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6月28日專電(記者陳雯瑾、李驚亞)“倒地、抽搐、身體僵直、口吐白沫”等,僅僅是癲癇的表象,突然失神、短暫性發呆等,也有可能是癲癇病症前兆。專家認為,提高公眾對癲癇的知曉度,走出癲癇認知誤區是當務之急。
27日,“6·28國際癲癇關愛日”前,貴州省抗癲癇協會組織省內多家三級醫院開展大型義診活動。貴州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李曉裔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許多癲癇病人在不發作時,跟正常人沒有區別。但目前,社會對癲癇病普遍存在誤解、偏見和歧視,病人在求醫問藥中存在眾多誤區。
李曉裔建議,公眾除應了解傳統的癲癇症狀之外,還應該注意患者的一些“小動作”。當親人一再出現突然性、刻板性、短暫性的重復動作時,應該提高警惕,前往正規醫院檢查。
李曉裔表示,癲癇並非不治之症,通過2至5年的規範治療,80%的患者可得到根治,20%的患者通過藥物控制可達到終身不復發,享受與健康人一樣的生活,部分身體條件允許的患者還可以通過外科手術治療癲癇。
癲癇是一種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腦部疾病,以腦神經元過度放電導致反復、發作性和短暫性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失常為特徵。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癲癇患者約5000萬人,癲癇已被列入世界五個主要防治的神經精神疾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