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合理規劃,加快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根據現有城市基層衛生資源,進行統籌協調,優化配置。原則上按每個街道辦事處或每3—10萬人口設置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不能有效覆蓋的區域,根據實際需要按每5000—10000人口設置一所社區衛生服務站。“十一五”期間,全市將新建200所社區衛生機構,覆蓋人口達1000萬人,在主城九區和萬州區、涪陵區、黔江區等六大區域中心其它有條件的區縣城區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二是統籌協調,努力構建新型城市兩級衛生服務體系。建立預防保健機構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分工合作制,將適宜社區開展的公共衛生服務交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承擔,同時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業務指導、技術支持、人員培訓、業務評估等服務,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中型醫院合作制,實行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承擔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大中型醫院主要診治疑難重症,開展臨床科研,培養醫學人才,逐步形成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城市大中型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為重點的新型城市兩級醫療預防保健服務體系,使居民群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
三是深化內涵,逐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主要承擔提供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的職責,必須堅持面向社區、家庭和居民,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和貧困居民為服務重點,積極開展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診療等基本醫療服務;要不斷創新和完善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連續服務等服務模式,探索家庭合約式服務,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的多元化健康服務需求。
四是強化素質,大力加強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按1萬名居民配備2名全科醫師的標準,全市將進一步加強全科醫師系統培訓,力爭到2010年社區工作醫護人員崗位培訓率達到80%以上;完善全科醫師任職資格制度,推進社區醫護人員職業化、專業化進程;建立大中型醫療衛生單位支援社區衛生服務的長效工作機制,切實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
五是完善機制,努力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質量。完善管理機制,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審批、執業登記管理和質量管理,全面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質量;建立科學的人事管理制度,實行定編定崗、公開招聘、合同聘用、績效考核,調動社區醫務人員為民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完善考核機制,改進社區衛生服務考核評價制度,把轄區居民滿意不滿意作為考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工作人員業績的重要標準,保障社區居民的民主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