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農業部關於印發《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建設規劃(2017-2025年)》的通知


農漁發〔2017〕39號    

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漁業主管廳(局):

為貫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強國戰略的有關要求,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國務院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關於發展海洋牧場的部署安排,更好地發揮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的綜合效益和示範帶動作用,推動全國海洋牧場在未來一個時期建設取得新突破,發展再上新臺階,我部組織編制了《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現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農 業 部              

2017年10月31日      



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規劃(2017-2025年)


前  言


我國海域遼闊,島嶼眾多,岸線綿延曲折,擁有良好的天然海域生態環境條件和豐富的水生生物資源。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和人口不斷增長,受環境污染、工程建設以及過度捕撈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近海漁業資源嚴重衰退、水域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水域荒漠化日趨明顯,嚴重影響了我國海洋生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牧場建設作為解決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的金鑰匙,是轉變海洋漁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探索,也是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通過發展海洋牧場,不僅能有效養護海洋生物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還能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水産品,推動養殖升級、捕撈轉型、加工提升、三産融合,有效延伸産業鏈條,推動海洋漁業向綠色、協調、可持續方向發展。儘管目前我國的海洋牧場建設初具規模,但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統籌規劃和基礎研究不足、示範引領和體制機制建設不夠等問題,制約了海洋牧場綜合效益的發揮。為貫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強國戰略的有關要求,落實《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國務院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關於發展海洋牧場的部署安排,更好地發揮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的綜合效益和示範帶動作用,推動全國海洋牧場在未來一個時期建設取得新突破,發展再上新臺階,特編制本規劃。

一、建設的必要性

海洋牧場是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也是拓展和有效配置漁業發展空間,優化海洋漁業産業佈局,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促進近海漁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通過高標準、高起點地建設一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不僅可以發揮示範區在漁業資源養護和可持續利用中的重要作用,還可以通過示範引領,推動我國海洋牧場整體建設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有助於調整漁業産業結構,實現漁業轉型升級

當前,資源衰退、環境惡化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漁業發展的“瓶頸”。一方面,漁業發展受到外部資源環境的制約越來越大,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過度捕撈和不健康的養殖方式等漁業行為又會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現代漁業發展必須秉承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産業發展與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海洋牧場在降低海洋捕撈強度,減少海水養殖密度的同時,可以推動養殖升級、捕撈轉型、加工提升,促進休閒漁業發展,有效延伸産業鏈條,提升海洋漁業的附加值;能夠提供更多優質安全的水産品,推動漁業從傳統的“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促進我國海洋漁業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

(二)有助於提供優質動物蛋白,改善居民膳食結構

據世界銀行預計,到2025年將有36個國家的14億人陷入食物短缺的危機中,到2030年全球範圍內對糧食的需求將增長50%以上。水産品是國際公認的優質動物蛋白來源,也是我國食物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海洋水産品的年産量相當於全國肉類和禽蛋類年總産量的30%,為我國城鄉居民膳食營養提供了近1/3的優質動物蛋白,已經成為我國食物供給的重要來源,也是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的新途徑。在當前耕地減少、糧食供需失衡和世界糧食價格波動運行的形勢下,發展海洋牧場,推動“藍色糧倉”建設,有助於滿足城鄉居民對改善膳食結構、獲取優質蛋白的迫切需求,也有助於滿足國家糧食安全對海洋漁業發展的需要。

(三)有助於養護海洋生物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

目前,海洋漁業資源衰退、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海洋生態保護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維護海洋生態安全,是國家生態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從保護和修復兩方面同時推進。海洋牧場主要是利用工程手段,基於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海洋生態系統原理,營造適合水生生物繁衍、棲息和生長的漁場環境,進而實現水生生物資源的自然繁殖和補充,促進海洋生態系統的改善和修復。通過科學投放人工魚礁、移植和種植海草和藻類、增殖水生生物等系統措施,可有效改善海域生態環境,養護近海漁業資源,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維護海洋生態系統安全。此外,海洋牧場在産出優質水産品的同時,還能起到固碳除氮的作用,有助於凈化水質、降低海域的富營養化程度。

