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鮮分類
海鮮品種繁多,分為魚、蝦蟹、貝和其它海味四大類。海鮮是人們重要食物來源,它不僅享有美味之名,更有滋補之功。大多數海鮮都可用於食療。它用於烹飪的方法多樣,調製的菜以清爽新鮮為主,色澤美觀。
海鮮慎購
食用海鮮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在購買海鮮時,必須“動眼、動手、動鼻”,謹慎小心。
●動眼:看魚眼,眼睛呈透明無混濁狀態,表示新鮮度高。再看魚鰓是否緊貼,魚表面是否有光澤。蝦殼應與蝦肉緊貼,蝦身應完整、有彈力富光澤,殼色光亮。螃蟹及貝類海鮮外殼應富光澤,肢體硬實有彈性。魷魚、章魚等則應皮膚光滑、爪彎曲,斑紋清晰。
●動手:用手按海鮮肉質,若肉質堅實有彈性,按著不會深陷,即表示新鮮。再看肉表面有無黏液,無黏液表示新鮮度高。
●動鼻:用鼻子聞一聞,如果是一般海鮮特有的鮮味,表示新鮮。反之,若有腥臭與腐敗之味則應避免購買。
海鮮食療
最近,海鮮含汞量超標常有見報,很多人心裏直打鼓:到底還能不能吃海鮮呢?美國營養專家研究認為,包括魚、蝦、蟹、貝類的海鮮,仍然是人們日常膳食中不可缺少的。
營養學家瑞克·斯羅德博士在最新《美國醫學會期刊》上撰文説,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應多吃海鮮,最好保證每週兩三次,每次100克。海魚中的不飽和脂肪酸能使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減少,從而降低老年人患冠心病、高血壓和中風的幾率。
海鮮寶典:講衛生 知禁忌
食海鮮要衛生
許多地方流行生吃海鮮,如生吃牡蠣等貝類。專家強調,如非要生吃海鮮,一定要注意衛生,大多數海鮮含有致病性很強的細菌,食用前最好先將海鮮放在4℃環境下冷凍一兩個小時,然後在淡鹽水中浸泡,以達到殺菌目的。
烹調海鮮時應掌握好時間,不應蒸煮過長,否則不但影響口感,還會使蛋白質變性,降低營養價值。另外還應注意,活魚被殺死後,不宜馬上蒸煮,最好過15分鐘、等到魚的肌肉變軟後再做,這樣有利於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容易被人體吸收,味道和口感也是最好的。
螺貝蟹類海鮮在烹飪之前一定要洗凈,目的是將它們體內的一些臟物和部分細菌清除掉,而且還要有一個短時間高溫加熱的過程,這樣利用高溫殺菌。海鮮食物一般都屬於寒涼陰性類食品,所以在食用時最好與姜、醋等佐料共同食用。因為姜性熱,與海鮮放在一起可起到中和寒熱、防止身體不適的作用。而醋也有很好的殺菌作用,對海鮮中一些殘留有害細菌能起到一定殺除作用。
食海鮮有禁忌
藥物之間有搭配禁忌,食物也是,海鮮更不例外。吃海鮮時不宜暢飲啤酒,這樣容易導致血尿酸水平急劇升高,誘發痛風,以致出現痛風性腎病、痛風性關節炎等。
海鮮不宜與富含鞣酸的水果如柿子、葡萄等一起吃,如果要吃的話至少應間隔2個小時,因為鞣酸會破壞海鮮中的優質蛋白,大大降低海鮮的營養價值。
海魚的頭部富含礦物質砷,砷呈5價狀態時無毒,但在大量維生素C的作用下,會轉化成有毒的3價砷狀態,其毒性相當於砒霜,因此應避免在吃海魚前後2小時內服用維生素C藥丸。但是,適量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指500克以內)和海魚一起吃是不會中毒的。
食用海鮮時最好避免與一些寒涼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黃瓜等蔬菜,飯後也不應該馬上飲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這樣的冰鎮飲品,還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的水果。特別是那些本身體質偏寒的人,以免導致身體各系統發生不適症狀。
暴吃容易得病
海鮮雖然營養物質豐富,但是不宜暴吃。如果大量食用海鮮容易造成脾胃受損,引發胃腸道和消化系統等疾病,出現過敏、腹脹、腹痛、嘔吐、泄瀉等現象,需要及時吃藥進行調理,重者會發生中毒,更嚴重者將會導致死亡。螺貝蟹類這些海鮮同時也存在著很高的膽固醇含量,因此對於膽固醇和血脂偏高的人,應該注意少吃或者不吃這類海鮮。還有一些患胃病、腸道疾病和對海鮮過敏的人,也要注意科學合理進食。
儘管海鮮不能暴吃,但要記住每週至少吃一次海魚。科學研究發現,魚油特別是海魚油中含有豐富的N-3系列不飽和脂肪酸,有降血脂作用,其中廿二碳六烯酸(DHA)等多烯脂肪酸與血液中膽固醇結合後,能把沉積在血管壁上的膽固醇帶走,降低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有效地消除血管內的脂肪沉積,防止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生。
海魚除了提供不飽和脂肪酸外,還能提供優質蛋白、維生素和礦物質。如果有可能,最好天天吃海魚,條件不允許,至少每週吃一次。
特殊人群少食海鮮
有些人群確實應該少吃海鮮。海鮮含汞量越來越高,孕婦和哺乳期婦女如果常吃海鮮(指每週4次以上,每次100克以上),會影響胎兒和新生兒的神經系統發育,而且某些症狀要到孩子7歲甚至是14歲以後才出現。專家們認為,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少吃海鮮,每週最多一兩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金槍魚、劍魚等含汞量高的海魚。
患有痛風、關節炎和高尿酸血症的病人應少吃海鮮。因為海鮮中嘌呤含量較高,病人吃了以後容易在體內形成尿酸結晶,加重病情。此外,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病人應少吃海鮮,因為海鮮含碘量較高,過高的碘也會加重病情。
過多吃海鮮升高血脂
其實,海鮮的膽固醇含量一般都不太高。其中蝦、蟹、沙丁魚和蛤的膽固醇雖多些,不過因為它們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低,所以升高膽固醇的作用,反而不如含膽固醇少卻含有很多飽和脂肪酸的椰子油與棕櫚油。並且,蝦、蟹類海鮮的膽固醇大多集中在頭部和卵黃中,食用時只要去除這兩部分,就不會攝入過多的膽固醇。
因此,預防膽固醇升高和心血管疾病,並不是一點海鮮都不能碰。預防高膽固醇的方法是,對每日脂肪和食物的總攝入量進行控制不可超標,並注意盡可能少吃含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牛油、豬油、椰子油和棕櫚油等,以及含極高膽固醇的食物如動物內臟等。在每日膽固醇攝入量未達300毫克時,仍可放心選擇合適的種類和適量的海鮮,可讓飲食多樣化。當然,吃海鮮過多,不加控制,超過了食物的總攝入量和膽固醇攝入量,會引起血脂升高。(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郭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