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8月23日專電(記者 張興軍)8月23日20時08分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處暑”。處暑到來意味著暑氣逐漸消退,氣溫開始逐漸下降。隨著天氣轉涼,懶洋洋的“秋乏”也應運而生。有關專家建議,這一時段應注意調整好日常起居,養精蓄銳,從而更好地應對“秋乏”。
據了解,在炎熱的夏季,由於大量出汗使水鹽代謝失調以及胃腸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和神經負擔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適的環境調節,人體過度消耗能量。到了秋季,人體出汗減少,體熱産生和散發以及水鹽代謝逐漸恢復到原有的平衡狀態,人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機體於是出現疲憊感,産生“秋乏”。
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健康教育科主任醫師張志民介紹,中醫認為秋主燥,燥熱耗氣傷陰,因此四肢無力、神疲懶言、咽幹、口乾、鼻子幹都是“秋乏”的表現。
專家建議,要適應和化解“秋乏”,睡眠和飲食尤為重要。首先要保證充足睡眠,改掉夏季晚睡習慣,儘量早睡早起,避免通宵達旦地玩樂或過多加班“開夜車”,同時中午最好能適度午休。其次要保持飲食清淡,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物和油膩的肉食,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鹼性食物,如胡蘿蔔、大白菜、蘋果、海帶等,還應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此外,這段時間適當加強戶外運動也很適宜,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