(四)有助於推動海洋經濟增長,助力海洋強國戰略

黨的十八大在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同時,作出了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強調,要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提出了海洋開發與保護的“四個轉變”。漁業是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一環。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以及其他海洋新型産業的快速上升,我國海洋漁業佔海洋生産總值的比重相對偏低,對海洋經濟貢獻度呈現下降趨勢。海洋牧場作為海洋漁業極具優勢的領域,在促進傳統海洋漁業發展的同時,還可以拓展漁業功能,將漁業增殖、生態修復、休閒娛樂、觀光旅遊、文化傳承、科普宣傳以及餐飲美食等有機結合,有效帶動海洋二三産業的發展,形成海洋漁業經濟新的增長點,為海洋經濟整體健康、可持續發展以及海洋強國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二、發展現狀

經過30餘年的發展,我國沿海從北到南已建設了一系列以投放人工魚礁,移植種植海草和海藻,底播海珍品,增殖放流魚、蝦、蟹和頭足類等為主要內容的海洋牧場。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全國已投入海洋牧場建設資金55.8億元,建成海洋牧場200多個,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42個,涉及海域面積超過850平方千米,投放魚礁超過6000萬空立方米(詳見附件1)。目前,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已初具規模,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日益顯著。據測算,已建成的海洋牧場年可産生直接經濟效益319億元、生態效益604億元,年度固碳量19萬噸,消減氮16844噸、磷1684噸。另外,據統計,通過海洋牧場與海上觀光旅遊、休閒海釣等相結合,年可接納遊客超過1600萬人次。在我國沿海很多地區,海洋牧場已經成為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成為一二三産業相融合的重要依託,成為沿海地區養護海洋生物資源、修復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

(一)黃渤海區建設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黃渤海區投入海洋牧場建設資金44.52億元,建設海洋牧場148個、涉及海域面積346.7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魚礁1805.4萬空立方米,建成人工魚礁區面積157.1平方千米,形成海珍品增殖型人工魚礁、魚類養護礁、藻礁、海藻場以及鮑、海參、海膽、貝、魚和休閒漁業為一體的複合模式,具有物質循環型-多營養層次-綜合增殖開發等特徵,産出多以海珍品為主,兼具休閒垂釣功能,主要屬於增殖型和休閒型海洋牧場。

(二)東海區建設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東海區投入海洋牧場建設資金3.83億元,建設海洋牧場23個、涉及海域面積235.7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魚礁70萬空立方米,建成人工魚礁區面積206.2平方千米,形成了以功能型人工魚礁、海藻床(海藻(草)場)以及近岸島礁魚類、甲殼類和休閒漁業為一體的立體複合型增殖開發的海洋牧場模式,主要屬於養護型和休閒型海洋牧場。

(三)南海區建設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南海區投入海洋牧場建設資金7.45億元,建設海洋牧場74個、涉及海域面積270.2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魚礁4219.1萬空立方米,建成人工魚礁區面積256.6平方千米,形成了以生態型人工魚礁、海藻場和經濟貝類、熱帶亞熱帶優質魚類以及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海洋生態改良和增殖開發的海洋牧場模式,以生態保護以及魚類、甲殼類和貝類産出為主,兼具休閒觀光功能,主要屬於養護型海洋牧場。

三、存在的問題

我國海洋牧場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漁業轉型升級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

一是缺乏統籌規劃,科學佈局有待加強。海洋牧場是一項科學的系統工程,建設前需要開展認真深入的調查,並在此基礎上做出科學規劃。一些海洋牧場的規劃佈局、礁區選址、建設規模及人工魚礁工程設計等方面缺乏科學論證和統籌規劃,建設佈局不夠合理;一些海洋牧場缺少明確的功能定位,過於強調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生態效益,這些都制約了海洋牧場整體功能和效益的發揮。

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資金投入總體不足。由於各地區重視程度和資金支持存在較大差異,目前全國海洋牧場發展並不平衡。海洋牧場建設財政資金投入普遍不足,難以形成有效規模,導致我國海洋牧場建設雖然數量多但規模偏小,特別是以生態保護為主要目標的養護型海洋牧場發展受到制約;加上海洋牧場運行和管理缺乏配套資金,導致海洋牧場的綜合效益難以充分、持續發揮,嚴重影響了海洋牧場的實際效果。

