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發展改革委 旅遊局關於印發全國生態

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5年)的通知


                                          發改社會〔2016〕183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展改革委、旅遊委(局):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加快旅遊業發展的精神,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推動生態旅遊持續健康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旅遊局在廣泛調查研究、科學深入分析、充分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組織編制完成了《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確定了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總體佈局、重點任務,提出了六個方面的配套體系建設任務,並就實施保障做了具體安排,是未來十年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現將《規劃》印發你們,請按此做好相關工作,推動《規劃》順利實施。

各地發展改革和旅遊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細化分解各項任務,密切配合,指導協調生態旅遊的資源保護、社區參與、設施建設和區域合作等,同時做好《規劃》與其他相關規劃的有效銜接,形成工作合力。

                                          發展改革委

                                          旅 遊 局

                                            2016年8月22日


全國生態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5年)


序  言


我國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地理位置獨特,地形地貌複雜,氣候類型多樣,生物多樣性豐富,已建成各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地3000余處,為發展生態旅遊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加強對國家重點旅遊區域的指導,抓好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旅遊資源整體開發,引導生態旅遊健康發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遊休閒消費需求和生態環境需要,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所指生態旅遊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為準則,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與之共生的人文生態,開展生態體驗、生態認知、生態教育並獲得身心愉悅的旅遊方式。

規劃根據區域資源特色、環境承載力和開發利用現狀,將全國生態旅遊發展劃分為八大片區,明確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實施差別化保護措施,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打造生態旅遊精品,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規劃是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的行動綱領,是推動生態旅遊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保障。

規劃期限自2016年至2025年,規劃範圍為全國陸地國土空間及內水和領海(不包括港澳臺地區)。


第一章 發展基礎


一、現狀問題

生態旅遊作為一種綠色消費方式,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983年首次提出後,迅速普及全球。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旅遊概念正式引入中國。經過20多年的發展,生態旅遊已成為一種增進環保、崇尚綠色、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旅遊方式,並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及濕地公園、沙漠公園、水利風景區等為主要載體的生態旅遊目的地體系(見附表),基本涵蓋了山地、森林、草原、濕地、海洋、荒漠以及人文生態等7大類型。生態旅遊産品日趨多樣,深層次、體驗式、有特色的産品更加受到青睞。生態旅遊方式倡導社區參與、共建共享,顯著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收益,也越來越得到社區居民的支持。通過發展生態旅遊,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明顯提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已逐步成為共識。

與此同時,我國生態旅遊發展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地區對生態旅遊的認識不到位,只顧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不重視資源保護和規劃設計,搞竭澤而漁式的開發,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部分地區過分追求門票經濟,不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人為增加保護壓力,降低旅遊質量。相當數量的景區沒有充分發揮生態旅遊的科普、教育功能,在産品開發、導遊解説上過於膚淺和形象化。部分景區所在的社區參與度低,沒有決策建議權,利益共享機制缺失。此外,生態資源的保護監督體系也亟待健全。

二、面臨形勢

改革開放特別是“十二五”以來,我國旅遊業快速發展,旅遊已成為城鄉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國民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2015年國內旅遊人數達到40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4.13萬億元。預計2020年國內旅遊人數將突破70億人次,居民人均旅遊次數將從目前不到3次提高到5次左右,旅遊産品供求矛盾將持續突出。同時,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城鎮化水平提高,人們回歸大自然的願望日益強烈,國內旅遊需求特別是享受自然生態空間的需求爆發性增長。旅遊消費方式從觀光遊到觀光、休閒、度假並重轉變,呈現多樣化格局,深層次、體驗式、特色鮮明的生態旅遊産品更加受到市場青睞,觀鳥旅遊、探險旅遊、科考旅遊、生態養生、野生動物觀賞等逐漸成為新熱點。

但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仍比較脆弱,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偏低,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仍舊突出。十八大明確提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要求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劃定生産、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十三五”規劃《綱要》要求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生態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旅遊休閒消費需求和生態環境需要,必須加快發展環境友好型、非資源消耗型的生態旅遊,有效整合資源,促進融合發展,優化配套體系,加強資源環境國情教育,引導形成正確的生態價值觀,樹立崇尚生態文明新風尚,推動形成綠色消費新觀念,發展負責任、可持續的旅遊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二章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遊休閒消費需求和生態環境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優化生態旅遊發展空間佈局為核心,以完善生態旅遊配套服務體系為支撐,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強化資源保護,注重生態教育,打造生態旅遊産品,促進綠色消費,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保護優先,合理利用。把保護放在生態旅遊發展的首位,正確處理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關係,堅守生態底線,科學適度開發,推進生態旅遊集約化、低碳化、綠色化發展,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

(二)優化佈局,突出重點。優化生態旅遊發展空間佈局,以生態旅遊片區為依託,以生態旅遊協作區、目的地、線路和風景道為載體,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推動不同地域生態旅遊特色化、品牌化、差別化發展。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旅遊資源整體開發為重點,探索生態旅遊發展推動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新途徑。

