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2007春節特別策劃>> 春節習俗
 
春聯在我國已有千年曆史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2月16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天津2月16日專電(記者 周潤健、蔡玉高)“物華天寶日,人傑地靈時”“花香飄四季,鳥語鳴三春”“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17日是大年三十,這天白天,人們會把精心挑選的春聯貼在門兩旁,並配以“福”字。民俗專家説,春聯在我國已有千年曆史,至今不衰。

    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張仲介紹説,春聯也叫門對、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長期延續下來的民族風俗文化,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環。

    春聯最早是由避邪的桃符演變而來的。早從周代開始,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挂桃符的習俗。後來桃符又漸漸簡化,以方形紅紙畫個桃形,再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代替。到唐朝以後,又在紅紙上寫些吉祥話,再修飾對仗,慢慢就形成今天的春聯。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挂春聯已經相當普遍,王安石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盛況的真實寫照。

    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在宋代時,春聯還是稱為桃符,桃符真正稱為春聯,是在明代。經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倡導,貼春聯成為過年必不可少的民俗。入清以後,對聯曾鼎盛一時,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張仲説,隨著時間的推移,春聯成為一個廣泛的概念,出現了很多附屬的品類。根據使用的場所,又分為框對、橫批、春條、鬥斤等幾種。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的,就是我們常見的春聯;橫批貼于門楣的橫木上,就是春聯的橫批;春條是根據不同的內容,貼于相應的地方的單條文字,如在庭院裏貼的“抬頭見喜”之類的文字;鬥斤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具、單扇門或影壁上,春節時大家喜歡倒貼的“福”字,就屬於這種鬥斤。

    民俗專家説,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春聯也漸漸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春聯的風俗。

 
 
 相關鏈結
· 春節與吃年糕
· 專家對春節提出“現代版”定義
· 少數民族怎麼過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