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春佳節,人們都喜歡買些鮮艷悅目的年畫,貼在門上或佈置室內,增添新春佳節的祥和氣氛。
我國年畫起源於雕版印刷之前,早在先秦兩漢就有“土偶桃梗相遇語……刻削子以為人”的記載。到了唐代,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因惡夢致病,每逢深夜就聽見鬼叫,嚇得不能入眠。有位大臣進言:不如派武將夜守宮門,必能驅逐魔鬼。太宗聽後,乃令大將秦叔寶和尉遲敬德全副披掛,徹夜守護,太宗的病果然痊癒了。太宗大喜,但想將軍守門不是長久之策,遂命畫工把兩位將軍畫像貼在門上,稱之為“門神”。後來逐漸成為今天民間的“門神”。
從繪畫上講,梁朝劉琰的《少年行樂圖》可算是年畫的先聲。
到了唐代,畫目繁多,有周訪的《遊春仕女圖》、《樸蝶圖》,李嵩的《觀燈圖》,易慶之的《元宵圖》,徐熙的《牡丹圖》,蘇漢臣的《嬰兒對浴圖》等等。特別是《嬰兒對浴圖》畫面上的嬰兒赤身腰係紅肚兜,戲舞花側,“著色鮮潤,體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言笑者,可謂神矣”。這充分證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年畫在構圖和用色敷彩上已達到相當水平。
到了宋代就有木版和雕刻年畫。木版年畫是具有濃厚特色的民間藝術,特別是天津的楊柳青、山東濰坊的楊家埠、蘇州的桃花塢、河南開封的朱仙鎮,是我國四大著名的歷史年畫産地,其年畫更具特色。其中以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更為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魯迅先生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評價很高。他説:“朱仙鎮木版年畫好在線條雕刻粗壯有力,和其它地方的不同,不是細膩雕琢,木版很樸實,不涂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先生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到了元代,年畫中有了《壽星圖》、《八仙圖》、《松鶴延年》,而且在當時還有出售年畫的交易市場。
明清兩代,畫家們都熱衷於年畫創作,年畫行業大發展。從題材上分:有喜慶類、驅邪類、習俗風景類、門畫類、故事戲文類、仕女遊春類、花鳥蟲魚類等。明末清初,年畫已經成為一種繪畫體裁了。據文獻記載:正式成為年畫,始於清代的光緒年間,到目前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了。我國傳統年畫多為木版水彩印,線條單純,大紅大綠,色彩畫面十分熱鬧。
勞動人民總是嚮往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東西總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這也是年畫長久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