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除了防暑降溫,預防蟲媒傳染病也不能小覷。近日,山西運城的乙腦疫情受到全國各地關注。夏秋正是乙腦流行季節,醫學專家提醒市民:預防乙腦,防蚊滅蚊很重要。
乙腦是如何傳播的
乙腦的全名叫流行性乙型腦炎,又稱日本腦炎,它是乙腦病毒引發、以腦實質炎症為主要病變的急性傳染病。
與很多傳染病類似,乙腦也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與許多動物均可作為乙腦的傳染源。不過,乙腦最主要的感染源是豬,調查證明,流行期間豬的感染率可達100%。其他如牛、羊、馬、狗、貓、雞、鴨、鳥等感染後可成為傳染源,蝙蝠感染後,病毒在體內的持續時間長,也是乙腦的傳染源。
乙腦經蚊媒傳播,一般流行于夏秋季節。傳播乙腦的蚊子種類主要包括庫蚊、伊蚊和部分按蚊。蚊蟲感染乙腦病毒l0至12天后,就能傳播病毒,現已證實蚊感染後可帶病毒越冬,病毒可經蚊卵傳代。因此蚊子是乙腦最重要的傳播媒介。
人類普遍易感乙腦,但大多數人感染後呈隱性感染,感染後還可獲得較為持久的免疫力,再次發病者極為少見。從地域來看,乙腦主要流行在以亞洲為主的東南亞地區。我國除東北、西北的邊遠地區,以及高原地區外,均有不同程度的乙腦流行,但發病農村高於城市、山區高於沿海地區。從人群來看,80%的患者為10歲以下兒童,近年來成人和老年人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乙腦集中發病少,一般呈高度散發性,家庭成員中鮮有同時發病的。
高燒不退 頭昏嗜睡:警惕乙腦上身
乙腦高危人群:兒童
乙腦的發病人群大多以學齡前兒童和學生為主,兒童預防乙腦,注射疫苗是最有效的辦法。近年來,發病人群中成人增多,今後還應酌情增加成年人乙腦疫苗的補種次數。一般來説,如體溫很快升到39℃至40℃,伴有頭痛、倦怠、噁心和嘔吐,輕度嗜睡,少數人出現神志淡漠、頸項強直的症狀,則很可能是乙腦的初期症狀。
一旦發現有初期症狀,患者必須第一時間前往醫院就診。否則症狀加重可導致重型乙腦,患者愈後也會留下諸如面癱、失語等後遺症。
有研究顯示,嬰兒出生後帶有母體的遺傳抗體,因此,對包括乙腦病毒在內的許多病毒都有一定的免疫力。出生後半年內的嬰兒,一般不會患上乙腦。但是,乙腦抗體在半年內會逐漸消失,為此,嬰兒應在出生半年之後進行第一次疫苗接種,相隔半個月再進行第二次疫苗接種,連續3次加強後不必再注射,已可獲得持久免疫力。
目前我國使用的是地鼠腎組織滅活疫苗,保護率在60%至90%,預防注射,應在流行前1至2個月完成,重點對像是10歲以下兒童以及從非流行區進入流行區的人員。專家提醒,接種時應注意不與傷寒三聯菌苗同時注射,以免引起過敏等不良反應,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和慢性乙醇中毒者禁用。目前,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中心正在進行乙腦基因疫苗的研究。
防蚊滅蚊,細節抓起
預防乙腦的關鍵詞是:防蚊、滅蚊。
住在城市裏的居民,排水系統一定要保持清潔,有條件的要改造成暗渠,排水口設置防蚊閘,沒有條件的應該每天疏通下水道。家庭住戶,應每週清理室內外的小積水,水生植物定期換水,防止蚊蟲孳生。在居民區中,各類大大小小的坑洼地、死水塘等都應填平,同時定期施放殺蟲劑加以控制。
個人防蚊滅蚊,建議使用蚊香,也可以使用家用衛生殺蟲氣霧劑殺滅蚊蟲。如果使用蚊帳,棉紗蚊帳須定期用藥物浸泡,以此來防蚊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平時居家,還可以使用花露水等防蚊叮咬。
農村地區,關鍵是應對牲畜及動物圈舍進行管理。豬是乙腦傳播的主要傳染源,因此,要搞好飼養場所的環境衛生,人畜居住分開,有條件者可對豬,尤其是沒有經過夏秋季節的幼齡豬以及新進入疫區的動物進行疫苗注射。這樣能有效控制豬等動物感染乙腦病毒,從而控制人群間的乙腦流行。人感染後只有在病程早期具有傳染性,對疑似病例及早期病人應加強隔離,直至體溫正常。
今年乙腦有所“抬頭”
8月10日,衛生部通報了2006年7月全國法定報告傳染病疫情。據統計,7月全國共報告流行性乙型腦炎發病2314例,死亡78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報告發病數上升了43.73%、報告死亡數下降了6.02%。報告病例以學齡前兒童和學生為主,分別佔發病總數的71.48%和24.11%。
乙腦的四種類型
輕型發熱在39℃以下,始終神志清楚,但有輕度嗜睡,無抽搐,頭痛及嘔吐不嚴重,腦膜刺激徵不明顯,1周左右恢復,無後遺症。臨床上容易漏診。
普通型,又稱中型體溫在39℃至40℃之間,有意識障礙如昏睡或淺昏迷,頭痛,嘔吐,腦膜刺激徵明顯,偶有抽搐。病程達7至14天,基本沒有或有輕度恢復期症狀,—般無後遺症。
重型體溫持續在40℃以上,昏迷,反復或持續性抽搐,淺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進後消失。常有神經系統定位症狀和體徵,可有肢體癱瘓和呼吸衰竭。病程常在2周以上,有恢復期症狀,部分病人留有不同程度後遺症。
極重型,又稱暴髮型起病急驟,體溫于1至2天內升至40℃以上,反復發作難以控制的抽搐,深度昏迷,迅速出現中樞性呼吸衰竭及腦疝,病死率高,多在極期中死亡,倖存者常有嚴重後遺症。
在流行期間,乙腦多以輕型和普通型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