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6月9日專電(記者沈汝發)高考之前考生容易出現憂慮和緊張的情緒,而高考結束後也是考生心理問題的高發期。專家表示,部分考生長時間處於焦慮、緊張、失眠狀態,産生“期待型焦慮”,應及時關注疏導。
福州金橋心理教育諮詢中心的專家表示,高考前考生承受極大壓力負荷,考後突然徹底釋放,易形成很大的心理落差,成績好的考生往往擔心自己的錄取情況,分數不理想的考生往往情緒低落、悲觀、灰心喪氣,嚴重者甚至出現心理問題,並出現睡眠質量差、乏力、沒精神、食欲減退、煩躁等症狀。
專家表示,部分考生認為自己考得不好,産生抑鬱情緒,不與人交流;部分考生悔恨自己平時努力不夠,心裏很愧疚,覺得對不起家人、老師;部分考生整天愁眉苦臉、長吁短嘆;部分考生抱怨家長和老師等等。
專家説,一般來説,心理應激反應在考後兩周內能緩解淡化的屬正常反應,但持續時間過長便會向亞健康和疾病轉化,若持續兩周以上或呈進展性反應,同時伴有抑鬱、恐怖和敵對症狀,家長便要提高警惕,帶孩子提早就診。
專家建議,高考僅僅是人生的一個小插曲,考生考後一定要調整心態,保持一個平和、健康的心態。如果感到緊張、焦慮,考後放鬆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可以進行適當的體育鍛鍊,或者出外旅遊。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性學習”,比如看些文藝類書籍等。通過聽音樂、看電視、打打球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使情緒得到緩解,擺脫消極情緒的困擾,建立自信,以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未來生活。
專家提醒:家長處置不當可能加重孩子考後心理問題
新華社福州6月9日專電(記者沈汝發)8日全國高考結束後,部分考生的心理壓力非但沒有消失,卻不同程度地産生了一些心理衝突和生理紊亂現象。專家認為,家長處置不當可能加重孩子考後心理問題。
國家職業心理諮詢師培訓師、福州金橋心理教育諮詢中心主任羅勝發説,大部分家長在考前和考中會盡力從飲食、環境、心理等各方面為孩子做好服務,而高考結束後,他們往往就會將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移到“能考多少分”“分數線是多少”這些問題上,甚至埋怨和責備孩子,給孩子增加了許多心理負擔。
羅勝發説,有的家長過分注重孩子分數,天天嘮叨“出成績”“本科線多少”等;有的家長對考不好的孩子錶現出失望的情緒,給孩子臉色看;有些家長甚至斥責孩子沒出息,讓自己丟臉。這些表現都會使孩子感到心理落差很大,有可能産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專家認為,作為考生家長,首先必須擺正自己的心態。多關心孩子,少點虛榮心,不要隨意拿孩子進行比較或者對孩子反復責怪和嘮叨,無論孩子考得怎麼樣,都應該幫助孩子調整心態,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安慰和鼓勵,引導孩子坦然面對失敗,幫助其減壓,積極面對現實。同時幫助孩子選好志願,仔細填志願選學校,做出最適合自己學業發展的決定。
專家表示,高考成績固然重要,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家長要多與孩子談心、聊天進行溝通,而不是一味斥責埋怨,應該幫助孩子找到合適、合理的宣泄途徑,等到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再談今後的打算,切忌生硬對待,可以嘗試著在高考後多陪孩子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幫助孩子在考後儘快恢復生活規律。
專家提醒,高考後過度放鬆易致“適應障礙症”
新華社重慶6月9日專電(記者劉衛宏)緊張的高考結束後,許多學生“如獲大赦”。心理專家指出,高考後如果過度放鬆甚至“放縱”,容易導致在以後的學習中出現適應障礙症。
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心理諮詢門診的戴光明教授介紹,根據往年對高考考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高考後考生平均每天的學習時間從原來的13小時下降為不到1小時,超過25%的考生高考後不再看書。許多家長也由考前的“嚴格監管”變為“寬容放縱”,認為孩子備考階段非常辛苦,考完後應該徹底放鬆了。一些考生也完全改變生活習慣,不分晝夜地上網、瘋玩、聚會甚至酗酒。
戴光明教授提醒,高考後考生應適度放鬆,科學調整,但不能徹底打亂生物鐘,否則易對身體造成損害。她説,從復習、高考到等待錄取通知書這個階段,考生承受著較大的身心壓力,考後如果驟然過度放鬆,不合理安排和調整生活,甚至完全不學習,容易導致暑假後在新的學習環境中形成焦慮、抑鬱、人際交往困難等適應性障礙。以往,有不少大學新生出現這種情況。
戴光明教授説,考得好的考生和家長,應保持良好心態,為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做準備。在高考中發揮不理想的考生,家長不要給孩子過多壓力,也不要過分勸慰,應儘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並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避免孩子出現過激行為。她建議,無論高考成績如何,考生都可進行適當的鍛鍊或旅遊,同時要保持“調整性學習”,不要完全丟掉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