(三)統籌協調,融合發展。以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為抓手,在資源保護、産品開發、線路組織、宣傳促銷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豐富合作方式,提升合作水平,實現一體化發展。以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為主線,促進生態旅遊與農業、林業、海洋、文化等相關産業和行業融合發展,延伸生態旅遊産業鏈,形成旅遊綜合服務體系。

(四)創新機制,多方參與。探索創新生態旅遊投融資、環境教育、生態補償等機制,形成生態保護與旅遊發展相互促進、良性循環的新模式。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社會組織的積極性,拓寬參與渠道,讓當地居民更多分享生態旅遊發展紅利。

三、規劃目標

到2020年,一批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和精品線路基本建成,生態旅遊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生態旅遊社區參與更加廣泛,帶動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環境友好型、非資源消耗型的生態旅遊理念逐步形成,培育一批生態旅遊重點品牌,初步形成全國生態旅遊發展的基本格局,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生態旅遊目的地國家。

到2025年,以生態旅遊協作區、目的地、線路和風景道為主體的總體佈局基本確立,區域合作機制更加健全、合作模式日益成熟,生態旅遊資源保護、産品開發、公共服務、環境教育、社區參與、營銷推廣、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健全,生態旅遊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作用全面發揮,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成為世界生態旅遊強國。


第三章 總體佈局


按照全國自然地理和生態環境特徵,依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修編版)》、《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劃(2011-2030年)》、《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等相關規劃,結合各地生態旅遊資源特色,將全國生態旅遊發展劃分為八個片區。不同片區依託自身優勢,明確重點方向,實施差別化措施,逐步形成各具特色、主題鮮明的生態旅遊發展總體佈局。

一、東北平原漫崗生態旅遊片區

本片區包括大小興安嶺、長白山、遼東丘陵森林,三江平原和東北平原濕地,東北平原西部草甸草原,大興安嶺森林草原等生態區域。總面積約126萬平方公里,涉及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

重點發展方向是依託森林、濕地、草原及冰雪旅遊資源,打造集森林觀光度假、冰雪運動休閒、界江界湖界山觀光、民俗體驗于一體,輻射東北亞的生態旅遊片區。加強與日本、韓國、俄羅斯、朝鮮、蒙古國合作,形成圖們江流域、日本海等跨境生態旅遊線路。

二、黃河中下游生態旅遊片區

本片區包括燕山、太行山、山東丘陵、秦巴山地森林,黃土高原農業與草原,汾渭盆地與華北平原農業植被等生態區域。總面積約92萬平方公里,涉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和陜西省。

重點發展方向是依託黃河沿線自然風光與民俗風情、太行山、燕山、秦嶺、冀北草原等生態旅遊資源,打造兼具黃河與黃土高原觀光、山地觀光度假、森林濕地休閒、濱海休閒度假等功能的生態旅遊片區。大力推動京津冀旅遊一體化發展。加快區域生態旅遊快速通道建設,建立區域信息交互網,構建多層級、網絡化、多部門協同的安全風險防範、應急救援、安全監督機制。積極拓寬國際生態旅遊市場。

三、北方荒漠與草原生態旅遊片區

本片區包括內蒙古高原東中部典型草原與荒漠草原,內蒙古高原西部山地荒漠,阿爾泰山、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柴達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塔裏木盆地荒漠,祁連山森林與高寒草原,帕米爾-崑崙山-阿爾金山高寒荒漠草原等生態區域。總面積約284萬平方公里,涉及內蒙古自治區(不包含赤峰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興安盟)、甘肅省(不包含甘南州)、寧夏自治區和新疆自治區。

重點發展方向是依託山嶽、草原、森林、綠洲、沙漠戈壁、峽谷及冰雪生態旅遊資源,打造具有山嶽與戈壁觀光探險、草原觀光休閒、綠洲度假、雪域體驗、少數民族文化體驗、戶外運動探險等特色的生態旅遊片區。加強祁連山、六盤山、賀蘭山等跨區域生態旅遊發展規劃與建設。立足連接亞歐大陸和中國內陸地區的區位優勢及邊境沿線生態景觀優勢,加強邊境地區生態旅遊國際合作。

四、青藏高原生態旅遊片區

本片區包括藏東-川西山地森林,藏東南熱帶雨林季雨林,青海江河源區、甘南、藏南高寒草甸草原,藏北高原高寒荒漠草原,阿里山地溫性乾旱荒漠等生態區域。總面積約225萬平方公里,涉及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及雲南省迪慶州、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壩州、甘肅省甘南州。

重點發展方向是依託青藏高原高大山脈、江河源區、高寒草原大體量自然生態資源和神秘多姿的人文生態資源,打造具有高原生態觀光與休閒、戶外運動、文化生態體驗、冰川科考、峽谷探險等特色的生態旅遊片區。加強基礎設施、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和生態環保設施建設,強化生態補償。促進生態旅遊業對特色農牧業及其加工業的融合帶動作用。

