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季腳步的臨近,又到了冬病夏治的好時機。説起冬病夏治,多數人的印象僅限于“敷貼”之類。其實,冬病夏治的範圍和療法並非狹隘單一。醫學專家認為,有不少疾病可以通過“夏治”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呼吸系統疾病
用中藥敷貼治療慢性咳嗽等呼吸系統疾病,是為人熟知的“冬病夏治”之法。
據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顧明達介紹,敷貼治療是中醫最常用的“內病外治”法,除了能治療慢性咳嗽、哮喘、急慢性支氣管炎、咽炎、體質虛弱者反復呼吸道感染外,對過敏性鼻炎、鼻竇炎、慢性咽喉炎、扁桃體炎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7、8月中旬)開始,需經6至12次治療,連續三年為一療程。最常見的是選用一些辛香、逐痰、溫陽、驅寒的復方中藥,通過滲透皮膚,起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調整機體和外界環境的平衡,從而達到內病外治的目的。
接受敷貼治療的患者,需要在飲食、生活上注意:敷貼後最好不要進空調房並避免電扇直吹,因為毛孔遇冷會收縮,影響藥物的吸收;敷貼的當天不宜吃冷飲以及冰鎮食品;敷貼治療期間要少吃“發物”,如辛辣食品、海鮮及生冷食物;保證充足的睡眠,以提高經絡穴位對藥物刺激的識別,引導藥效直達病灶。
骨關節疾病
每到夏季,因吹空調冷氣過度而導致關節病發作,尤其是頸椎病、肩周炎加重的例子不在少數。這些原本常在寒冷季節發作的疾病,如今因為空調的普及也在夏季頻發。
專家介紹,採用溫灸手法刺激相應的穴位,同時配合一些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風除濕的藥物加以治療,能解除或減輕肩關節的疼痛、麻木、酸脹等症狀。
由於對空調、電扇、冰箱的過度依賴,如今由風寒濕引發的骨關節炎較過去明顯增多。在夏季打伏針以溫通經脈、祛寒止痛,是中醫古有的傳統,骨關節炎患者很適合在這個時候進行治療。
胃痛腹瀉
虛寒性胃痛和腹瀉病人容易在冬季因受寒而發作,但近年來,由於在夏季飲用冷飲過多或吃完麻辣食品後立即喝冰鎮飲料而導致發病的人群越來越多。
這類人群在三伏天裏進行針灸、艾灸等治療,可緩解疼痛,並減少來年冬季的發作。一般情況下,一個療程10次,通過1至2個療程即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手足癬、凍瘡
在夏季採用中藥浸泡的方法來防治手足癬、凍瘡等皮膚疾病,也是中醫的一大特色。
專家説,盛夏之際,人體皮膚的溫度和濕度最高,毛孔開泄,藥液最易透達皮膚深處,使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此時用恰當的中藥進行浸泡,不僅能治療手足部的皮膚瘙癢、浸漬、水皰、糜爛,還可防治冬季易發的皮膚粗糙、皸裂和出血。中藥浸泡液可選用中藥鵝掌風浸藥等,也可到各大中醫院配置製劑。
中醫認為,手足癬是由濕熱或血虛風燥所致,在夏季主要是濕熱所致。在中藥浸泡的同時,配合內服中藥,有利於增加和鞏固療效。
專家特別提醒,發生手足癬後,應針對不同的類型對症治療,外用藥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要盲目使用復方類的外用藥,因這類藥中都含有激素,容易使手足癬加重。
凍瘡是不少女性和兒童每到冬季的煩惱。一般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紅腫型,是氣溫降低後血液循環減緩所致,從中醫角度説,是氣血凝滯引起的。另一種是潰爛型,這種凍瘡到了春季能自己癒合,但到第二年又易復發。夏季用中藥進行膏劑敷貼、中藥煎熬浸泡等方法治療,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原發性痛經
不少愛美的女孩熱衷穿短裙、熱褲,月經前大量吃冷飲,在經期不注意保暖,房間內空調的溫度過低,這些生活習慣都很容易導致原發性痛經的加劇。
專家指出,夏季人體陽氣旺盛、氣血暢通,此時如果接受恰當的針灸治療,效果遠勝其他時間。一般在經期前到醫院針灸2至3次,經過兩三個月經週期的療程即可。
更需重視“夏防”
不少在冬季常發或復發的疾病,其致病因素往往産生於夏季,只是由於天氣炎熱、氣溫過高沒有立即發作而“潛伏”在體內,一旦到了天氣寒冷時便會發作或加重。
因此,從初夏開始,注意調整與這些致病因素相關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有利於更好地防病治病。最重要的是以下幾點:
不可過度依賴空調,室內外的溫差不要過大。不要對著空調和風扇直吹,以免風寒濕氣蓄積于體內。少吃生冷食品,冰鎮飲料和冷飲雖能一時爽口但會在不知不覺間削弱脾胃功能,加重體內的寒氣。大汗淋漓時不要衝冷水澡。(陳俊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