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爭取在今年夏季,就能通過媒體向公眾發佈相關預警信息,提醒人們對於一些由於氣象條件引發的疾病做好防範準備。”7月12日,衛生部和中國氣象局共同簽署《應對氣象條件引發公共衛生安全問題的合作機制》協議後,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副司長王邦中告訴記者:“尤其今年夏季高溫、暴雨天氣比前兩年多,由此引起的各種疾病流行也會增加。我們希望與衛生部的合作,可以有效預防和減輕不良氣象條件對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
不良氣象條件會引發公共衛生問題
公共衛生氣象問題,指公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由於不良氣象條件引發的生理與心理疾患,或由不良氣象條件引發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公共衛生安全與氣象密切相關,不良氣象條件可引發多種公共衛生安全問題,如異常高溫可直接引起中暑、脫水等,還可間接地造成因大量食物變質所致的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暴雨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水質污染可引起腸道傳染病、流行性出血熱流行。
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強調,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發生頻繁,一些新老傳染病的暴發或流行,給人類帶來了嚴重災難。有研究認為,全球變暖後,瘧疾和登革熱的傳播範圍將增加,這兩種通過昆蟲傳播的疾病將殃及世界人口的40%—50%。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地球環境中心教授喬納森·帕茨在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年會上發表報告説,伴隨著氣候變暖和對地球環境的不當開發,人類對熱浪和空氣污染導致的疾病和大規模傳染病等的抵抗力削弱了。他呼籲各國政府和衛生官員提前採取預防措施,警惕氣候變暖帶來的公共衛生危機。
帕茨説,全球氣候變暖並不是平緩發生的,而是表現為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增加。近年來全世界熱浪、風暴、洪水和乾旱發生的次數明顯增加,特別是2004年夏季歐洲暴發的熱浪導致約3萬人喪生,這用常規的氣候模式是難以解釋的。熱浪發生的頻率增高,和與此伴隨而來的降水規律變化,會使農作物減産,傳染病和寄生蟲肆虐,與食品和飲水相關的疾病也有暴發的危險。
除了夏季的高溫暴雨帶來的疾病流行,冬春季節的一氧化碳中毒也同樣威脅人民的生命安全。今年2月13日至15日,由於氣候異常、氣壓偏低、居室通風不暢等原因,安徽、吉林、黑龍江三省連續發生了多起居民家庭及農民工租住房中使用煤爐取暖導致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共造成477人中毒、31人死亡。
協調合作加強監測預警能力
天氣、氣候與人類健康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重視。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介紹,2000多年前,我國已經開始關注氣象條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如《黃帝內經素問》闡述了氣象條件對人體健康與疾病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
我國對這一問題也非常重視,《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明確了健康氣象的發展目標;《國務院關於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加強公共衛生氣象監測,建立氣象與衛生部門合作機制,積極開展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對疾病發生規律、病理影響機理的綜合研究,建立氣象環境變化對疾病發生發展影響的業務服務系統,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提供氣象保障服務”等具體要求。但我國的公共衛生氣象服務工作還處於初始階段,還有待於進一步合作研究與加強。
此次衛生部與中國氣象局合作,將加強公共衛生氣象監測、預報技術研究。根據全國範圍的氣象條件誘發疾病的病例普查,從致病原因入手,開展氣象條件對人體健康、疾病發生、發展和傳播的影響機理分析研究;研究探討有關疾病與氣象條件之間的關係,建立氣象條件對有關疾病的影響評估指標,開發公共衛生氣象預報技術和模型;分析研究一氧化碳中毒與氣象條件的關係,探索建立科學有效的預警方法。
秦大河提出,氣象部門將加快建立公共衛生氣象實時業務系統,利用天氣、氣候、氣候變化、大氣成分、雷電、空間天氣等多軌道産品,建立長期、穩定、可靠的公共衛生氣象監測、預測、預警與發佈機制,實現兩部門向公眾發佈公共衛生氣象信息提示與預報、預警。並積極參與相關的國際合作,吸收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提高公共衛生氣象技術水平,促進公共衛生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和提示服務工作快速發展。
另外有專家建議,在城市建設中應該採取一系列措施減緩熱浪帶來的危害和城市“熱島效應”,比如推廣屋頂花園,用反射性強的塗料粉刷屋頂和人行道,以減少城市吸收的熱量,並減少空調設備的使用。同時,城市應該加強防洪、排水和凈水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不僅可以增強對洪水的抵抗力,還可以預防過量降雨帶來的水污染和由水引起並流行的傳染病。(記者 遊雪晴)