五、長江上中游生態旅遊片區

本片區包括武陵-雪峰山與滇中北山地森林,湘贛丘陵山地森林,黔中部喀斯特森林,長江中游平原濕地與農業植被,三峽水庫等生態區域。總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涉及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慶市、四川省(不包含阿壩州、甘孜州)、貴州省和雲南省(不包含迪慶州)。

重點發展方向是依託大江大河、湖泊濕地、山地森林、特色地貌景觀及苗族、彝族、侗族、哈尼族、傣族等少數民族生態旅遊資源,打造具有長江及其支流觀光、喀斯特與丹霞地貌觀光、亞熱帶森林觀光、山嶽與湖泊休閒避暑度假、長江流域民俗體驗等特色的生態旅遊片區。推動羅霄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等區域的生態旅遊扶貧。利用長江經濟帶區域發展戰略機遇,推動長江流域生態旅遊協同發展,建設長江黃金旅遊帶。

六、東部平原丘陵生態旅遊片區

本片區包括浙閩山地丘陵森林,天目山-懷玉山山地森林,長江三角洲濕地與城郊森林等生態區域。總面積約47萬平方公里,涉及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和福建省。

重點發展方向是依託江河、湖泊、山嶽、濕地、濱海等生態旅遊資源,打造世界自然遺産觀賞、江南水鄉人文生態體驗、江河湖泊濕地觀光、濱湖濱海休閒運動等特色的生態旅遊片區。強化生態旅遊土地利用空間管制,合理確定遊客容量,加強跨區生態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七、珠江流域生態旅遊片區

本片區包括桂粵山地丘陵森林,桂粵南部熱帶季雨林與雨林,珠江三角洲丘陵森林與農業植被等生態區域。總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涉及廣東省和廣西自治區。

重點發展方向是依託喀斯特地貌資源、嶺南山嶽資源、江河湖泊資源、溫泉資源和壯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人文生態資源,利用毗鄰港澳、東南亞的區位優勢,打造具有山水觀光、湖泊山嶽休閒度假、健康養生、中越邊關探秘、人文生態體驗等特色的生態旅遊片區。探索建立珠江上下游地區生態補償機制,強化規劃管控,防止生態旅遊資源過度開發。加強與東盟生態旅遊合作,構建中越邊關生態旅遊廊道。

八、海洋海島生態旅遊片區

本片區位於我國東部與南部,涵蓋我國領海及管轄海域、海島(含海南島),包括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等,擁有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種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及大於500平方米的島嶼6900多個,總面積約476萬平方公里。

重點發展方向是依託豐富的海洋海島資源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海上觀光、海上運動、濱海休閒度假、熱帶動植物觀光等特色的海洋海島生態旅遊片區。積極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推動三沙生態旅遊發展。建設國際郵輪港,開闢東盟海上郵輪航線,打造東南亞生態旅遊合作區。


第四章 重點任務


依據生態旅遊資源、交通幹線和節點城市分佈,在八大生態旅遊片區基礎上,以重要生態功能區為單元,培育20個生態旅遊協作區,遴選一批有代表性的生態旅遊目的地,通過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建設200個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按照生態要素的線性分佈和旅遊線路組織的基本原則,形成50條跨省和省域精品生態旅遊線路,適應日益興起的自駕車和房車旅遊,結合國家整體路網佈局,打造25條國家生態風景道,形成點線面相結合、適應多樣化需求的生態旅遊發展格局。

一、培育20個生態旅遊協作區

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以跨省域大山、大江、大河區域生態資源為基礎,選擇旅遊資源富集、品牌優勢顯著、交通基礎條件較好的區域,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建立合作框架和機制,加強區域合作和資源共享,實現錯位發展、集群發展。生態旅遊協作區要加強旅遊標準、管理和服務對接,加強重點景區與高速公路、高等級公路連接線建設,形成以鐵路、公路和航空相結合的旅遊立體交通系統,實現跨區域聯動發展,進一步推進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依託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

——燕山太行山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山水休閒遊、康體健身遊、自然探險遊、生態科普遊等産品。結合京津等周邊城市消費趨勢,重點推出適合自駕、生態休閒遊的短期旅遊線路,構建自駕車房車營地體系。加強冀、晉、蒙三省區旅遊合作和資源共享。

——環渤海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濱海度假旅遊、海洋休閒旅遊和海島生態旅遊,培育郵輪、遊船、遊艇及相關海洋休閒産業。開發環渤海濱海生態休閒度假旅遊帶,在旅遊線路組織、旅遊集散體系建設等方面強化合作,逐步建立互送客源、互為旅遊目的地的合作機制。

——陜蒙晉豫黃河大峽谷生態旅遊協作區:大力發展黃河水域觀光、黃河峽谷探險、民族風情體驗、沙漠觀光探險等産品,深入挖掘天下黃河的文化內涵,塑造黃河風情旅遊品牌和總體形象。加強沿黃河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的銜接,建立客源共享機制,聯手整治旅遊市場秩序,合力打造體現華夏文明、凸顯黃河生態的旅遊精品線路。

