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王聖志)“在我們山區,修路、修水利成本高,而縣級財政又多是吃飯財政,國家下撥的資金大部分用於重點建設項目,或者被地方用於大項目了,小項目、小工程幾乎沒有資金扶持。因此,現在農村有新房沒新村的現象比較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旌德縣白地鄉洪川村黨支部書記余的娜説。
生活在山區的余的娜對小項目建設面臨的困境有著切身的感受,她説:“就拿‘村村通’工程來講,我們每個村有好幾個自然村,但一個村只有一條公路,其他自然村交通狀況並沒有改變。國家按照10萬元每公里的標準下撥建設硬化等級公路,在我們山區,建這樣的道路要18萬元每公里,不足的錢由地方政府配套。因為縣財政困難,資金不能足額配套,建出來的道路就會出現質量問題,而驗收不達標,國家下撥的資金就拿不到。我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水利建設也是一樣。這幾年,國家對治淮工程等大項目的投入比較多,但對農村水利建設投入不足。在我們山區,用水幾乎還是‘靠天收’,小水庫、河道建設關係到農民增産增收,與農民生産生活息息相關。現在有不少水庫、河道亟待維修建設,卻難以爭取到國家項目資金的支持。”余的娜説。
“這些不起眼的小項目是農民的命根子。”余的娜説,“希望國家對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有更明確的管理辦法,提高資金使用率和合理性,多關注那些關係到民生的小工程、小項目,讓老百姓能更多地感受到公共財政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