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林業局 住房城鄉建設部 中科院關於加強
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

                            林護髮〔2012〕248號  

各省、自治區林業廳(局)、住房城鄉建設廳,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天津市林業局、市容和園林管理委員會、重慶市林業局、園林事業管理局,中科院各相關單位:
  我國擁有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是世界上野生植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多年來,通過採取建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植物園(含樹木園,下同)等就地和遷地保護措施,有效保護了我國的野生植物資源。植物園作為物種保存、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和植物可持續利用的專業機構,是實施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最主要的基地。我國目前已建有各級各類植物園近200個,收集保存了佔我國植物區係2/3的2萬個物種,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儲備生物戰略資源、傳播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中發揮了十分重要和獨特的作用。為進一步規範植物園的規劃、建設、管理、保護與發展,加強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工作,現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加強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是提升野生植物保護管理水平的重大舉措。野生植物保護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野生植物保護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作為實施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和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的重要基地,植物園承擔物種資源保護的任務越來越艱巨,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加強植物園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是新形勢下加強野生植物保護工作的戰略舉措,有利於推動我國野生植物保護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加強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是保存種質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野生植物蘊藏著豐富的遺傳資源,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保存植物種質資源、開展科學研究和可持續利用是植物園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使命。多年來,我國植物園研究開發的植物資源對發展新興産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加強植物園建設與發展,保護種質資源,開展可持續利用研究,對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加強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任務。植物園以其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植物多樣性和深刻的科學內涵成為生態文化的重要載體,為營造生態文明的良好氛圍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強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對於展示野生植物保護成果、建設生態文明、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加強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四)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科學發展的總體要求,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堅持政府主導、部門合作﹑社會參與、規範建設、科學管理、共同保護、持續發展的思路,大力加強植物園建設與發展。以國家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為重點,全面提高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的能力,充分發揮植物園的綜合功能,為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服務。
  (五)基本原則。一是突出重點。以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為重點,突出抓好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繁育和引種回歸。二是分類指導。林業、住房城鄉建設、中科院等部門對不同系統植物園的建設與發展按職能實行分類指導,並加強相互間的聯絡和協調。三是統一標準。通過部門間的協同研究,制定植物園植物保護管理技術標準和評估辦法,使植物園植物保護管理工作規範化和標準化。四是合理佈局。根據植物資源保護情況和植物園建設現狀,結合植物保護及植物園發展需要,按照區域定位合理、物種特色突出等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劃植物園建設與發展。五是保護優先。根據植物保護的重點和要求,在植物園建設內容上,要優先支持和重點改善與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引種回歸等有關的設施和條件。六是科技創新。植物遷地保護及其科研活動屬科技前沿工作,應不斷創新遷地保護的理論和技術,推動植物園建設管理的科技進步。七是功能兼顧。要重視發揮植物園在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生態遊憩等方面的社會服務功能,惠益公眾,服務社會。
  三、加強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工作的主要任務