——大小興安嶺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森林避暑、草原旅遊、養生度假、冰雪旅遊、邊境旅遊、民俗體驗等産品,組建大小興安嶺旅遊聯盟,加強區域旅遊通道建設,共同開發精品旅遊線路,聯合打造森林生態旅遊特色品牌。

——長白山圖們江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邊境生態觀光、山地度假、森林生態旅遊、冰雪旅遊、溫泉養生和朝鮮族民俗體驗等産品,形成鴨綠江-長白山-圖們江邊境生態旅遊帶,推進與周邊國家旅遊合作,實現東北亞地區生態旅遊聯動發展。

——浙皖閩贛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遺産觀光、山地休閒、湖泊度假、科普教育等産品,加強黃山、廬山、九華山、三清山、江郎山、武夷山、龍虎山、泰寧等世界遺産地的深度協作,加快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區域一體化,搭建區域聯合營銷與市場共享平臺。

——羅霄山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自然生態觀光、山地養生度假、鄉村休閒等産品,支持基礎設施和生態保護工程建設,加強歷史遺址保護和生態旅遊品牌宣傳推廣,推動生態旅遊與紅色旅遊、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促進跨省協作。

——大巴山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山嶽生態觀光、避暑度假、鄉村休閒等産品。創新旅遊資源開發模式和旅遊産業扶貧機制。加強省際旅遊線路連接和區域合作,增強旅遊産業整體活力和綜合實力。

——大別山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森林休閒度假、科考探險、康體健身、研學旅行等産品,有序推進大別山區旅遊精準扶貧,建立區域旅遊扶貧成果共享機制,有效帶動農戶就業增收。建設大別山旅遊環線公路,探索建立大別山旅遊公共服務平臺。

——武陵山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休閒度假養生、康體健身旅遊、科普旅遊、鄉村休閒等産品,加強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張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銅仁市、渝東南等地區的合作。

——長江中游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水上旅遊、自駕車、低空旅遊等産品,推動生態旅遊與文化旅遊、紅色旅遊融合發展。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和高鐵優勢,共同打造長江旅遊線路和國內外知名旅遊品牌。推動區域一體、水陸聯動發展,探索生態旅遊聯合發展模式。

——烏蒙山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自然遺産欣賞、山水觀光、鄉村生態休閒、人文生態體驗等産品,促進生態旅遊與民族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加強烏蒙山區域省州市之間互聯互通,提升城市、景區和口岸的交通條件,形成以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快速旅遊通道。

——滇桂黔喀斯特山水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喀斯特山水觀光、森林旅遊、養生休閒、邊關覽勝、民族文化體驗等産品。探索特色文化與生態旅遊融合發展新路徑,發展地方特色旅遊商品,加大旅遊脫貧攻堅力度,加強區域內交通基礎設施銜接,形成優勢互補的協作發展格局。

——北部灣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濱海度假、濱水旅遊、海洋科普、民俗文化體驗等産品,完善北海、欽州、防城港城市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郵輪遊艇碼頭,加強北部灣與國內其他濱海旅遊城市、東南亞濱海國家的旅遊合作。

——西江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喀斯特地貌與亞熱帶動植物觀光、湖泊生態休閒、生態養生等産品,培育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特色景點和精品生態旅遊線路。推進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規範巴馬長壽養生旅遊發展,推動設立崇左中越國際旅遊合作區。

——青甘川三江源區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江河源頭生態觀光、戶外特種旅遊、民族文化體驗、高原休閒等産品,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改善內外部交通,完善旅遊配套設施,挖掘生態保護價值、自然景觀展示價值、歷史文化原真價值,共同推廣“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品牌形象。

——祁連山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山地冰川觀光、休閒度假、探險運動和民族風情體驗等産品,突出特色旅遊城鎮建設,破解交通瓶頸,完善沿線旅遊服務功能,加強甘肅、青海兩省祁連山旅遊資源整體開發,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合開發機制。

——崑崙山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自然風貌觀光、戶外特種旅遊、民俗與宗教文化體驗、科普教育等産品,體現“萬山之祖”的文化內涵,實現崑崙山旅遊設施共享、線路聯動、協同發展。

——大香格里拉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高原生態觀光、科考探險、康體健身、文化體驗等産品,建立務實高效的區域旅遊合作機制,加強旅遊通道對接,強化安全應急救援,完善旅遊公共服務設施,不斷擴大和提升“大香格里拉”品牌形象。

——賀蘭山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發展生態休閒、避暑度假、岩畫欣賞、葡萄酒文化體驗等産品,打造環賀蘭山黃金旅遊圈和葡萄酒文化長廊,推進賀蘭山區域旅遊公共服務設施標準化建設,打造統一的服務標準、服務標識和票務系統平臺。

二、建設200個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

依託各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地,按照向貧困地區、生態脆弱區和生態屏障區傾斜的原則,考慮資源稟賦、交通可達性、開發潛力、示範帶動性等因素,在全國範圍內遴選出200個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專欄一),堅持保護優先,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加大支持力度,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打造受國內外遊客歡迎的生態旅遊品牌。


專欄一 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

 

