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的林先生,從去年11月份開始出現少食、懶言等症,體重也有所下降。經醫院檢查診斷為高血壓病、冠心病、阿爾茨海默病,涉及心血管、神經、精神等多學科,必須進行綜合性治療。
像林先生這樣因身患多種疾病而同時採用多種藥物治療的老年人不在少數。據某醫院對2012年體檢報告調查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中,患兩種以上疾病者佔73%。老年病表現為多病共存,多器官受累,且心身疾病並存,診治難度加大,存在多重用藥現象,診治亟須規範。
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2012年底我國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94億,2025年將突破3億。近日舉行的中國老年疾病診治規範教育工程啟動會上,專家對健康老年人的標準、合理用藥以及冠心病、腎功能不全等老年常見病研究進展和診治進行了探討。
“隨著人體衰老,生理功能衰退,體內代謝降低,老年人對藥物耐受性減弱,導致老年藥物不良反應高發。”北京市中西醫結合老年病學研究所宋岳濤教授説,世界衛生組織公告,全球有1/7的老人不是死於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於不合理用藥。
據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體重會減輕,而自然衰老,機體各器官功能狀態、生理機能已發生變化,藥物代謝動力學和藥物效力動力學也有其自身的特點,所以常規用藥量已不適合,宜小劑量或從小劑量開始,根據病人反應逐漸調整。
就老年人如何合理用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老年病科羅瑛教授提出5原則:一是受益原則。首先要有明確的用藥適應症,同時還要保證用藥的受益/風險比大於1,儘量選擇療效確切且毒副作用小的藥物。二是五種藥物原則。老年人同時用藥不能超過5種。三是小劑量原則。老年人的肝腎功能減退,使藥物效應和毒副作用增加,而且老年人個體差異大,無規律可循,應採用小劑量原則。四是擇時原則。根據疾病、藥動學、藥效學的晝夜節律變化來選擇用藥。五是暫停用藥原則。用藥期間隨時警惕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一旦發生,及時停藥,多數在數天至三周內消失。(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