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科學生活:禁止焚燒秸稈確保空氣質量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06日   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環境保護部和農業部聯合發佈通知,為確保奧運空氣質量,今年5月初至9月底,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7省2市將全面禁止焚燒秸稈。

    為確保奧運空氣質量,環保部和農業部近日聯合發佈通知,今年5月初至9月底,北京、天津、河北等7省2市將作為重點區域,必須實行全面禁燒秸稈,秸稈焚燒情況將作為各地環保工作目標考核的內容。

    今年3月份發表在《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上的《麥秸焚燒對北京市空氣質量影響探討》一文稱,基於衛星監測數據,顯示出華北平原冬小麥産區仍在進行麥秸焚燒,近3年造成嚴重空氣污染事件共計10次。各地雖採取罰款教育,“疏”“堵”結合的辦法,然而焚燒現象仍屢禁不絕。那麼,如何才能讓農民不再焚燒秸稈呢?為此,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技術多多

    中國農業科學院區劃所資源管理與利用研究室副研究員畢于運多年從事秸稈綜合利用研究。他告訴記者,目前秸稈利用途徑很多,統稱為秸稈“五料”:燃料、飼料、肥料、工業原料和食用菌基料。以小麥秸稈為例,它既可以直接還田,也可以造紙,直接作燃料的比較少。過去秸稈與人畜糞便堆漚還田是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之一,然而隨著化肥使用和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的提高,秸稈還田已由原來的堆漚為主,變成了現在的直接還田為主。

    在各種秸稈利用方式中,最快捷、最能批量處理剩餘秸稈的方式是直接還田,分為留高茬還田、機械粉碎後翻壓還田和覆蓋還田。留高茬還田是保護性耕作的四大關鍵技術之一,同時需要結合免耕直播技術,進行土地深松等。翻壓還田是以機械粉碎、破茬、深耕翻埋、耙壓等機械作業為主,將秸稈粉碎後翻埋到土壤中,工效比人工漚制積肥還田提高數十倍。覆蓋還田是在收穫的同時,將秸稈粉碎拋撒在地表,或用割曬機收割留高茬後,用秸稈粉碎機將秸稈粉碎拋撒在地表,然後用免耕播種機將作物直接播種在茬地上。既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又能保墑,腐爛後的秸稈可增加土壤有機質。

    除直接還田外,還可以將秸稈青貯、氨化、微貯作為飼料養牛;而小麥秸稈由於抗張力強,可替代木材加工人造板、包裝材料及可降解餐具等。

    作為農村新能源,新型秸稈利用統稱為“四化一電”:氣化、固化、碳化、液化和發電。氣化分熱解氣化和生物氣化,這方面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以村為單元,建氣化站或秸稈沼氣工程,用管道輸送到各戶作為燃氣。固化是壓製成固體燃料,替代煤炭燃料;或者加工壓製成全價飼料塊,為牛羊儲備冬季飼料。碳化材料主要是玉米秸稈和玉米芯,能替代木材,生産木炭。這些技術均能實現各種作物秸稈的清潔高效利用。

    困難重重

    《麥秸焚燒對北京市空氣質量影響探討》文章的第一作者、北京市環保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李令軍説,農民何嘗不願意把麥茬、麥秸還田呢?關鍵是這樣做成本太高。現在機耕、秸稈粉碎勞務費、柴油價格等都很高,收割時留下的麥茬太高,不燒沒法進行夏種;而放低割茬,會增加成本,機手就要提高價格,將增加的作業成本轉嫁到農民身上。

    據畢于運課題小組的調查統計,小麥收割時,留茬30厘米左右,省時省力,每小時能割5—6畝;留茬15厘米以下,每小時只能割3畝左右。秸稈還田每畝需增額外成本15—30元;將秸稈收割收集,每畝成本約50—80元;農村戶用秸稈沼氣“一池三改”(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建設,需一次性投資3200—3500元左右,每年維護運行費用120元;建一處集中供氣工程,需一次性投資80萬元左右。

    目前,我國的秸稈發電站以小型為主,由於小麥秸稈不耐燃、不易運輸,直接用來發電的不多。近年來各地建設了不少規模化秸稈發電廠,還有不少在籌建之中,主要以全套引進發達國家的技術和設備為主,自主研發能力還有待提升。至於液化、水解液化和熱裂解工藝,都還處於研發階段,只能作為將來的技術儲備,還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

    小麥秸稈做工業原料也存在著諸多困難。華北地區如唐山、天津一些地區,小麥秸稈本來是賣給一些小型造紙廠的,由於當地集中整頓污染企業,關停了一批小造紙廠後,秸稈也無人來收了。

    治“焚”從根

    畢于運告訴記者,每年焚燒秸稈是由於秸稈“過剩”,而“過剩”的根本原因在於“替代”。出現秸稈“過剩”,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開始的。煤、電、燃氣替代了秸稈燃料,化肥替代了有機肥,農業機械替代了耕牛,現代建築材料替代了傳統建材。有了這些替代品,秸稈很大程度上變成了廢棄物。要實現秸稈的再利用,一方面要以科技為支撐,尋找新的利用途徑;另一方面從經濟效益出發,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農民既不增加負擔又有利可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秸稈焚燒的問題。

    當前最能消化麥秸的直接還田,由於增加了成本,需要國家有適當補貼。一些先進技術如用於大棚的秸稈反應堆,增産效果甚至高於化肥,綜合投入要少於化肥,還能大大降低病蟲害發生率,使用3—5年後無需再施化肥,可以生産出純綠色果蔬。

    戶用秸稈沼氣也是消化秸稈的有效方式之一,2006年底全國已超過5000戶使用這一方式。據廣西、湖北、河南等省規劃,每年還將增加3—5萬戶。戶用秸稈沼氣投資較小,技術簡單,便於推廣。如果集中供氣需要統一規劃,專款籌建,還要有資金、技術、場地的保障以及專門人員維護,並非一家一戶的行為。雖然一次性投入較多,但一個氣化站可為200戶居民供氣,一年消化秸稈約200噸。

    其餘秸稈發電項目、固體燃料加工等項目,也需要國家在投資、稅收或補貼方面給予扶持,引導産業投資向秸稈綜合利用方面傾斜。

    最後,畢于運説,由於多年的生産生活習慣,對農民進行宣傳培訓也很重要。尤其要用實際效果來引導農民群眾,使他們轉變觀念,採用高效清潔的方式來利用剩餘秸稈。(記者 常麗君)

 
 
 相關鏈結
· 科學生活:綠色建築應走出三大誤區
· 科學生活:銅鋁管怎樣使空調既節能又長壽?
· 科學生活:保護生態為何要“留住美好大樹”?
· 科學生活:礦山廢水是怎樣用來發電的?
· 科學生活:風能會成為最實用的新能源嗎?
· 科學生活:重復使用教科書是大勢所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