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我國大部地區的天氣通常是風和日麗,秋高氣爽。可是我國西部地區卻常常是細雨霏霏,陰雨綿綿。四川、貴州兩省的一些地方更有“天無三日晴”之稱。這就是人們常説的“華西秋雨”。西南地區稱之為秋綿雨。
“華西秋雨”是我國西部地區氣候特點之一,也是氣象災害之一,它主要出現在四川、貴州、雲南、甘肅東部和南部、陜西關中和陜南及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帶。其中尤以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及貴州的西部和北部最為常見。
華西秋雨一般出現在9-11月,最早出現日期有時可從8月下旬開始,最晚在11月下旬結束。但主要降雨時段是出現在9、10兩個月。“華西秋雨”的主要特點是雨日多,而另一個特點是以綿綿細雨為主,所以雨日雖多,但雨量卻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強度也弱。
一般來説,持續連陰雨的天數越長,對農作物的危害越大。如果我們把連續三天或三天以上出現降雨視為一次連陰雨過程,可以看出,連陰雨過程次數最多的是四川盆地南部和貴州的遵義、畢節等地,每年秋季平均有7-9次。平均最長連陰雨過程是在貴州西部和四川宜賓、邵覺及四川盆地以西地區,有10-11天,四川阿壩達14天;極端最長連陰雨過程在四川西部地區,一次過程可達20天以上。
那麼華西秋雨天氣是如何形成的呢?無疑它仍然是冷暖空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每年進入9月以後,華西地區在5500米上空處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伊朗高壓之間的低氣壓區內。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側或西北側的西南氣流將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濕空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這一帶地區,使這一帶地區具備了比較豐沛的水汽條件。同時隨著冷空氣不斷從高原北側東移或從我國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倒灌,冷暖空氣在我國西部地區頻頻交匯,於是便形成了華西秋雨。
當冷空氣勢力較強時,冷暖空氣交匯比較激烈,降雨強度也會隨之加大,同樣也可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也是冬作物播種、移栽的季節。綿綿細雨阻擋了陽光,帶來了低溫。不利於玉米、紅薯、晚稻、棉花等農作物的收穫和小麥播種、油菜移栽。它可以造成晚稻抽穗揚花期的冷害,空秕率的增加;也可使棉花爛桃,裂鈴吐絮不暢;秋雨多的年份,還可使已成熟的作物發芽、霉爛,以至減産甚至失收。而且它不僅影響當年作物的收成,也將影響來年作物的産量。
“華西秋雨”雖然沒有颱風、暴雨所造成的災害來得那樣猛烈,但它同樣給農業生産和國民經濟建設帶來非常大的損失。然而秋雨多,有利於水庫、池塘及冬水田蓄水、預防來年的春旱。特別是對西北一些較乾旱的地區來説,這時地溫較高,土質結構比較疏鬆,雨水可以較深地滲透到土壤中,可保證冬小麥播種、出苗,同時土壤的蓄水保墑,也可減輕次年春旱對各種農作物的威脅,故有農諺“你有萬擔糧,我有秋裏墑”的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