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5月2日專電(張麗娜)入春以來,我國受沙塵天氣影響的人口已達1億人次,飽受沙塵侵擾的人們難免要對沙塵天氣是怨聲載道,有埋怨生態環境惡化的,有説遭到大自然懲罰的……
“其實是人們對天氣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內蒙古氣象臺高級工程師楊文義説。他介紹,因地球運動、大氣環流等形成的沙塵暴屬於自然現象。早在多年以前,發生過比現在強得多的沙塵天氣,那時候人們對“塵土”的反應不像現在這樣敏感。如今,人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希望環境質量也要跟得上。
據氣象資料記載,1996年5月29日至30日,發生了自1965年以來最嚴重的強沙塵暴,襲掠了河西走廊西部。當時黑風驟起,天地閉合,沙塵瀰漫,樹木轟然倒下,人們呼吸都困難。
事實上,沙塵暴確實已有很“悠久”的歷史了。從公元300年以來我國沙塵事件分析看,沙塵頻發期大約有5個,即1060年-1090年、1160年-1270年、1470年-1560年、1610年-1700年、1820年-1890年,目前我國正處於沙塵天氣非頻發期的上升期。
經統計,60年代特大沙塵暴在我國發生過8次,70年代發生過13次,80年代發生過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發生過20多次。
楊文義説,近幾十年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沙塵暴日數在減少,只有青海(柴達木盆地周圍)、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周圍)和新疆小部分地區的沙塵暴日數呈增長趨勢。他建議:面對沙塵天氣需要冷靜一點,要保持一顆平和心態,因為這不是人類“製造”的天氣,也不是一個國家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