較大的港口,建設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處理設施,並逐步推行客船生活污水收集存儲設施。
  港口散貨粉塵治理:在秦皇島、唐山、天津、黃驊、日照、連雲港等北方煤炭下水港,在寧波-舟山、溫州、福州等主要煤炭輸入港,在營口、天津、青島、日照、連雲港、寧波-舟山、防城港等重點礦石運輸港口,在濟寧、徐州、蕪湖、馬鞍山、宜昌等內河散貨運輸港口,開展重點港口粉塵污染治理工程,進一步推廣防風網、抑塵劑、噴淋除塵、密閉運輸等技術。
  (七)廢棄物循環利用
  為進一步提升行業的資源循環利用率,開展交通廢棄物循環利用工程,主要包括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期的棄渣、疏浚土、建築垃圾、廢舊瀝青和廢水的循環利用以及營運期養護材料、服務區污水和垃圾等的循環利用。
  “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內容包括:
  建築垃圾循環利用示範:選擇總長度不低於1000公里的改擴建高速公路和國道主幹線項目,集中推廣廢舊鋼材、混凝土等再生利用技術,開展施工建築垃圾循環利用。
  廢舊瀝青再生利用示範:選擇總長度不低於1000公里的新建或改擴建高速公路,開展廢舊瀝青再生利用示範。
  污水循環利用推廣:在全國沿海、內河主要港口以及高速公路服務區,高等級航道水上服務區開展污水循環利用推廣工程。
  五、政策措施
  (一)牢固樹立環境保護理念
  開展交通環保工作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運輸行業的必然要求。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應牢固樹立先進的環保理念,自覺按照國家環境保護要求在交通運輸規劃、建設和運營等各個環節主動做好相關工作。各級交通運輸從業人員應不斷深入學習國家環境保護有關政策和知識,定期開展行業環境保護工作交流,積極在行業內外開展環保宣傳教育。
  (二)強化行業環境保護監管工作
  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應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法、環保“三同時”制度、環境監測管理條例等國家環境保護有關法律法規;完善各級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和領導幹部責任制度,不斷加強交通運輸規劃、建設、運營等各階段的環境保護監督管理。
  (三)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和機制
  深入探索並不斷完善交通運輸行業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明確各級交通運輸環境保護機構設置和工作職責,建立健全管理工作機制,完善管理手段,創新管理方法,滿足交通運輸行業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要求。
  (四)加強政策支持與引導
  各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根據國家有關環境保護規定,研究和制訂有關政策,支持和鼓勵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工作,並積極籌集和落實交通運輸環境保護建設資金,加大交通運輸環境保護科研資金投入,加強科技支撐,確保交通運輸環境保護設施運行維護資金和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經費。

  ①具體內容詳見《交通運輸安全生産和應急體系“十二五”發展規劃》。
  ②具體內容詳見《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