1、東北平原漫崗生態旅遊片區:呼倫貝爾草原、興安盟阿爾山、額爾古納濕地、克什克騰草原、阿魯科爾沁草原、大青溝、鴨綠江、遼河口、本溪水洞、金石灘-老虎灘、雙臺河、棋盤山、旅順口、長白山、松花湖、查幹湖、輝南龍灣群、向海、高句麗、防川、五女峰、五大連池、湯旺河、鏡泊湖、亞布力、大興安嶺、烏蘇裏江、綏芬河。

2、黃河中下游生態旅遊片區:靈山-百花山、密云云蒙山、盤山、大黃堡、遼河源、白洋淀、壩上草原、崇禮-赤城、衡水湖、京西百渡(淶易淶)、霧靈山、五台山、太行山大峽谷、綿山、蟒河、龐泉溝、王莽嶺、五老峰、恒山、沁河源、沂蒙山、蓬萊、嶗山、微山湖、黃河三角洲、南太行山-雲臺山、桐柏山、黃河小浪底、老君山-雞冠洞、伏牛山、豫西大峽谷、丹江、黃河故道、金絲峽、黃龍山、丹江源、秦嶺太白山、壺口瀑布、瀛湖、南宮山、黃河大峽谷、華山。

3、北方荒漠與草原生態旅遊片區:騰格裏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額濟納胡楊林、錫林郭勒草原、鳴沙山月牙泉、麥積山、敦煌雅丹、張掖丹霞、平涼崆洞山、六盤山、沙坡頭、賀蘭山、青銅峽、沙湖、蘇峪口、哈巴湖、天山、喀納斯湖、巴音布魯克、博斯騰湖、塔河源、白沙湖、可可托海、吐魯番火焰山。

4、青藏高原生態旅遊片區:九寨溝-黃龍、稻城亞丁、二郎山-海螺溝、香格里拉、雅魯藏布江、納木錯、林芝魯朗、珠穆朗瑪峰、羊八井、巴松錯、崑崙山-可可西裏、青海湖、祁連山、年保玉則、德令哈、冶力關、瑪曲。

5、長江上中游生態旅遊片區:三清山、井岡山、婺源、鄱陽湖濕地、武功山、廬山、神農架、武當-太極湖、恩施大峽谷、丹江口、張家界、洞庭湖、莽山、崀山、大圍山、長江三峽、武隆喀斯特、四面山、金佛山、黔江、蜀南竹海、大峨眉山、光霧山-諾水河、瀘沽湖、大渡河峽谷、黃果樹、荔波、龍宮、百里杜鵑、梵凈山、赤水、雷公山、馬嶺河-萬峰林、哈尼梯田、西雙版納、石林、玉龍雪山、騰衝、怒江大峽谷、蒼山洱海。

6、東部平原丘陵生態旅遊片區:崇明島、淀山湖、姜堰溱湖、太湖、洪澤湖、天目湖、虞山尚湖、千島湖、天目山、錢江源、神仙居、江郎山、雁蕩山、黃山、天堂寨、天柱山、九華山、巢湖、花亭湖、大金湖、湄洲島、武夷山、泰寧、清源山、屏南白水洋、鼓嶺、東山島。

7、珠江流域生態旅遊片區:南澳島、南嶺、丹霞山、鼎湖山、珠江口、桂林漓江、巴馬、北部灣、大德天、姑婆山、樂業-鳳山、龍脊梯田。

8、海洋海島生態旅遊片區:長山群島、舟山群島、廟島群島、芝罘島群、海陵島、平潭島、三沙、大洲島、五指山、東寨港紅樹林。


三、形成50條精品生態旅遊線路

以線形生態要素為主軸,突破行政區劃限制,強化生態旅遊目的地之間的連接,整合區域資源,依託品牌生態旅遊景區和主要交通幹線,串聯旅遊節點,連點成線、串景成廊,發揮沿線生態旅遊資源的整體優勢,構建跨省、省域共50條生態旅遊線路。

圍繞精品生態旅遊線路,統一佈局生態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在品牌培育、宣傳推廣、人才培養等方面強化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促進與文化旅遊、鄉村旅遊等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線路品牌,打造旅遊消費新熱點,增強對沿線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專欄二 跨省、省域生態旅遊線路

 

1、跨省生態旅遊線路:燕山長城生態旅遊線路、太行山山水生態旅遊線路、京杭大運河生態旅遊線路、環渤海濱海生態旅遊線路、黃河中下游華夏文明生態旅遊線路、東北邊境生態旅遊線路、大別山生態旅遊線路、武陵山山水民俗旅遊線路、長江三峽生態旅遊線路、秦巴山地生態旅遊線路、滇黔桂喀斯特山水民俗生態旅遊線路、大香格里拉生態旅遊線路、西北絲路文化生態旅遊線路、黃河上遊草原風情生態旅遊線路、祁連雪山冰川觀光探險生態旅遊線路、南水北調中線文化生態旅遊線路、海上絲路生態旅遊線路、南中國海生態旅遊線路、長征沿線生態旅遊線路、北緯30度世界遺産生態旅遊線路。

