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康復醫學論壇”于19日至23日在寧舉行,21日,該論壇主席、江蘇省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勵建安教授談到當前康復醫療和健身的一些誤區,希望引起大家關注。
老年人,走比跑好
勵教授説,我主張老年人以走路為最好的運動方式,不一定要跑。走路可以避免或減少運動所引起的損傷。走路的速度可快可慢,消耗能量也可大可小。如果你走路的速度超過每小時7公里,那麼你所消耗的能量比同等速度的跑步所消耗的能量還要多,而所有的跑步都是一種高強度的運動。老年人一般有心腦血管或代謝性疾病,而老年人鍛鍊是為了預防或治療這些疾病,無論哪種病,如果進行大強度的運動都可能導致疾病加重。病人的運動量應該大於運動強度。有些老年人跑得氣喘吁吁的,這就不適合了。但也不是所有老年人都不能跑步,有些人從年輕時就跑了,堅持不懈,應該沒有大問題的。
病患者,動比靜好
勵教授説,有些骨科醫生只管對接骨頭,打石膏,讓病人不得亂動。3個月後,病人手臂僵硬,活動受限。在發達國家,骨折病人術後不久就要求進行功能鍛鍊了。這種只管治病而不考慮功能的大夫,現在並不少。很多搶救腦卒中的醫生仍認為病人不能隨便活動,因而貽誤了患者早期康復的時機。南京有一家電腦公司的經理,曾經是一位腦溢血患者,現在恢復得很好,就是因為他選擇一套科學康復的方法。他得病的時候正值中年,很沮喪和灰心,而且當時他的半身基本上處於癱瘓。後來,他到省人民醫院做康復治療,經過一年多的治療,他的功能已和正常人無異,可以勝任工作了,腦中風後遺症已蕩然無存。現在不少患者由於缺乏主動積極的功能鍛鍊,臨床治療效果也受到影響,甚至由於過多地靜養,導致不必要的功能障礙,形成惡性循環。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過去的理念過分強調心肌的保護,主張患者臥床休息6周,以待心肌疤痕形成。然而長期臥床本身可以導致血容量減少,血液粘滯度也增高,使原本受損的心血管功能障礙加重,同時又導致身體運動能力障礙加重。當然,康復醫療中的“動”一是要早,二是要得法,三是要得到專業指導。
身邊人,促比包好
勵教授説,有一位女士,産後栓塞導致偏癱,本來通過早期康復訓練可以實現生活自理,可是家人對其過分呵護,每天抱她上下床,她在沙發裏居然坐了七八年也不能站起來,生活質量無從談起。有一位老太太出現腦血管意外,從事康復醫療工作的女兒回來照顧母親,她為老母親制定了詳細的功能鍛鍊計劃,包括自己料理日常起居。哪知沒有幾天卻遭到老人斥罵,認為女兒不孝。他們研究發現,家庭人數竟成為中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復的阻礙因素。在人口多的家庭,中風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恢復較差。早期的活動對患者沒有危險,但活動量要小,早期的一切活動都是讓患者在一個不太費力的前提下進行的。過分的關照反而對患者功能的恢復和病後生活質量産生不良影響,許多日常生活活動,要儘量讓患者自己去做。康復的最終目標是讓患者能“動”,有活力,正常回歸社會。所以,康復醫療提倡對初步治愈的病人不要“無微不至”和“事事代勞”,對患者促進,而不要包辦代替。(記者 顧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