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0日專電(記者 呂諾)金秋九月,高校新生入學,職場新人初入社會。角色轉換和環境變化使他們倍感壓力,進入焦慮障礙的高發時期。專家認為,應格外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
焦慮障礙,又稱焦慮症,主要包括廣泛性焦慮障礙、強迫症、驚恐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社交焦慮障礙等,會損害患者的日常社會功能,甚至令患者産生自殺傾向。
據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李佔江介紹,80%-90%的焦慮障礙患者35歲以前發病,其中10-25歲是發病高峰期。國內研究顯示,近六成大學新生焦慮水平高於全國18-29歲青年的平均水平,女生焦慮水平高於男生。
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北京市心理援助熱線主任楊甫德説:“偶爾出現焦慮情緒並無大礙。如果焦慮的嚴重程度與客觀事件或處境不相稱,或者持續時間過長,在大多數人不會緊張的情況或場所突然感到強烈恐懼,就要及時前往正規醫院的精神專科就醫。”
據楊甫德介紹,北京各高校普遍為新生建立心理檔案,並配備輔導老師,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培訓。北京回龍觀醫院還嘗試請高校心理諮詢人員參加教學查房,以提高他們對心理問題的認知水平。醫院還與學校建立就診綠色通道,建立緊急情況處理機制。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院長、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副所長王向群説,用人單位應多關心新入職員工,特別是不會主動尋求援助的新員工,幫助他們儘快適應新環境、進入新角色。
近年來,我國報告的焦慮障礙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而公眾對焦慮障礙的認知仍然存在較大偏差。王向群説,由於認識不足,焦慮患者常常就各種情緒相關的軀體症狀反復求診于臨床各科室,進行了許多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增加了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和經濟壓力,浪費了社會醫療資源。
他説:“了解焦慮障礙的常見症狀,及早識別及早診斷,求診正規醫院的精神專科醫生,獲得專業的心理和藥物治療,將使社會各方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