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8月8日專電(李克瑤、趙洪濤)8月8日立秋,這預示著夏天謝幕秋天來臨。在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專家提示,貼秋膘勿操之過急。
遼寧省民俗學會飲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王華志説,雖然立秋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剛過小暑、大暑,氣溫上還沒進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氣依然較多,天氣悶熱,因此近期還要注意防暑除濕,養護脾胃、預防胃腸疾病。
經過一個夏天炎熱的天氣,立秋之後,很多“苦夏”或在夏天裏食欲比較差的人食欲逐漸好轉。不過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吃肉要適當,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後,再多增加肉食。
王華志説,對營養涉入和體力補充在把握適量原則的同時還要“對症下藥”。民諺有“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的説法。立秋正是吃茄子的好時候。民俗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于立秋當日吃下有很好的養生效果。
此外,從唐宋時起,有在立秋之日用秋水服食赤小豆的風俗。我們也可以效倣古人,在立秋之時吃些赤小豆,稍做改良,把赤小豆做成營養粥口感更佳。
專家還指出,秋燥時節,還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特別是生薑。這些食品屬於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在古代醫書中也出現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