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8月8日專電(記者 潘祺)8日是中國傳統節氣“立秋”。按照傳統中醫理論,秋季是最適宜人體進補的季節,在民間也有“貼秋膘”這一説法。專家建議,立秋進補應堅持適度原則,不可盲目亂補一氣,缺啥補啥才最重要。
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主任醫師秦曼表示,許多喜歡養生的人一進入秋季便迫不及待地開始自己的“進補大計”,購買大量滋補藥品或食材,這其實是進入了秋季養生的誤區。進補要因人、因時、因地而宜,盲目進補反而會損害身體,得不償失。
立秋過後氣溫仍然偏高,濕度較大,因此人體脾胃消化功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減弱。此時若進食大量補品,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使剛經過“一夏無病三分虛”的身體無法承受,導致消化功能紊亂,甚至會損壞肝臟功能。
秦曼認為,秋季進補應本著“無病不補、以食代藥、多菜少肉、全面均衡”這一原則,切忌“多多益善、越貴越補”等一些傳統觀念誤區。如果沒有科學指導而胡亂進補,不但起不到滋養身體的功效,還會造成身體的過度消耗。
秦曼建議,為抑制“秋燥”,飲食上要注意滋養津液,多飲水,選擇能夠清燥養陰的食物,如銀耳、蜂蜜、芝麻、豬肺等。同時,在食物屬性的選擇上還應“趨溫避寒”。雖然秋季瓜果大量上市,但立秋後持續食用大量瓜果極易引發胃腸道疾病,脾胃虛寒者更應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