  (六)統籌規劃植物園建設與發展。我國植物園建設與發展在總體上已達到一定規模,初步形成了遷地保護網絡的格局。但在植物園的分佈和建設內容上,還存在重要區域和重要植物種類的保護空缺,要在分析現有植物園建設與發展現狀基礎上,統籌規劃植物園建設與發展,使植物園發展走“規模擴展”和“內涵發展”並重的路子,進一步覆蓋不同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盡可能多地保存我國植物區係成分和植物種類。
  (七)強化植物園在遷地保護中的重要作用。開展植物遷地保護和種質資源保存是植物園建設與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圍繞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這個重點和主線,做好植物園規劃和建設管理工作。要將區域內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的遷地保護,作為植物園建設與發展的優先內容。要突出抓好能力建設,合理配置植物種類,根據其生物學特性,以及生態環境和植被類型相似性的原則,選擇和創建適宜物種異地保存和繁育的生境條件,並科學構建珍稀瀕危植物的遷地保護群落,使物種的遺傳多樣性和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要加強遷地保護種群的檔案建設與管理,對遷地保護的物種要建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詳細記錄種群來源和遷地後的保護情況。要不斷加強科學研究,根據科研需求,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能力建設,在專業技術人員配備上給予傾斜,並認真總結和推廣科研成果,充分體現植物園物種遷地保護作用和功能的發揮。
  (八)創新植物園管理機制。在繼續推動林業、住房城鄉建設、中科院等部門所屬植物園學術交流的基礎上,發揮各植物園學會、協會的橋梁作用及政府參謀作用。實現植物園間物種資源和信息共享,促進管理、科普和文化傳播等方面的交流,彰顯和發揮植物園體系的綜合作用。由國家林業局、住房城鄉建設部和中科院共同設立植物園協調管理機制(植物園聯盟),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加強對植物園建設與發展和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的協商溝通和指導,並主動加強與農業、醫藥等部門以及地方政府的交流與合作,逐步建立聯合推動植物園建設與發展的有效機制,匯集多方力量,發揮各自優勢,共同謀劃植物園建設與發展理念和管理模式,合力推進植物園建設與發展和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工作。通過建立部門之間、部門和植物園之間、植物園之間的溝通交流機制,逐步形成工作有聯絡、合作有渠道、發展有目標、推動有措施、政策有保障、管理有制度的系統性工作格局。
  (九)研究探討植物園分級分類建設管理模式。林業、住房城鄉建設、中科院等部門需根據我國植物園管理現狀及保護髮展需要,共同研究探討國家植物園和地方植物園分級分類建設管理模式,特別是要參照國際相關建設標準及管理規定,制定既適合中國國情又具科學性、前瞻性、可行性的國家植物園建設評審和認證標準,並按照統一的標準來評估、建立植物園分級分類建設與管理體系構架,研究制定相應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辦法,切實推動我國植物園體系建設健康持續發展。
  (十)加強植物園植物物種遷地保護國際交流與合作。植物園是我國向國際社會展示植物物種保護成果的重要窗口和平臺。我國目前與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個植物園建立了合作關係,要加強國家之間植物園遷地保護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推進與國際植物園保護協會(BGCI)、國際植物園協會(IABG)、受威脅植物委員會(IUCN-/TPC)、國際植物遺傳資源委員會(IBPGR)等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及時了解植物遷地保護的相關信息與技術,促進我國植物園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十一)加強植物園遷地保護的科普教育,提高全社會對植物園遷地保護的認知和參與。進一步強化植物園的科普功能,立足於植物園所收集、栽培的植物,區分不同對象採取有針對性、有特色的形式和方法,向公眾宣傳植物園遷地保護的科學知識,增強全社會保護野生植物的意識和行動。
  四、加強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和資金投入
  (十二)強化對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工作的領導和指導。國家林業局、住房城鄉建設部和中科院將按照各自的職責,進一步加強植物園的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和制度建設,切實加強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工作的領導和指導。要準確把握遷地保護工作的特點、重點和趨勢,對生長受到威脅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列入國家拯救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優先和重點採取拯救措施,制定專項拯救方案或規劃,通過採取種苗繁殖、生境營造、種群管理以及種質資源保存等措施,強化對野生植物的拯救保護、回歸引種及野生種群重建,並督促和檢查相關措施的落實。
  (十三)加強對植物園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的資金投入。植物物種資源的遷地保護事關國家戰略資源的收集和保存,屬國家公益事業,所需資金應以政府投入為主。各級林業、住建及中科院等部門和系統,應將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列入部門或系統規劃,加大對植物園建設與發展和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的投入。應高度重視,爭取將植物園建設與發展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保障植物園規劃、建設、保護、管理和發展所需資金的投入,確保植物物種資源遷地保護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應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在國家政策指導下,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個人採取多種形式參與植物園建設與發展和植物物種資源的保護,為促進我國野生植物保護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林  業  局       
                             住房城鄉建設部       
                             中  科  院       
                              2012年10月13日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