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專家解讀“地震名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1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南昌5月14日專電(記者劉晨、林艷興)科學家為了更好地研究地震,定義了一些與地震有關的名詞。江西省地震局預報中心主任高建華日前對此作了解讀。

    1、震源:是指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

    2、震中:是指地面上與震源相對的地方。

    3、震中距:是指地面上任一地點到震中的距離。

    4、震中區:是指震中附近地區。對破壞性地震來説,震中區又叫“極震區”,是地震破壞最嚴重的地區。

    5、震源深度:是指從震中到震源的距離,或者説是震源到地面的距離。

    6、等震線:是指地面上地震影響相同的點的連線。

    7、地震波:地震時震源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周圍傳播,造成地面的顛簸和晃動,這種波稱為“地震波”。地震波分縱波和橫波,縱波的傳播速度比橫波快。

    8、無感地震:是指震中附近的人不能感覺到的地震(一般震級在3級以下,震中烈度在3度以下)。

    9、有感地震:是指震中附近的人能夠感覺到的地震(一般震級在3級以上,震中烈度在3度以上)。

    10、破壞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地震。

    11、地震次生災害源:是指産生地震次生災害的設施和環境。如燃氣管道、彈藥庫、化學藥品庫、水庫、陡坡等。

地震的震級和烈度

    新華社鄭州5月14日專電(記者張興軍、桂濤)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一種複雜的運動。地震的大小以及破壞程度分別由震級和烈度來衡量,河南省地震局有關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據記者了解,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動是由縱波和橫波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震中區,縱波使地面上下顛簸,橫波使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傳播速度較快,衰減也較快,橫波傳播速度較慢,衰減也較慢,因此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往往感覺不到上下顛簸,但能感覺到水平晃動。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級來表示,根據地震時釋放的彈性波能量大小來確定震級,我國一般採用芮氏震級。通常小于3級的地震人們難以感覺出來,稱為“微震”;3級-4.5級的地震人能感覺出來,稱為“有感地震”;4.5級-6級的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6級以上地震為“強破壞性地震”。震級每相差一級,地震釋放的能量相差約30倍。

    地震時,某個定點地面震動強弱的程度叫“地震烈度”。河南省地震局研究員劉堯興表示,震級與烈度雖然都可以反映地震的強弱,但含義並不一樣。同一個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因地而異,不同的地方烈度值不一樣。根據人的感覺以及地面建築破壞程度等,我國將地震烈度分為12度。

 
 
 相關鏈結
· 自然災害遇難者屍體處理常見問題解答
· 地震災害食品衛生
· 飲水衛生
· 地震災區預防性消毒與殺蟲專業技術指南
· 唐山大地震時期的應急衛生對策
· 科學生活:地震來了我們該如何避險?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