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目前進入了大眾化階段。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上升至23%;綜合性、多科性高校數量增加,改變了我國高等教育規模偏小、結構不合理、單科性院校過多的局面;加強了學科間的優勢互補,優化了高等教育資源配置,進一步提高了辦學效益。特別是重點學科建設不斷進展,高等職業教育學生超過一半,高校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伴隨加速發展,高等教育也面臨許多問題,特別是生源質量、師資力量、辦學條件等跟不上教育規模的快速擴大,專業結構不合理,教學質量難以保證,畢業生創新能力和技能缺乏,就業面臨困難。把高等教育的著力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增強為現代化建設服務的能力,是一個重要的戰略抉擇。《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為下一階段高等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貫徹落實這一部署和要求,要著力把握好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積極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專業結構調整,繼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是提高質量的重要步驟。一是緊緊圍繞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進行學科專業結構調整,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國家將支持校企合作建設國家重點發展領域緊缺人才的學科專業。二是構建以素質教育為核心的教育質量標準體系和教育工作評價辦法。三是牢固樹立教學在學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學投入,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改進教學評估,加強實踐環節,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四是正確處理在校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關係,科學設計和安排課堂教學課程,切實加強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論文和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
第二,深化以能力為核心的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實習實踐環節,提高創新人才培養水平。通過加強實踐教學,進一步推進實驗內容和實驗模式改革和創新。開展“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促進實驗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及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建立有利於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實驗教學體系。開展“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工作,探索以問題和課題為核心的教學模式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創新性實驗改革,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本科階段得到創新性科學研究的鍛鍊,培養科研的能力和創新的興趣。拓寬大學生校外實踐渠道,與社會、行業以及企事業單位共同建設實習、實踐教學基地。積極採取各種有力措施,確保學生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時間和質量,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産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建立學校、用人單位和行業部門共同參與的學生考核評價機制,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畢業生的就業創業能力。
第三,繼續推進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加強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的建設,是帶動高等教育質量全面提升的現實有效途徑。要突出自主創新這個重點,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全面提高高校創新能力,力爭實現在人才制度改革、組織結構創新和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實施高等學校“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努力使一批重點學科儘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朝著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批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目標不斷邁出堅實步伐。同時,要為配合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教育公平,進一步調整高等學校佈局結構,繼續支持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普通高校招生增量將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
第四,支持研究型大學和高校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引導高校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要增強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以學科交叉和技術集成為突破口,推動高等教育與科研創新和經濟建設、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緊密結合,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使高等學校實實在在地成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應用研究的生力軍、高科技産業化的重要方面軍。
第五,完善高等教育法制,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促進高等學校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面向社會自主辦學、自我發展和自我約束的機制。進一步深化高校辦學體制改革,積極促進民辦高等教育與公辦高等教育協調發展。推進高考制度改革,注重對學生的全面考核,進一步建立以統一考試為主、多元化考試和多樣化選拔錄取相結合,學校自我約束、政府宏觀指導、社會有效監督的高等學校招生制度。實施“促進畢業生就業工程”,健全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領導體制、運行機制、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進一步推進校風、學風和制度建設,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校園和諧,培養大學生自強不息、勤奮學習、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勇於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