2、省域生態旅遊線路:河北壩上草原生態旅遊線路、中國冷極主題生態旅遊線路、內蒙古大草原生態旅遊線路、浙東沿海海洋海島生態旅遊線路、黃山山脈生態旅遊線路、清新福建山水生態旅遊線路、山東仙境海岸海島生態旅遊線路、山東黃河入海生態旅遊線路、環鄱陽湖生態旅遊線路、神農架生態旅遊線路、神秘湘西生態旅遊線路、桂東北山水生態旅遊線路、世界長壽之鄉休閒養生生態旅遊線路、中越邊關探秘生態旅遊線路、海南熱帶風情島生態旅遊線路、三沙海洋海島生態旅遊線路、渝東南山水生態旅遊線路、川東自然山水生態旅遊線路、川西大九寨生態旅遊線路、貴州避暑度假生態線路、雲南怒江大峽谷地質生態旅遊線路、雲南茶馬古道生態旅遊線路、西藏318西線生態旅遊線路、珠峰生態旅遊線路、大漠雅丹探奇生態旅遊線路、青海可可西裏科考生態旅遊線路、青海崑崙溯源生態旅遊線路、三江源源頭科考生態旅遊線路、新疆天山絲路北道生態旅遊線路、帕米爾高原生態旅遊線路。


四、打造25條國家生態風景道

依託國家交通總體佈局,按照景觀優美、體驗性強、距離適度、帶動性大等要求,以國道、省道為基礎,加強各類生態旅遊資源的有機銜接,打造25條國家生態風景道(專欄三)。

按照主題化、精品化原則,加強生態風景道沿線資源環境保護,營造景觀空間,建設遊憩服務設施,完善安全救援體系,優化交通管理,實現道路從單一的交通功能向交通、美學、遊憩和保護等複合功能的轉變。


專欄三 國家生態風景道

 

1、太行山風景道(河北石家莊、邢臺、邯鄲-河南安陽、新鄉、焦作-山西晉城、長治)

2、大興安嶺風景道(內蒙古阿爾山、呼倫貝爾-黑龍江加格達奇、漠河)

3、黃土高原風景道(內蒙古鄂爾多斯-陜西榆林、延安、銅川、西安)

4、賀蘭山六盤山風景道(內蒙古和寧夏賀蘭山、月亮湖、沙坡頭、六盤山)

5、東北邊境風景道(遼寧丹東-吉林集安、長白山、延吉、琿春-黑龍江綏芬河)

6、東北林海雪原風景道(吉林省吉林市、敦化-黑龍江牡丹江、雞西)

7、東南沿海風景道(上海-浙江杭州、寧波、台州、溫州-福建福州、廈門-廣東汕頭、深圳)

8、大運河風景道(浙江寧波、紹興、杭州、湖州、嘉興-江蘇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淮安、宿遷)

9、華東世界遺産風景道(安徽九華山、黃山-浙江開化錢江源、江郎山-江西上饒-福建武夷山、屏南白水洋)

10、大別山風景道(湖北大悟、紅安、麻城、羅田、英山-安徽岳西、霍山、六安)

11、沿武陵山風景道(湖北神農架、恩施-湖南湘西-貴州銅仁、遵義、黔東南)

12、羅霄山南嶺風景道(湖南株洲-江西井岡山、贛州-廣東韶關)

13、海南環島風景道(海南省海口、東方、三亞、瓊海、海口)

14、烏江風景道(重慶武隆、彭水、酉陽-貴州遵義、貴陽、銅仁)

15、長江三峽風景道(重慶長壽-湖北神農架、宜昌)

16、川藏公路風景道(四川成都、雅安、康定、巴塘-西藏林芝、拉薩)

17、西江風景道(貴州興義-廣西百色、柳州、荔浦、梧州-廣東封開、德慶、肇慶)

18、滇桂粵邊海風景道(雲南富寧-廣西靖西、崇左、欽州、北海-廣東湛江)

19、香格里拉風景道(雲南麗江、迪慶-四川稻城-西藏昌都)

20、滇川風景道(雲南楚雄-四川攀枝花、涼山、雅安、樂山)

21、大巴山風景道(陜西西安、安康-四川達州、廣安-重慶)

22、祁連山風景道(青海門源、祁連-甘肅民樂、張掖)

23、青海三江源風景道(青海西寧市、海北州、海南州、果洛州瑪多縣、玉樹市)

24、天山世界遺産風景道(新疆霍城縣、鞏留縣、新源縣、特克斯縣、和靜縣)

25、中巴公路風景道(新疆喀什-塔什庫爾幹-紅其拉甫口岸)


第五章 配套體系


一、資源保護體系

加強對生態旅遊資源的分級分類保護。根據地文景觀、生物景觀、水文景觀、氣象氣候景觀、人文生態景觀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保護措施,做好與相關規劃的協調銜接,優化旅遊項目的建設地點,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衝區、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重要自然生態系統嚴重退化的區域(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脆弱區)、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自然遺跡和瀕危物種分佈區、水源地保護區等重要和敏感的生態區域,嚴守生態紅線,禁止旅遊項目開發和服務設施建設。

