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熱點專題
 
希望兩岸不分彼此—四位臺籍代表委員的"家國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希望兩岸再不分彼此,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四位臺籍代表委員的“家國夢”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記者陳鍵興)他們的故鄉都在海峽那邊的台灣,但家的故事卻各有不同;他們的人生經歷迥異,但奮鬥卻都為了同一個夢想。

    符之冠代表來自海南,是生活在大陸的第三代臺胞。

    1939年,日本侵佔海南後,不少台灣人被強徵前往進行所謂“開發”,符之冠的外公就在其中。十年後,外公回了台灣,外婆不捨離開故鄉海南,帶著符之冠的母親留下了,這個家從此分隔兩島數十載。

    “上世紀80年代,我們兩邊都開始尋找對方,直到1993年才聯絡上。”符之冠告訴記者,他的母親回到台灣老家時,外公已經離世。

    符之冠説:“從小,母親就告訴我,外公在台灣,我是台灣人。她知道外公是醫生,在我考大學時還非讓我報醫學專業。”

    鄭廣臺委員是生活在大陸的第二代臺胞。“父母要我記住廣州,也不忘台灣,給我取了這個名字。”他説。

    1952年,兩岸已進入對峙、隔絕狀態。“父親的家在台灣屏東的小琉球島,那年他十來歲,出海打魚遇到颱風,孤身一人漂到了大陸。”鄭廣臺告訴記者。

    “上世紀80年代末,父親通過大陸電臺尋找台灣親人,老家親人聽到後都不敢相信。經過確認後,父親在香港和我大伯見了面。”鄭廣臺説,父親1990年回到台灣老家,親戚們大擺筵席,還帶著他去辦理了登出死亡登記的手續。

    “幾年前,我第一次回小琉球,親人早早就等在碼頭。我們並不認識,但見面都很親切,完全沒有陌生感。”鄭廣臺説,“這就是血緣和親情吧!”

    謝正觀委員1953年生於台灣,台灣大學畢業後赴美留學,1989年定居北京。

    “父親1945年去了台灣。直到2000年前後,他已經80多歲,才又回到福建南安老家,也是唯一一次。從他抗戰時期離開家算起,中間隔了60年。”他説。

    在美國拿到學位後,謝正觀轉赴法國。“我去了咱們的大使館,申請回大陸探親。1983年,我頭一次回到南安,之後幾年又到大陸游歷了好多趟。”

    説起自己回大陸定居的選擇,謝正觀直抒胸臆:“老實説,我當時就是抱著一個‘中國夢’。”

    “我的專業是經濟地理與城市規劃,我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地方。”他説,“那時,大陸已經改革開放,當我在中國大地上行走,感受到一片生機,人們熱烈地生活,那種懷抱希望、樂觀奮鬥的精神太有感染力了。我不願錯過讓人們精神煥發的大時代,我要來參與。”

    一晃20多年,謝正觀已是中國科學院一位卓有建樹的學者。眼下,國家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新型城鎮化成為他關注的最新課題。

    兩會上,臺籍代表、委員認真參議國政,從各自專業視角積極建言獻策,而他們共同的關切還是兩岸關係。

    “台灣親人告訴我,大陸游客給小琉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們都認同兩岸和平發展。”鄭廣臺説,“對峙、隔絕給兩岸同胞帶來的痛苦不堪回首,我們要追求和平、共同發展,復興中華民族是我們共有的夢想。”

    經濟學家林毅夫1979年從金門隻身遊到大陸,至今不能返回故鄉台灣。他的妻子陳雲英代表也出生在台灣,她對記者説:“當中國屹立於強國之林,兩岸同胞都會感到自豪。因為我們的民族在過去一百多年裏太壓抑,現在終於不用過那樣的日子了。”

    “説到‘中國夢’,我希望兩岸和平發展,同胞自由往來,攜手共進,兄弟之間再不分彼此,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你的富足就是我的富足,你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她説。

 
 
 相關鏈結
· 放飛藍色國土夢—代表委員熱議海洋資源開發利用
· 代表委員痛陳農業院校“去農業化”之憂
· 代表委員熱議農村電子商務:可讓農民就地城鎮化
· 部分代表委員在北京惠民中醫兒童醫院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