三是法律法規不完善,體制機制不健全。海洋牧場的建設和運營涉及政府、企業、漁民等多方利益主體,需要全面統籌、綜合管理。由於缺少專門的規章制度,一些海洋牧場建設、經營和監管責任主體不明確,海洋牧場産權不清晰,導致管理混亂;一些地區對海洋牧場徵收海域使用金標準過高,忽視其資源增殖和養護功能,加之海域批准使用年限過短,都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海洋牧場建設的積極性;一些地區還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現象,後續監測和管理監督不到位,管理目標發生偏差,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與短期利益,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海洋牧場綜合效益的發揮。

四是科研基礎薄弱,科技支撐落後於發展需求。海洋牧場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海洋生物及建築工程等多個學科。目前,我國從事海洋牧場研究的機構和專業人才缺乏,對海洋牧場缺乏系統性的研究;海洋牧場配套技術、環境優化技術研究的力度明顯不夠;海底構造、海灣環境、魚類洄遊行為觀測等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強,海洋牧場基礎研究進度的滯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海洋牧場的科學發展。

四、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從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角度出發,以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為抓手,以人工魚礁和海藻場建設為載體,以增殖放流為補充,以現代化和信息化管理為保障,強化規劃引導、科技支撐、投入支持、示範引領和制度保障,大力推進以海洋牧場為主要形式的漁業資源生態修復和區域性漁業綜合開發,推動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漁業轉方式調結構,促進現代漁業轉型升級。

(二)基本原則

1.統籌兼顧,生態優先

統籌考慮海洋牧場的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水域生態環境修復、海洋水産品産出、休閒漁業發展等各項功能,確保海洋牧場建設和管理的生態合理性優先於經濟合理性,追求包括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在內的綜合效益最大化,重點發展以生態資本保值增值為基礎的養護型海洋牧場,實現海洋漁業與資源環境持續協調發展。

2.科學佈局,重點示範

綜合考慮我國黃渤海、東海和南海的水生生物資源和環境稟賦、生態修復需求、轉産轉業形勢和漁業産業發展特點,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以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為抓手,以點帶面,以面促區,逐步推進,不斷規範海洋牧場建設和管理,提升我國海洋牧場發展的整體規模、層次和水平。

3.明確定位,分類管理

明確不同類型海洋牧場的功能定位,合理設計人工魚礁和海藻(草)場建設、貝類底播增殖、漁業資源增殖放流、休閒漁業開發等配置模式,科學確定建設規模和內容,注重相互之間的銜接和互補,加強後續管理監測,強化産出控制,科學評估海洋牧場實際效果。

4.理順機制,多元投入

完善海洋牧場相關規章制度,規範海洋牧場建設和管理,建立“權屬清晰、責任明確、管理規範、保障有力、運轉高效、公平惠益”的海洋牧場建設和管理體制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調動各方積極性,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建設資金,建立海洋牧場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三)規劃目標

到2025年,在全國創建區域代表性強、生態功能突出、具有典型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178個,推動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和管理科學化、規範化;全國累計投放人工魚礁超過5000萬空立方米,海藻場、海草床面積達到330平方千米,形成近海“一帶三區”(一帶:沿海一帶;三區:黃渤海區、東海區、南海區)的海洋牧場新格局;構建全國海洋牧場監測網,完善海洋牧場信息監測和管理系統,實現海洋牧場建設和管理的現代化、標準化、信息化;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海洋牧場建設管理制度和科技支撐體系,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運行高效、産出持續的海洋牧場發展新局面。

(四)主要建設內容

國家支持在符合相關海域功能區劃和環境保護規劃,具備適宜自然條件的海域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人工魚礁的設計、建造和投放,配套的船艇、管護平臺、監測和管理系統等設施設備;海藻場和海草床的移植修復等。

五、總體佈局

基於我國近海海域地理環境狀況,根據《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和《國務院關於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安排,結合全國沿海各省(區、市)海洋牧場建設和發展計劃,規劃到2025年在全國建設178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包括2015-2016年已建的42個),具體佈局如下。

(一)黃渤海區

截止到2025年,規劃共在黃渤海區建設113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包括2015-2016年已建情況),形成示範海域面積1200多平方千米,其中:建設人工魚礁區面積600多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魚礁3400多萬空立方米,形成海藻場和海草床面積160平方千米。