景區建設要因地制宜、方便簡潔,鼓勵採用節能、輕型、可回收利用的材料設備,實施綠色旅遊引導工程,在旅遊景區、賓館飯店、民宿客棧等各類生態旅遊企業開展綠色發展示範。落實生態旅遊相關企業的環保責任,實施能源、水資源、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完善市場調節、標準控制、考核監管和獎懲機制。

建立遊客容量調控制度,科學合理確定遊客承載量,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特別是大江大河源頭區、高山峽谷區、生態極度脆弱區等地區,按照《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嚴格限定遊客數量、開放時段和活動規模,健全資源管理、環境監測等其他保護管理制度,嚴格評估遊客活動對景區環境的影響,規範景區工作人員和遊客行為。

二、公共服務體系

大力推進生態旅遊交通服務設施建設,加快建設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到中心城市、幹線公路、機場、車站、碼頭的支線公路,以及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間專線公路,構建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與主幹線之間的便捷交通網絡體系,鼓勵推行綠色交通,建立便捷的換乘系統。圍繞精品生態旅遊線路,支持有條件的地方依據相關規劃,結合實際需要新建或改建一批支線機場,增加至主要客源地城市航線,實施交通配套服務工程。

依託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精品生態旅遊線路和國家生態風景道,建設1000個自駕車、房車停靠式營地和綜合型營地。鼓勵生態旅遊宣教中心、生態停車場、生態廁所、綠色飯店、生態綠道等生態設施建設。實施公共服務保障工程,支持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遊客聚集區域的旅遊諮詢中心建設,支持區域性的旅遊應急救援基地、遊客集散中心、集散分中心及集散點建設。健全旅遊信息發佈和安全警示功能,完善生態旅遊保險體系和應急救援機制,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

三、環境教育體系

將生態旅遊作為生態文明理念的傳播途徑,把生態旅遊環境價值觀和道德觀教育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體系,提升環境教育質量,培養生態旅遊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

完善生態旅遊環境教育載體,有序建設自導式教育體系和嚮導式教育體系。加強解説牌、專題折頁、路邊展示、解説步道、體驗設施、小型教育場館、新媒體等載體建設,強化從業人員崗前培訓和技能培訓,提高解説水平和活動策劃能力,開展形式多樣的環境教育活動,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解説詞,鼓勵提供多語種服務,滿足國際遊客需求,提高環境教育的科學性、體驗性和實用性。

推進環境教育社會參與。實施環境教育示範工程,鼓勵企業、公益機構等在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建設環境教育基地。鼓勵通過志願者服務等公益性活動推動環境教育。支持結合當地社區發展開發鄉土環境教育教材,開設自然學校,為中小學生提供認知自然的第二課堂。通過開展生態教育,加深遊客環境認知,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四、社區參與體系

完善生態旅遊社區參與機制,細化社區參與主體、途徑、方式、程序和保障,明確外來企業在生態旅遊發展過程中對當地生態環境和社區居民的責任,企業收益以一定形式返還當地居民。景區內經營性設施的特許經營,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當地居民和企業,聘用管護人員等職工時,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當地居民。支持社區居民組織利益共同體,建立投資風險共擔、投資收益共享的良性發展機制。

重視生態旅遊的扶貧帶動作用,依託鄉村旅遊富民工程,探索符合地方實際的生態旅遊扶貧模式。大力發展生態旅遊職業教育,提升社區居民素質和從業技能,增強參與生態旅遊發展的能力,重點在生態環境建設、生態資源保護、生態解説與環境教育、生態旅遊開發運營等環節擴大就業。

五、營銷推廣體系

塑造全國生態旅遊整體形象,推出國家生態旅遊形象宣傳口號、宣傳片和形象標識,鼓勵各地進行獨具地域特色的生態旅遊形象。完善品牌管理體系,促進中國生態旅遊國際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

加強生態旅遊市場的差別化營銷推廣,著力開發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國內生態旅遊主體市場,適度開發東部中小城市、中西部城市群、中東部經濟發展較快的農村等國內生態旅遊新興市場。培育生態旅遊市場,引導開發野生動植物觀光、生態養生、戶外探險、深海體驗等生態旅遊,積極發展入境旅遊,加強市場秩序維護和輿論監督。

六、科技創新體系

推廣有助於生態旅遊發展的先進技術,加強虛擬現實技術等新技術在生態旅遊中的應用,探索重要和敏感的生態區域的虛擬現實技術展現,優化旅遊體驗。促進移動互聯網與生態旅遊融合,通過移動終端、門戶網站、計算機應用程序促進旅遊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提升生態旅遊産品服務質量。

把生態旅遊裝備納入相關行業發展規劃,制定完善安全性技術標準體系,支持企業開展生態旅遊裝備自主研發,按規定享受國家鼓勵科技創新政策,鼓勵企業自建或與高校院所聯合共建生態旅遊創新研發平臺。

