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盼望早點放暑假,好輕鬆一下,等真正到了暑假,又覺得無聊,心裏空蕩蕩的,希望早點開學”,一位剛進行過家訪的班主任,用這樣的話點出了眼下一些學生所處的暑期“生存狀”。
暑期太單調,學生很煩躁。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員吳增強提醒家長和老師,要重視學生的暑期“情緒感冒”,關注他們的精神需求。
症狀之一:“籠中鳥”
暑期安全當然是頭等大事。不過,一些家長片面為了安全索性把孩子關在家裏,顯然也不是明智之舉。
一些教育心理學專家表示,家長認為孩子在家裏最安全,但他們沒有想到,孩子往往會在這種足不出戶的環境中産生不安和煩躁情緒,表現出不耐煩,脾氣急躁等,對這種暑期“情緒感冒”,忙於工作的家長要有所察覺,應採取加強與孩子交流或轉換生活環境等辦法,調節孩子的心理,疏導急躁情緒。同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量多給孩子一點空間安排自己的暑期生活,使他們能利用暑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和才幹。
症狀之二:“缺玩伴”
中小學生缺少玩伴,在暑期生活中表現得尤為突出。一名初二學生原來想在暑期痛痛快快地放鬆一下,但由於他上的是民辦學校,同學都離他家較遠。而他隨父母搬進新房已有一年了,但直到現在,還沒有機會和左鄰右舍打過招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玩伴。
上海市特級校長、明珠小學校長倪中華認為,上學時,學生生活在集體中,時時能感受到彼此的關照,甚至有些小摩擦還會有情趣。暑期客觀上讓學生缺少了交流的時空,他們對玩伴的渴望,其實是對集體依賴情緒的留戀。事實上,學生的玩伴對情緒的平緩有著撫慰的影響。
症狀之三:“短信癮”
“從放暑假開始,我家孩子就把打電話當成做功課,給同學打起電話來沒完沒了,手上還捏著手機,不斷發短信。”有家長抱怨。電話、網絡和手機,之所以成為學生暑期“精神放飛”的“天線”,就是因為大家缺少玩耍的同伴。
江蘇路五小校長邵春安指出,學生暑期打電話、上網或打手機,排遣內心空虛,也有它積極的一面。不過,過分依賴就有問題了。家長應當在予以充分諒解的同時,多一個心眼。
嘉定區實驗小學校長花潔認為,家長除了關心孩子的暑假作業外,還要從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長出發,尤其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做好“嚮導”,給予“撫慰”,疏導急躁、厭煩情緒。同時,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儘量多給孩子一點空間安排自己的暑期生活,使他們能利用暑期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和才幹。(記者 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