主要分佈區域:渤海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秦皇島-灤河口海域、大連近海海域、山東半島近岸海域、南黃海等海域。其中,遼東灣主要分佈在綏中、葫蘆島、營口近海等海域;秦皇島-灤河口海域主要分佈在秦皇島近海、南戴河近海、昌黎近海、唐山唐山灣、佛手島等海域;渤海灣主要分佈在天津南港工業區海域、滄州海域、濱州無棣縣近海海域、東營河口區近海等海域;萊州灣主要分佈在東營黃河河口區、龍口屺山母島等海域;大連近海海域主要分佈在大小長山島海域、黃海大李家街道海域、海洋島、平島、石城島、王家島等海域;山東半島近岸主要分佈在煙台南北隍城海域、南北長山島、崆峒島、砣磯-喉磯-高山島、廟島群島東部、蓬萊東部、芝罘島東部、養馬島、四十里灣、牟平金山下寨、金山港東部、海陽琵琶口、土埠島東部、大閻家海域,威海雙島灣、五壘島灣、小石島、劉公島、五渚河至茅子草口、靖海灣東部、乳山白沙灣海域,榮成臨洛灣、榮成灣、蘇山島、愛倫灣、俚島灣、王家灣海域,青島五丁礁、田橫島南部、齋堂島、嶗山灣、竹岔島、朝連島、鳳凰島海域,日照北部近海、黃家塘灣、劉家灣、前三島、海州灣北部等海域;南黃海海域主要分佈在江蘇南通近海海域。

(二)東海區

截止到2025年,規劃共在東海區建設20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包括2015-2016年已建情況),形成示範海域面積500多平方千米,其中:建設人工魚礁區面積160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魚礁500多萬空立方米,形成海藻場和海草床面積80平方千米。

主要分佈區域:主要分佈在浙江、福建近海海域。其中浙江主要分佈在普陀朱家尖白沙海域、台州椒江大陳海域、臨海東磯海域、溫嶺積絡三牛海域、玉環雞山島群海域、溫州洞頭等海域;福建主要分佈在寧德霞浦海域,福州連江、福清、平潭海域,莆田秀嶼,泉州晉江海域,廈門白哈礁,漳州龍海、東山海域。

(三)南海區

截止到2025年,規劃共在南海區建設45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包括2015-2016年已建情況),形成示範海域面積1000多平方千米,其中:建設人工魚礁區面積300多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魚礁1100多萬空立方米,形成海藻場和海草床面積90平方千米。

主要分佈區域:分佈在廣東、廣西和海南近海海域。其中廣東主要分佈在汕頭萊蕪海域,揭陽神泉、前詹海域,汕尾陸豐碣石灣金廂南海域,惠州大辣甲、紅海灣、大星山海域,湛江江洪、硇洲、烏石、煙灶海域,深圳楊梅坑、東衝-西衝海域,珠海廟灣、外伶仃海域,江門烏豬洲、沙堤海域,陽江山外東、青洲島、紅魚排、海陵島海域,茂名大放雞島、第一灘海域,吳川博茂漁港西南部等海域;廣西主要分佈在北海近海海域、欽州三娘灣等海域;海南主要分佈在三亞近海的三亞灣、蜈支洲島、崖州海域,陵水近海海域,萬寧洲仔島海域,瓊海馮家灣海域,文昌海域,臨高頭洋灣海域,儋州市峨蔓、海頭、磷槍石島海域,樂東鶯歌海海域,西沙永樂群島等海域。

六、效益分析

(一)生態效益

海洋牧場在水生生物棲息地和漁場環境修復、漁業種群資源增殖、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升、生物多樣性維繫等方面具有綜合的生態效益。海洋牧場建設形成的人工魚礁區,為大型藻類、附著生物等提供了附著基質,礁區內形成的多樣性流場和流態,為各類水生生物提供了棲息、繁衍、生長、避敵等所需的生息空間。藻類移植及海草床建設對於修復海底生態環境、解決海域荒漠化問題意義重大,不但可以凈化水質、改善底質,還可以減緩溫室效應、防止赤潮發生。通過海洋牧場示範區的建設,可以恢復並提高示範區及其周邊海域漁業資源補充量和生物多樣性,改善海域生態環境質量,提升海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社會效益

