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了,晚上鑽進冷冰冰的被窩是一件痛苦的事。於是,各種取暖用品走俏市場。大學生張某從網上購買了一個電熱餅,每晚加熱後裝進絨布外套中放進被窩暖腳。有次,她上網到深夜,次日中午才醒,起床時發現腳踝處起了一個水泡。難道是被電熱餅燙傷了?到燒傷科得到確診時,她感到十分驚訝:昨晚明明試過溫度,並不十分燙手,而且還放進絨布套裏了,怎麼還會燙傷?
其實,這就是醫學上的“低溫燙傷”。近年來,各種新潮取暖設備粉墨登場,如電熱餅、暖寶寶、甚至USB的取暖設備。這些取暖設備體積小巧、使用便捷,但如果使用不當也可以造成燙傷。低溫燙傷就是需要特別注意的一種情況。
低溫燙傷一般指長時間接觸中等溫度熱源造成的皮膚損傷。有研究證明,對人體皮膚造成燙傷的最低溫度是44℃。隨著溫度升高,損傷也相應加重。低溫燒傷熱源溫度雖然不是很高,但如果接觸時間長,熱能可以從表層向深部組織傳導,造成皮膚真皮深層甚至皮下深部組織的損害。
低溫燙傷多見於老年人、糖尿病、截癱、腦血管意外患者。由於皮膚感覺異常,對熱刺激反應敏感性低,容易低溫燙傷。中青年低溫燙傷患者多數由於醉酒或勞累過度熟睡時使用取暖設備所致。嬰幼兒表達能力欠缺,當遇到馬大哈家長,也會造成低溫燙傷。
低溫燙傷的面積通常較小,呈圓形或橢圓形,常位於足跟、足底、小腿脛前、臀部等。早期外觀往往只是一個小水泡,易被忽視。但千萬別小看這個小水泡,雖然病變比較局限,但是損傷深度常常深達真皮深層甚至全層皮膚壞死,即臨床診斷的深II度或III度燙傷。而且脛前、足跟等部位皮下組織較薄,燙傷嚴重時可深達骨質,造成傷口經久不愈。
長時間使用取暖設備後發現皮膚發紅、腫脹、脫皮或出現水泡等現象,即意味著發生了“低溫燙傷”。在這種情況下,冷療是現場處理最有效的方法:即用冷水對創面進行淋洗,或用包裹冰塊的毛巾冷敷。冷療能使創面迅速降溫、減少熱力對組織的繼續損傷,減少創面滲出和水腫,同時還能減輕疼痛。
冷療開始的時間越早越好,持續時間最好達到20分鐘以上,直至創面不感疼痛或疼痛顯著減輕為止。如果局部有水泡形成或者表皮破潰了,就需要去燒傷專科醫院進一步治療。就診途中可以用清潔的被單或毛巾外裹創面。切忌塗抹有顏色的藥物,如紅汞、紫藥水等,以免影響對創面深度的判斷;慎用油膏,以免清創困難,同時也不利於熱量散發。更不要涂醬油、“老鼠油”等所謂的土方,不僅對創面毫無益處,更容易導致感染。
低溫燙傷雖然面積小但深度較深,換藥治療時間長,有時2-3個月還不能癒合。部分病人甚至需要手術治療,而且癒合後常遺留不同程度的瘢痕。本文開頭講述的大學生張某復換藥2個多月後未見癒合,最終行植皮手術而愈。目前對瘢痕增生尚無特效的藥物,因此正確的傷後處理,及時接受專科治療是改善預後的關鍵。
低溫燙傷的預防十分重要。使用取暖設備時,應該對其溫度範圍有所了解,並且採取一定的防護措施。對於嬰幼兒、高齡人群、生活不能自理以及感覺功能障礙者在應用取暖設備時應格外警惕,避免將取暖設備長時間接觸皮膚及放在某一部位。皮膚和熱源之間採取一定的隔離手段,比如厚一點的毛巾等,而且要確保妥善包裹取暖設備,以免在睡夢中包裹物脫落而燙傷。合併糖尿病和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者要儘量避免使用皮膚接觸類的取暖物品,即使使用更要隨時注意皮膚情況,以免燙傷。
低溫燙傷在冬季並非罕見,而且常不引起重視,但其治療並不容易,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煩惱。(王志勇 郇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