加強生態旅遊基礎理論研究,指導發展實踐。探索建立生態旅遊産業統計體系,明確生態旅遊統計指標口徑和測算方法。建立全國生態旅遊數據庫,及時掌握生態旅遊市場、生態旅遊影響等相關數據。


專欄四 生態旅遊配套體系重大工程

 

1、資源保護利用工程:支持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世界文化自然遺産地等重要生態旅遊資源的保護監測、展示利用以及道路、水電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2、交通配套服務工程:完善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的交通服務體系,合理佈局機場、鐵路站點。加快太行山旅遊快速通道、沿黃旅遊快速通道、跨黃河旅遊連接通道、環繞伏牛山、大別山、大長白山、中越邊關的旅遊快速通道建設。支持依託國家生態風景道的自駕車房車營地和依託精品生態旅遊線路的郵輪碼頭建設。合理規劃公共旅遊和私人遊艇碼頭,建成一批遊艇碼頭和遊艇泊位。

3、公共服務保障工程:支持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所在城市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碼頭、高速公路服務區、商業集中區等遊客聚集區域的旅遊諮詢中心建設;支持區域性的旅遊應急救援基地、遊客集散中心、集散分中心及集散點建設。

4、重點景區建設工程:支持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到交通幹線的連接路,景區內的道路、步行道、停車場、廁所、供水供電設施、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消防設施、安防監控設施、解説教育系統、應急救援設施、遊客信息服務設施以及環境整治等。

5、鄉村旅遊富民工程:支持鄉村旅遊富民工程重點村的道路、步行道、停車場、廁所、農副土特産銷售中心、供水供電設施、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消防設施以及環境整治等建設。對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的農家樂等,重點支持實施“三改一整”工程(即改廚、改廁、改房間、修整院落)項目。

6、綠色旅遊引導工程:支持旅遊景區、賓館飯店、民宿客棧等各類生態旅遊企業開展綠色發展示範,通過節水節電、綠色低碳升級改造項目等,引導生態旅遊綠色化、低碳化發展。

7、環境教育示範工程:開展“千名環境友好旅遊者”活動。鼓勵企業、公益機構等在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建設環境教育基地。

8、人才隊伍建設工程:實施“研究型英才”、“創新創業型英才”、“實踐服務型英才”、“雙師型英才”、“旅遊企業拔尖骨幹管理英才”、“技術技能工作室”等旅遊人才建設項目,遴選培養2000名以上生態旅遊專門人才。


第六章 實施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旅遊局要強化部門合作,加強對生態旅遊發展重大問題的指導。國家旅遊局要做好重點生態旅遊協作區的統籌協調。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落實好相關工作,加強生態旅遊發展規劃與生態保護、資源管理、交通運輸等相關規劃的有效銜接。各級政府要加強領導、統籌兼顧、落實責任,進一步完善工作協調機制。地方發展改革和旅遊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科學規劃、突出重點,細化分解各項任務,推動生態旅遊的資源保護、社區參與、設施建設和區域合作等。要建立健全規劃評估機制,及時總結規劃落實情況。

二、加大政策扶持

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對生態旅遊發展的投入。中央預算內投資要重點向生態旅遊協作區、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精品生態旅遊線路、國家生態風景道等相關項目傾斜。安排旅遊基礎設施專項建設基金項目時要加大對生態旅遊項目的支持。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政府設立生態旅遊專項扶持資金,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社區經營特點和融資需求特徵,創新産品和服務。發揮政府融資性擔保機構和再擔保機構作用,完善風險分擔機制。鼓勵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等支持社區生態旅遊項目。推動多渠道股權融資,利用新型金融機構和融資服務機構,促進社區創業。支持企業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投資、建設、運營生態旅遊項目。

三、加強協調合作

加強各地政府之間溝通協調,鼓勵生態旅遊協作區相關省(區、市)加強區域合作,建立多層級、多形式的溝通機制,協調解決區域生態旅遊發展重大問題,合作舉辦聯合宣傳、協同推廣等重要活動,探索建立生態旅遊目的地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推進生態旅遊協作區區際、區內的橫向補償。加強中央、地方各級政府的上下聯動,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旅遊設施建設,加大在生態旅遊産品設計、宣傳推廣、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幫扶力度。加強與國際組織、旅遊院校、旅遊企業合作,跟蹤生態旅遊國際前沿研究,重視成果推廣轉化,建立科研教學、培訓實踐合作平臺,聯合開展科學研究。積極參與生態旅遊國際標準規範的制定,擴大影響力。

四、強化人才保障

突出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重視培養領軍人才和複合型人才,大力開發生態旅遊發展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支持引導生態、生物、地質、環保、林學等相關專業開設生態旅遊課程,與旅遊專業聯合培養生態嚮導、專業解説等各類適用人才。統籌抓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營造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創業就業環境。鼓勵重點生態旅遊目的地建立專家諮詢委員會,加強規劃開發、産品設計等方面的專業指導。

附表:我國自然保護地基本情況(略,詳情請登錄發展改革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