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氣候變化或天氣寒冷時,我們就常聽身邊的老人念叨:我風濕的老毛病又犯了!天氣剛一轉涼他們就會早早地把自己“武裝”起來,預防“舊病復發”。可是你知道嗎,被你當成多年的老毛病可能不是風濕而是骨關節炎。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風濕科主任宋大奇告訴記者,在他接診的患者中,很多病人一來第一句往往都是:自己患風濕病多年了,而經過檢查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得了多年的風濕竟是骨關節炎,自己給自己“誤診”了。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人群中,特別是女性更年期後,骨質損傷性退行性疾病大為增加,骨質增生與骨質疏鬆引起的病痛是經常困擾正常生活。宋主任説,由於各種原因,相關人群對此問題的認知水平有限,很多老年人都誤將骨關節炎當成風濕來治,每逢氣候或季節變換等誘因引發關節疼痛,便給自己下診斷 “風濕”,亂用治療風濕的藥物,不但無效,往往帶來許多副作用。
宋主任介紹,骨關節炎(OA)是一種關節軟骨進行性消失,骨質過多增生,臨床出現慢性關節疼痛、僵硬、肥大及活動受限的退行性病變,俗稱“骨刺”、“骨質增生”。實際上並非炎症,屬關節老化與磨損,特別是關節軟骨的老化。骨性關節炎代表著關節的衰老,故稱之為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骨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病,好發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發病隨年齡增加而增加。超過60歲的人群中,有超過40%的人都有骨關節炎,女性與男性之比為2:1。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症狀,有些人是拍片子才能發現。
可別小看骨性關節炎,它可是老年人疼痛和致殘的主要原因。骨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是關節軟骨受破壞,關節軟骨基質軟化並失去彈性,喪失強度,並引起軟骨下骨的硬化或囊性變及骨贅形成,從而産生疼痛和運動障礙,嚴重的將導致患肢病殘。骨性關節炎雖然從關節軟骨起病,但影響整個關節結構,包括軟骨下骨、韌帶、滑膜、關節囊及關節外肌肉,最終因關節軟骨全部脫失而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骨關節炎根據有無明確的局部或全身性致病因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是指目前尚無法查出病因者,衰老、性別、內分泌因素,遺傳、種族、肥胖、免疫學異常等因素都可能與骨關節炎的發生有關。繼發性骨關節炎則有病因存在,包括創傷,炎症性關節疾患、代謝異常或內分泌疾病、晶體沉積疾病、神經變性疾病,以及關節腔內過度使用糖皮質激素等。
據宋主任講解,全身關節都可有骨關節炎,但好發于頸、腰、髖、膝關節及足、指端關節等,表現出相應關節的疼痛、腫脹、摩擦音、變形和活動受限。
在手部,遠端指間關節的背側及內面容易形成骨刺,遠端骨屈側或外側偏移常見。而第1腕掌關節受侵可引起第1掌骨基底部壓痛,使手部呈現方形外觀。當膝關節出現骨關節炎時,膝關節會疼痛、酸脹,長距離行走、劇烈運動、受涼或陰雨天氣時會加重。有些人則會感覺雙膝發軟、無力,易摔倒,下樓梯困難,不能持重,出現明顯的關節膠化現象。下蹲時疼痛、僵硬,而休息時有所緩解,關節有局限性壓痛及骨贅所致的骨肥大。有時還伴有關節積液。關節活動時有骨響聲及摩擦音,後期出現繼發性肌萎縮。嚴重的患者會導致關節活動受限,膝關節內側或外側軟骨間隔病變導致繼發性膝內翻或外翻,側韌帶病變導致關節半脫位。髖部發病的患者表現為隱襲性疼痛,隨後發生跛行。疼痛多位於腹股溝或沿大腿內側面分佈,也有表現為臀部、坐骨區或膝部疼痛,初站立時加重,活動後稍有緩解。可一側或雙側髖關節內旋和伸直活動受限,嚴重時髖部運動喪失。
足部也會發生骨關節炎,以第一跖趾關節最常見,因穿緊鞋而加重。局部關節外形不規則,有局部結節和壓痛,隨後第一趾外翻畸形,活動受限。當跟骨發生骨刺時,走路時腳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輕,起床下地第一步常痛不可忍,時輕時重。脊柱,脊柱骨關節炎可由於椎間盤、椎體,或小關節突等處受侵所致,腰椎受累以L3~L4最常見。伴發症狀有局部疼痛及僵硬,以及因臨近神經根受壓所致的根性痛。少數亦可出現馬尾綜合徵伴括約肌功能失常。頸椎前方大的骨贅有時可致吞咽困難或呼吸道症狀,神經根或脊髓本身受壓則引起各種各樣的神經病變。
雖然目前尚不能完全預防骨性關節炎不發生,但是通過一些措施,可以減少或延緩骨性關節炎的發生。家人要解除患者的思想壓力,讓其適當休息,還要幫助病人正視疾病,樹立信心。在日常生活中,病患不可使關節過度負重、受潮、受涼。要避免久站、久坐,別讓關節處於某一體位時間過長。減輕體重,儘量不穿高跟鞋。平常要穿戴護膝或彈性繃帶,對保護膝等關節十分有益。
同時,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朋友,當身體有以下症狀時可能就是骨關節炎發生的信號,關節疼痛、關節僵直、關節活動時發生喀嚓聲或其他的摩擦音、有時發生腫脹、關節活動困難。如果關節出現任何症狀並持續2周以上,要及時前往正規醫院接受專科醫生的診斷,早發現早治療最重要。(記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