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9月1日專電題:新學期易患“恐學症”
孩子心理問題莫忽視
新華社記者錢榮
一提上學就渾身不舒服,記者近日在採訪中發現,隨著新學期的來臨,很多醫院“恐學症”患者明顯增多。專家認為,學習壓力過大、學校人際關繫緊張以及假期參加培訓班過多等,都是引發“恐學症”的原因,應引起學校和家長的重視。
一聽開學渾身不舒服
今年9歲的瑞瑞家住煙臺,開學上小學三年級。最近,瑞瑞突然會莫名其妙地全身不舒服,父母以為她生病了,便將她送到醫院診治,但經檢查身體並無異常,在醫生的建議下,父母帶瑞瑞去看了心理醫生,才得知患上了“恐學症”。
記者從煙臺山醫院心理諮詢科獲悉,最近,這家醫院平均一天就得接診十來個像瑞瑞這樣的孩子。
“來就診的多是小學生,大多數和瑞瑞一樣,莫名其妙感覺全身不舒服,又查不出有什麼病,原因就是害怕去學校,慢慢引發了情緒障礙,産生了渾身不舒服的軀體化症狀。”煙臺山醫院心理諮詢科主任張傑敏説。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隨著新學期的到來,一些醫院有不少患有“恐學症”的孩子前來就診。
“其實不只是開學前,平時因‘恐學症’來醫院就診的孩子也不少。”山東大學齊魯兒童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楊良政説,最近,他們每天接診的“恐學症”患者在四五個左右,以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和初中生居多。
隨父母前來就診的小浩開學上初二了,他告訴記者,一想到開學,他就會感覺胃疼,想上廁所。“孩子平時學習成績也不錯,但最近突然不好好吃飯,待在自己房間裏不出門,也不願意和人説話。我們還以為是生病了,看了心理門診才知道是‘恐學症’。”小浩的母親説。
多種因素引發“恐學症”
“恐學症”也稱為學校恐怖症,是一種兒童心理疾病,多見於7歲-12歲的小學生。表現為:害怕上學,甚至公開表示拒絕上學,發病期間,如果父母勉強孩子去上學,孩子通常會出現心神不寧、全身出冷汗、甚至腹痛、嘔吐、尿頻便急等焦慮症狀,一旦父母同意暫不去上學,這些焦慮症狀就會緩解。
心理專家認為,出現“恐學症”的原因很多,學習壓力過大、家庭教育不當、人際交往障礙等都會引發“恐學症”。
“‘恐學症’在小學生和初中生中出現得比較多,他們大多膽小、怯懦,或是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較差,在學校受過老師的批評,或是學習成績不好、對新環境不能很快適應,所以害怕去學校。慢慢地,這種緊張情緒就會導致一些諸如嘔吐、噁心等軀體化症狀,從而演變成情緒障礙。”煙臺山醫院心理諮詢科主任張傑敏説。
齊魯兒童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楊良政告訴記者,在他接診的患者中,除了新入學的孩子對環境不適應引發“恐學症”外,大多數是因為學習問題而引發的焦慮,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和同學、老師關繫緊張而不願去學校。
山東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權朝魯認為,家長和學校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是造成“恐學症”的內在原因。
“按理來説,假期應該是學生進行心理調節的時間,但是,現在的家長,對孩子不是放任自流就是送進各類補習班,很少有家長會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問題。新學期開始後,學校也沒有相應的健康教育課程,這樣就容易導致孩子出現一些心理問題。”權朝魯教授説。
孩子心理問題莫忽視
專家建議,如果家長髮現孩子有“恐學症”的症狀,應及時就診,越早越好。
“如果就診及時,通常只需要心理疏導就可以治愈,但等嚴重了再來矯治,就需要進行藥物治療,花費的時間也較長。”楊良政説,現在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恐學症”的嚴重性,通常認為孩子只是一時的情緒變化,帶孩子看心理醫生的就更少了。如果“恐學症”不及時治療,對今後孩子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會産生極大影響,並容易出現極端行為。
為避免孩子出現“恐學症”等心理問題,專家建議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找準定位,扮演好角色,正確指導。
張傑敏説,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首先要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不要把上學當成負擔。同時,在假期中不要太強迫孩子學習,要勞逸結合,否則只能造成孩子逆反心理,讓他對抗學習,造成孩子和家長的關繫緊張。提倡素質教育,父母不應把成績好壞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應關注孩子各方面能力培養,鼓勵孩子發展廣泛的興趣。
權朝魯教授認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再怎麼強調都不過分,除了家長的努力,學校也應多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可以在新學期開始之際,對學生進行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調整他們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