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科普
 
專家:謹防極端天氣影響生態環境安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3年10月11日 09時08分   來源:中國氣象報

最近幾年,一場暴雨便可以讓市民在城市裏“看海”,一到秋冬季節京津冀地區便陷入“十面霾伏”……在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的背景下,人類的生存環境與生態環境面臨的危機日益凸顯。如何充分認識極端天氣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嚴重性,從哪些方面尋找對策?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在中國氣象局和重慶市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秦巴山區典型氣候研討會上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應從極端天氣演變來研究生態問題

影響生態環境的氣候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慢性、長期和大範圍的,比如原本少雨的北方地區常年多雨;另一種是實時、分散的極端天氣事件,比如某次特大暴雨過程、強風雹、極端高溫等。

“實時、分散的極端天氣事件往往是致命的。”李澤椿説。今年6月21日至22日,四川省古藺縣出現113毫米的強降雨,降雨誘發山體滑坡,導致死亡4人,失蹤1人。2009年5月6日,重慶強風造成32人死亡,383人受傷。

由於氣候變暖影響了大氣環流形勢的格局,近些年來極端天氣頻發,且變化規律複雜。極端天氣極大地影響了部分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與宜居環境,讓百姓生命財産遭受損失。據民政部門統計,今年6月至8月,暴雨洪澇、雷擊、風雹沙塵災害、地質災害和乾旱等氣象災害,給貴州省和四川省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8.91億元、296.06億元。

“生態與天氣氣候密不可分。”李澤椿認為,在全球矚目氣候變化時,應首先著手研究現實天氣氣候嚴重的影響,特別是從某地的極端天氣演變來研究和關注生態問題。

氣象致災嚴重性的認識亟需得到提高

針對極端天氣給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李澤椿表示,地方政府和科學家們應該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與迫切性。

“有處居住,盡可能舒適方便、安全;有清凈的空氣,大氣污染小;有清潔的飲用水,有安全的食品可食;有好上加好的優美環境,賞心悅目;有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潛力。”這是李澤椿為心目中的美好家園下的定義。

我們離這個美好家園還有多遠?李澤椿認為,究其根本,就是在經濟快速發展、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如何保護好生態環境。這需要更多人提高對氣象致災影響嚴重性的認識。

目前,發達國家的政府部門在應對極端天氣事件方面已經很有經驗。但在我國,對實時、分散的極端天氣影響的認識程度還不夠。李澤椿説,在美國加州,也經常發生地震和泥石流等災害,但無論是當地官員還是警察,都可以隨時參與對災害情況的了解分析,從而能及時、科學地引導救災工作。

“我希望能有更多領導幹部、基層幹部、科技人員和群眾了解天氣氣候致災的嚴重性,更加積極地做好應對工作。”李澤椿説。

每個地方都應有序開展環境生態工程

對於目前我國應對自然災害應急工作機制,李澤椿認為,還應該加上“依靠科技、預防為主”。每個地方都應把國土環境的整治和整理作為政府職責,組織各方專家進行規劃,有序開展環境生態工程。

他指出,首先,要對當地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地質、地貌、水體、植被及人居分佈進行普查,在普查實況的基礎上,分析自然災害可能發生的規律,做到應對有策、逐步進行整治,並提出當地的國土環境整理規劃方案。其次,當地實施任何建設工程與規劃,都應有氣候環境評估,研究當地實際條件做到適度相互配合。針對當地環境生態狀態和可能發生的極端事件,地方有關部門給予科研立項,在此基礎上應建立有針對性的局地自然災害監測預測系統,並予以法律上的保護。

此外,李澤椿表示,還需要做好救災物資儲備,制定科學的應急方案,並加強平時的演練,不斷提高群眾與幹部的科學素質,加強幹部防治自然災害的觀念與責任感。(記者 劉成成 任俊)

 
 
 相關鏈結
· 氣候專家解讀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報告
· 氣象專家解讀華西秋雨特徵
· 氣象科普:哪些運動雷擊風險高?
· 氣象科普:“摩天樓”與城市小氣候
· 氣象科普:氣象乾旱不等同於農業乾旱
·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詳解今夏氣候成因及特點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