為保護海洋漁業資源,我國海洋捕撈業正在實施減船轉産。海洋牧場建設與減産轉産政策密切相關。減下來的廢舊漁船進行無害化處理後,可以作為魚礁材料,變廢為寶;同時,建成的海洋牧場還可以為捕撈漁民提供轉産轉業出路,有助於穩定轉産轉業漁民收入,保障漁區社會和諧穩定。此外,以海洋牧場建設和增殖放流活動為平臺,利用政府引導、社會媒體宣傳、擴大公眾參與等途徑,加強海洋生態保護的廣泛宣傳和教育,倡導樹立“人海和諧、人魚和諧”的理念,能夠提升全社會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合理利用海洋資源更加深入人心。

(三)經濟效益

根據國內外的海洋牧場建設經驗,每空立方米人工魚礁區比未投礁的一般海域,平均每年可增加10公斤漁獲量。按此測算,本規劃期內人工魚礁投放5000萬空立方米,平均每年約可增加50萬噸産量,按照主要漁獲品種的價格2萬元/噸計算,本規劃中僅人工魚礁建成後每年就可增加100億元的漁業産值,結合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海藻移植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保守估計建成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每年帶來的經濟效益將超過150億元,十年將超過1500億元。此外,海洋牧場建設還可有效帶動沿岸地區水産品育苗、養殖、加工、外貿、交通運輸、休閒垂釣、餐飲旅遊等相關産業的發展,為海洋經濟發展做出新貢獻。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和溝通協調

沿海各級漁業主管部門要高度重視,以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創建為抓手,加大海洋牧場建設力度,統籌做好海洋牧場與海水養殖、休閒漁業、捕撈漁民轉産轉業、漁船更新改造及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水生生物保護區建設和增殖放流等漁業相關産業或工作的協調配合,加快海洋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和轉型升級,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要積極與有關部門溝通,協調好海洋牧場建設與其他行業用海關係,避免與現有的功能區劃和環保要求相衝突。同時,也要積極爭取將海洋牧場規劃或建設區域納入漁業功能區域,為海洋牧場發展留足空間。

(二)完善海洋牧場建設和管理體制機制

加快推進海洋牧場相關配套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規範性文件的制修訂,完善海洋牧場建設和管理辦法。創新海洋牧場建設和管理體制機制,根據不同類型和功能定位,實行更有針對性的分類管理。建立健全海洋牧場投資與收益相匹配製度,明確海洋牧場建設主體、經營主體和所在海域漁民在海洋牧場經營、開發、管理和維護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在確保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切實保護的前提下,讓投入各方獲得合理收益。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支持機制

整合漁業現有的支持政策,在有關項目和資金安排上對海洋牧場建設予以重點傾斜。中央財政通過漁業油價補貼政策調整,支持開展以修復、優化海洋漁業資源和水域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鼓勵各地加大對海洋牧場建設的支持力度,並在減免海域使用費用、簡化審批手續,以及信貸、稅收、保險等方面進行政策傾斜。積極推動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長效投入機制,按照“誰投資、誰負責、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生態補償資金、金融資本以及其他社會資本參與海洋牧場建設,推動海洋牧場規模化發展。

(四)強化科技支撐和服務

加強海洋牧場方面的專業人才培養和引進,建立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機制,形成穩定、高效的海洋牧場技術研究和支撐團隊,在海洋牧場規劃建設、技術標準、效果評估、管理制度、扶持政策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組織相關科技力量,以産業發展為導向,對海洋牧場選址、礁體設計、礁區佈局、礁體投放、海草床和海藻場構建、增殖物種選擇、漁業資源管理等方面的關鍵與共性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科學指導海洋牧場建設。充分發揮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的典型示範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推廣實用技術和成功經驗,帶動海洋牧場全面健康發展。

(五)加強海洋牧場後續管理監測

構建海洋牧場實時監測系統與輔助決策技術信息平臺,及時對海洋牧場生態環境、資源狀況進行跟蹤監測。建立海洋牧場長期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評估機制,全面總結、科學評估、綜合分析海洋牧場建設取得的效果,為後續管理、開發利用和繼續建設提供決策支持。加強海洋牧場選址、設計、論證、實施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審查,嚴把招投標、質量管理和技術監督等關鍵環節,確保海洋牧場建設質量;加強執法監管,建立動態監管體系和綜合考評體系,確保海洋漁業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附件:1.2015-2016年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已建名單

   2.2017-2025年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規劃建設表

(以上附件略,詳情請登錄農業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